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2012-07-09丁枫

文教资料 2012年5期
关键词:人格魅力理论课思政

丁枫

摘要: 在如何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探索中,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一直是受到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教书育人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的言行仪表、精神气质、人生态度、志趣创意、学思历程、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对于大学生都有着直接感染力和积极引导作用。

关键词: 教师人格魅力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

早在1931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就在就职演说中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今“大师”在大学已成往事,即使在国内一流名校中,大师也恐难寻其踪迹,那么今天的大学教师何以站立于讲坛之上不辱使命?我认为,除了专业的学识魅力之外,同等重要的是其人格魅力——独具个性、富有感染的人格风范,因为言传身教的积极丰富的师者个性对于学生的大学生涯,乃至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当下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2007年,中宣部、教育部决定联合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进行有计划的研修,在研修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就“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进行专题研讨。在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对于人格魅力在教学效果中的影响,由自发的“无意识教育”实践到自觉的反思、运用,并从学生的积极反馈中进一步探索总结。我认为思政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影响,体现在教师自身的言行仪表、精神气质、人生态度、志趣创意、学思历程等诸多方面。

一、教师的仪表仪态、精神气质的运用

古训有“亲其师,信其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改变大学生对于政治课“枯燥乏味、说教灌输”的刻板印象,首先必须从自身的形象气质开始转变,令学生接受、亲近、喜爱。

仪表仪态是个人相貌、服饰、体态、举止等外观的综合,通常直接体现了个人的礼仪、活力、个性和审美,仪表仪态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作出一种表态。思政教师不一定要具备“美丽”的先天特质,或者通过外表的过度修饰来“吸引”学生,但是在仪容形体、服饰搭配、行为小节等细微处,完全可以表现出一种具有健康活力的、懂得时尚热爱生活的、富有审美情趣的个性形象。这无疑是学生“亲其师”的必要条件,也是高校思政教师自身修养的一部分,即要求自己以一种得体、优雅、美好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上。

如果仪表仪态只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观特征,那么精神气质则是比之更有内涵的,也具有更为持久的吸引力,它可以用生活中常用“气场”一词来指代。教师虽然不是明星、领袖这样的公众人物,但思政课通常是“大课”,要面对数百学生“坐而论道”,教学内容固然重要,而提升师者的气场,无疑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什么是气场?气场是在人与人之间自然产生(非刻意)的具有振动频率的磁场,是对人施加感觉和影响的身心状态,这种身心状态即个人外表、教养、性格、学识、情感、品位、价值观的综合状态。提升气场(提高振动频率),要求教师通过日常的阅读、旅行、写作、艺术欣赏等诸方面的积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打破高校对思政教师的固有成见,与“专业”教师相比,甚至应具有更强大的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

二、教师的情感、态度的运用

高校思政课作为育人的第一课堂,其目标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归根结底,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寻找未来人生的幸福之灯。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共同担负着育人的使命。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自身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最具感染力的。

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当前普遍比较薄弱的是人文情怀的缺失,具体表现为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道德层面上的诚信意识,以及心灵层面上的爱的能力。思政教师如果不能在这些方面身体力行,那么理论教学永远是苍白无力的。因而,要在学生中传播真善美爱,教师的身教更重于言传。

比如,要弘扬实事求是的求真意识,思政教师必须做到杜绝在课堂上公开说假话和学术上的腐败造假行为;要培养学生爱的能力,那么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激情和热爱,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工作、爱自然、爱生活。

又如,教师在积极人生态度方面对于学生的影响,首先在于不仅仅把教书育人当做一种职业和专业,更是一种“志业”,即在教学态度上执著进取、乐于创造、力求完美,这种态度的影响会远胜于知识的灌输,如爱因斯坦所言,教育是“当你把所学的知识都忘记之后所剩下的东西”。

三、教师的志趣、爱好、创意的分享运用

思政教师不可能都是全才通才,但个人独特的爱好和志趣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得到积极的运用。这种分享会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老师的趣味,一个有趣的生动的丰富的人,必定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喜爱,也才能给学生带来影响力。

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好书、好电影、好音乐。古典音乐是大学生比较陌生的,我恰到好处地将其作为授课的背景音乐,却让学生喜欢上了柴可夫斯基,学会了分辨古筝与古琴;经典电影和经典书籍则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

又如,我爱好徒步旅行,数年中足迹踏遍了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青海、四川,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爱国主义”一讲就不再是老生常谈,课堂上祖国美好河山的摄影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路遇各民族同胞的故事让学生感动于陌生人之间的友善、信任的传递,丰富的美食、音乐、民族风情令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绵延,而更多旅行时的思考——环境生态问题、经济发展问题、人权平等问题,则启发学生思考“我能为祖国做什么”。

再如,思政课同样可以启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思政教师不仅要有责任心,还要有创意,创意地尝试教学形式,创意地设计教学内容,一堂有信息量、有思辨、形式多样的政治课,无疑会让爱逃课、睡觉、玩手机的大学生耳目一新,对于思政课的态度不再是应付逃避而是愉快期待。

四、教师的学思历程、精神思想与社会实践的分享运用

高校思政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并不单一,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丰富多样,而每一位教师也各有不同的学思历程,有过不同的职业经历,因此,教师如能结合教学内容,将个人的职业与学术生涯体会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比理论说教和泛泛举例要更具说服力。如我早年在教学的同时做兼职律师,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思考与探讨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深受启发。

高校思政课同时还担负着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公民素养的重任,在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国民精神的孕育。或者说,没有“大国公民”的崛起,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大国崛起。因此,思政教师有必要将自己日常的阅读、写作、人生思考,尤其是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有选择地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仅如此,思政教师个人的社会实践在政治理论课堂中也是不可多得的“养料”。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格被界定为是自然与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所形成的个体特有模式,这一模式是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统一体,所谓知行合一,坐而言不如起于行。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是体现在他说了什么,而是他做了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与学生分享了自己参与公益的经历和体会,如加入中华骨髓库,帮助女儿一起发起爱心图书的捐助,等等,在学生中反响很大。承担公民责任不是口头说教,政治课不应是理论与实际的脱离,而思政教师的人格统一为高校思想理论课的实效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应是以往单一枯燥的课堂形式。思政教师要善于运用博客、空间、论坛,个人的学思、实践均可以更便捷地与学生分享,这样才能有效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发挥积极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人格魅力产生综合的“吸引人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以独特的个性吸引学生,以丰富的魅力感染学生,以美好的人格影响学生。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灌输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运用人格魅力,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强化教学效果,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不断推向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2006-4-27.

[2]杨蓓.试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魅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

[3]彭军林,周永根.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

猜你喜欢

人格魅力理论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影响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