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2012-07-09黄克琼蒲清平罗涤
黄克琼 蒲清平 罗涤
摘要: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传承知识、培养能力、涵养品性、助长发展四位一体的功能,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基于各方面的原因,形势与政策课程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其实效性有待提高。本文从课堂教学实效性着手,从课堂教学手段方法及教学的考核等方面,就如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效果这一问题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程提高实效性课堂教学社会实践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课程。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形势与政策课程超越学科限制,契合了大学教学传承知识、培养能力、涵养品性、助长发展四位一体的功能,兼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政治导向、思想保证、育人开发三者并重的教学功能。无论从现实知识维度上的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的视角,还是从教育、生活、学校、社会教学原则和方法论视角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程都应该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师生互动的合作、体验、探究,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链接,突出教学模式设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以多方参与、优势为本原则创建教学管理机制与考核评价运行机制,最终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功能上的互补融通。
1987年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要求各高等院校将“形势与政策”列入教学计划,以开设常规性课程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其他教学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也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进一步对“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定。由此可见,我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并把“形势与政策”当做一门必修课来开设。
接下来从四个方面对该命题进行论述。
一、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分析
自教育部1987年正式提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以来,只有短短二十年时间,因此,目前尚未积累起成熟而科学的丰富经验;加之其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学各环节和层次都需要该课程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这就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和弊端。
(一)学生认识不到位,教学效果和现状不容乐观。
思想认识不到位是阻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和症结所在。有人认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社会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现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空前普及和新闻开放,大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开设专门的课程没有必要;也有人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内容完全可分解消化在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或者贯穿于党团活动之中;还有人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无需在各个年级开设,只需在部分年级阶段性开设,等等。这些片面的认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这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使得该课程教学的效果和现状不容乐观。
(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队伍发展目标不明确,实际待遇偏低,教学岗位缺乏吸引力,教师队伍的准入条件不明确,缺乏具体的刚性制度,种种原因造成了教师队伍对自身素质、价值的误读,使整个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队伍的思想不稳,给教学和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在职称评聘等工作上往往被边缘化,极大地影响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专职教师在职培训脱节或缺失,学术交流机会相对有限,使专职教师的学术视野趋于落后和狭窄。兼职教师首先要保证本职工作,能够投入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上的精力非常有限。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方式、手段单一落后。
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落后。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定性而不是量化的层面上,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者自我价值认识的不足使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形式任务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大话、空话、套话多,案例少,能够给予学生提供实际帮助的不多,针对性不强。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传统的灌输方法运用得多,入情入理的分析少,即使是某些典型事实的案例解析,也缺乏透彻的说服力,教法设计没有真正地做到与时俱进,实效性差。
(四)课程缺乏统一教材,教材编写的内容容易滞后于现实。
表现在与政策出台、时局变化乃至各种媒体宣传相隔的时段太长,显然,如果一种“形势热点”已经“冷却”了才进行教学,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教材的滞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授课内容基本靠教师自己通过各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搜集、整理。因此,同一学期,同一年级,授课教师不同,往往授课内容也不一样,使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失去了本应具有的严肃性,也失去了本应具有的重要地位。
(五)课程学习效果考察形式单一。
形势与政策课考核方式以学习论文考查为主,由教师批阅给出课程学习成绩,缺乏科学的定量标准,难以衡量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程度。这样既不能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形式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功能充分体现出来,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二、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改进思路
针对目前“形势与政策”缺乏实效性的问题,我们应把握教学针对性,坚持内容实效性。《形势与政策》课是以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地认同为教学目的。但是,它又不同于政策学,它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的理论,又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以重点分析国际国内重要形势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因此,《形势与政策》课不应当也不可能全面介绍各种形势,而应根据省教育厅每年下达的教学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积极把握现实的工作重点、焦点和难点,掌握学生的思想热点、兴奋点,坚持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阐明相关的政策,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当然,如果一种“形势热点”已经“冷却”,或“难点问题”已经“解答”了,就不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引发学生的兴趣与发散性思维。因此,必须紧紧抓住学生对形势与政策发生变化的兴奋点,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思想上存在的误区,及时加以引导和疏通。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做到以下两点很重要。
(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立足现实的原则,理直气壮地开展正面教育。
要牢牢抓住“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根本目标,利用现实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
(二)必须敢于面对突变的世界局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使热点问题及时得到化解,使学生感到“解渴”、“来劲”。
例如: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2011年8月5日下调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此举引起全球震动:全球各大股指全面下跌,原油及大宗商品价格连续走低,美元汇率大幅波动。国内网民对此高度关注,美国信用降级到底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才能有效应对和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成为热议焦点。我们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加班加点组织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同学们做深层次的思考,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危机意识,引导学生从世界、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改进方法
改进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方法方式上进行改革,这是一般的教学规律。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内容的广泛性、纷繁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方式应灵活多样。
(一)加强专题讲座教学。
专题讲座教学能够在单位时间内,系统地、完整地讲清问题,给学生一条清晰的脉络。搞好专题讲座,要相配套地对课时安排、教学单位进行相应调整,每周一课时,调整为两周或三周集中学习一个专题,教学单位也由单个教学班调整为3—5个教学班集中学习。既节省教师资源,又形成一种学习的大氛围。
(二)大力倡导参与式教学。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从其性质而言,要求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课堂上学生发言、提问、讨论的频率较其他课程高,要将参与式教学延伸、拓宽,必须广泛开展课堂讨论,教师应多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研究并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课堂气氛。开展参与式教学,要控制好课堂规模,以单个教学班为最佳。
(三)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中的作用和效果。
当今时代,以网络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年轻的大学生热衷于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生活,上网浏览获取信息已成为他们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一种主要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易为学生接受,其生动形象的特点,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搞好这项教学,教学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实施到位。
坚持教学内容的层次化。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范围是不同的,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应在尊重大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设置层次不同的教学内容。除了总体上根据教育部的教学要点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大学生普遍关心、困惑的热点、焦点问题安排内容之外,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如对一年级新生的教学,侧重于了解国情,树立理想信念,可以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安排适应大学生活方面的内容,如大学环境、大学生活规划、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等各方面的适应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等,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结合学校的特点和特色,对新生进行校情介绍,增强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配合新生入学教育,安排校规、校纪教育、主要奖惩制度介绍,使新生尽早树立大学和人生追求目标。
对本科二、三年级侧重于党的方针政策和时政热点分析,使其理性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热点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对即将毕业的大三、大四学生,则可以配合学校招生就业部门进行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和创业历程,做好就业、创业的各方面准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择业观。通过针对不同主体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选择能力,从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资源发展自己并贡献社会。
(四)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教材体系。
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完善和规范的前提和基础,有了教材,才能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才能在教学的环节和过程中开展教学研究。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内容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教材适用时间很短,这就给教材编写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教材要与时俱进、实用,应该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特点,构建教材体系,成立由授课教师组成的中心备课组,中心备课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学习每个专题前编写出专题辅导材料,及时送到学生手中。
(五)积极探索,完善考核制度。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具有知识性、实效性、现实性等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的考核制度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角度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灵活运用考核方式,既不能对现有的考核方式一棒子打死,全盘否定,又不能用一种固定的万能的考核模式。应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特点,大胆探索其考核方式,现在每年暑期大中专学生“三下乡”已成为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的一种主要方式。可以利用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好社会调查,写好社会实践报告,这也是一种考核方式。它不仅能测评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测评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变能力[5]。
四、坚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与其他教育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有其特殊性,它既需要注重形势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又应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科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需要,而且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因此,要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尽量安排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集中与分散、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加大这一环节的分量。二是可以将“形势与政策”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党团组织活动结合起来,特别是与以暑期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代表的学生实践活动载体结合起来。三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而且应关注学生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启发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总之,在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育应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改进教育教学形式,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拓展课外教育教学渠道,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长效机制。只有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入手,综合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2]范松仁,涂平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考核方法的实效性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102-103.
[3]文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19).
[4]刘国兵.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5]周静.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考核模式改革的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