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师生言语交互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2-07-09钱旭升郭文杰
钱旭升 郭文杰
摘要: 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对师生言语交互现状展开了研究,结果显示,教师把握信息发出的主动权;信息的接收面较广,学生的回应较为积极;教师一般会对学生的回应积极反馈,但保留“预设答案”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关键词: “对话教学”课堂师生言语交互“信息传递”
“独白式”“灌输式”已成为传统教学弊端的代名词,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我们倡导“对话教学”,推崇师生平等对话。本研究从课堂师生言语交互的现状入手,基于“信息传递”的视角,对其展现分析和研究。
一、研究设计
1.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我们编制了“课堂师生言语交互现状调查问卷”,首先选取一个小样本进行预调查,然后对问卷适当修改,形成最终问卷。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共有10题。第二部分为点式问卷,共有28题,涉及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教师的反馈等。第三部分有7道选择题,为弥补封闭式问题的不足,还设计了2道开放题。我们将正式问卷放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教育部2010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上。截止到目前,共收到有效问卷1456份。本研究以这些问卷的统计结果为基础,通过整理、分析,了解和把握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言语交互情况。
2.调查对象
教师的职称多为“中学二级”(37.36%)和“中学一级”(32.83%),还有少数中学高级教师(24.59%)和特级教师(0.55%)。享有国家级荣誉称号的教师占2.06%,市级荣誉称号(含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等)的教师占22.53%,区级荣誉称号(含区级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等)的教师占75.41%。
最高学历或学位是“大学本科”的居多,占94.51%,还有大专(1.99%)、硕士(3.37%)、中专与以下(0.07%)和博士(0.07%)。调查对象中大多数拥有10年以上的教龄(55%),3—5年教龄的占11%,3年以下教龄的占9%。
任教学科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历史等,其中数学老师占大多数;年级方面,高中老师数量多于初中老师。
二、讨论与分析
课堂言语交互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活动,是信息在不同主体之间传递,从而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的活动。从问卷的设计到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都采用“信息传递”的视角,分析和把握师生言语交互。
(一)信息的发出
1.信息发出的主体
“课堂中的言语对话,教师发起的比较多”,认为“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共有1357人,占93.20%;认为“基本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只有21人,占1.44%。师生言语交互大多由教师主动发起,问题的设置、言语交流的深度、言语交互的进度等都处于教师的掌控中。课堂过多地强调了教师作为信息发出主体的角色,忽视了学生作为对话者的平等地位。
2.信息发出的频率
对课堂中教师信息发出的频率情况,我们设置了问题:“一般来说,您一节课中,大约会提多少个问题?”结果显示,教师提出的问题在“5个以下”和“6—10个”最多,占88.51%;“11—15个”占7.66%;“15个以上”占2.01%。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过少,不利于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学习动态,也很容易使课堂教学走向单调的“独白式”教学;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多,由于课时有限,留给师生讨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就会相对较少,并且高频率的提问很难产生高质量的问题。
3.信息的内容
关于“问话的发起是针对某一教学问题”的回答,有95.67%的受访者认为“完全符合”或“基本符合”,有1.09%的受访者认为“基本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教师的提问基本上是围绕具体的教学问题展开的,这与教师的使命是一致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与学生进行信息的交互与共享,从而实现信息价值的创新与增值。
(二)信息的接收
1.信息接收的广度
“对于每个问题,老师都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回答”,有77.68%的受访者表示“完全符合”或“基本符合”,有11.47%的受访者表示“基本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教师努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言语交互中,并对教师的提问积极回应。但正如教师自己所说,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任务量较为繁重,言语交互难以兼顾到每一个学生。
2.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针对老师提的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回答,基本上不需教师来点名”,认为“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合计有57.63%,认为“基本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合计有27.26%。总体来说,对于教师的信息发出,学生的回应是较为积极的。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活跃的言语交互氛围,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更有助于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三)信息的反馈
1.以鼓励为主
“对于学生的回答称赞或鼓励的频率比较高”,认为“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共有1340人,占92.1%;认为“基本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只有51人,占3.5%。称赞和鼓励受到教师的追捧,认为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比例超过90%。对学生称赞或鼓励,有利于鼓足学生主动发言的勇气,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当然,鼓励和表扬并非要拘泥于言语交互的形式,一个微笑、一个手势,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2.纠正偏误
“学生的回答偏题时,您的处理方法”,有18.44%的受访者选择“教师自己回答”,有37.09%的受访者选择“让其他同学回答”,选择“不做评价直接让其坐下”的比例只有4.68%。选择其他处理方式的也有比例39.79%。在纠偏过程中,我们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当学生的回答与“预设答案”不一致时,我们要学会聆听,不要急于“纠正”。其二,积极引导,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其三,在纠偏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对学生的尊重,避免有意或无意地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甚至挫伤他们的自尊。
3.打破沉默
“当提出问题没有学生来回答时,教师的处理方式”,“点名回答”比例最高,达47.31%,依次是“按座位号或学号依次回答”(18.24%)、“自己回答”(27.76%)、“问题搁置接着讲课”(6.69%)。面对学生的沉默,我们认为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热情,对学生的回答尽量多做些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另一方面在问题的设置上要多下工夫。设置的问题难易度要适宜,表述清楚明了,问题要具体详细,避免因太宽泛学生无从下手。
三、结语
师生言语交互基本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但是教师常常掌握信息发出的主动权,控制言语交互的进度、内容等,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够得到保证。学生的回应一般较为积极。为了使信息的接收面更广,教师一般会选择提问更多的学生,让他们参与到言语交互中,但由于课时等原因,很难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在遭遇冷场时,一般会选择点名等方式将学生带回言语交互中;遇到学生回答错误时,一般会选择多种方式积极应对和处理。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课堂师生信息交互形式的语用学分析”(09YJC88009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