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基于开放办学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分制的完善

2012-07-09王薇

文教资料 2012年5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办学

王薇

摘要: 在深入推进开放办学的背景之下,针对高职院校对学分制的实施动力不足的现状,作者指出完善学分制在高职教育体系的构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深化拓展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出开放办学本身对建立学分制实施保障体系也有诸多促进作用。

关键词: 开放办学高职院校学分制实施保障系统促进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分制探索与实施的现状

一般认为,学分制是以选课作为基础,以学分与绩点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与质的基本单位,以取得最低的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一种管理制度。不少高职院校很早就关注学分制,并开展了一些理论上的研究,有的把学分制作为一项教学管理改革,从教学制度的制定、教学文件的修订、选修课程的建设、导师制的实行等方面开展研究;有的则认为学分制的实施不是一项仅与教学有关的工作,而是牵涉学院方方面面工作的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于是,就有了在学分制条件下关于师资队伍建设、学费的收取、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学生的社团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保卫工作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从实践层面来看,有些高职院校目前实施的还是以刚性教学计划和统一培养规格为基本特征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而大部分院校也根据现有的政策环境和校情实施了学年制与学分制相融合的所谓“学年学分制”,即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但学生在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学习进度等方面的自主权还很有限,与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的实施还相去甚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但高职院校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的实践仍显得动力不足,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是对高职教育开放办学的发展趋势的把握不够敏锐,导致了对实施和完善学分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知不足,在惯性与惰性的阻碍下,学分制推进步伐的迟滞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开放办学背景下完善学分制的意义

目前,开放办学已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大力提高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办学的开放性已在理念、机制、模式等不同的层面有所体现,在进一步地融入社区,密切学校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公民的终身教育,扩大与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高职院校还需继续深化开放办学,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使高职教育成为“真正面向人人的教育”(温家宝语)的需要。只有进一步敞开校门,给所有想来学习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也正是高职教育的使命所在。

二是应对高考生源总量逐年下降给高职院校带来的生存危机的需要。以江苏为例,2010年全省参加高考的生源总量为52.7万,录取人数为44万,而据统计预测,到2013年,全省预测高考生源仅44万多,与现在录取人数持平,而到2014年,如果按现在的招生规模,全省高考录取人数就将超过报考人数,而且这一态势还将延续数年。因此,只有加大开放性,尽可能地拓展生源,在学生进得来的同时,还要力争留得住,才能保证高职院校稳定地实现自身发展。

在此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如何主动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开放办学的需要,已成为一项重大的课题,其中学分制的完善就是自我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开放的高职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本身自成系统,具有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特征,但如果把它办成孤立、封闭的“断头教育”,它的路就只能越走越窄。只有不断加大开放性,打通与其他教育类型的联系,建构起一座上下左右贯通的立交桥,才能最终形成现代职业教育完善的体系。这里所谓“上”是指上接应用性本科,也包括国外大学的本科;所谓“下”是指下通中职和普通高中,所谓“左右”是指不同的高职院校之间的转学和选课。而这座立交桥能否真正贯通起来,从操作层面看,其关键则是完善的学分制的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随着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通过校际间签订合作协议等形式开展专本衔接将成为可能,满足协议规定的相关要求的高职学生可以在二年级结束后,直接进入相应的本科院校继续深造两年,这对于增加高职的吸引力无疑是很有利的。而专本衔接的关键是本科院校对学生在高职阶段所修学分的承认或转换。

2.中职与高职是处于相邻层次上的同源教育,开展中高职专业课程学分连续累计试点实验,使得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能够实现有序的一体化衔接,这已被公认为是中高衔接的核心和关键。

3.高中生也可在其毕业前一年利用业余时间到高职院校选修课程,如毕业后到该校学习,承认其所修的学分,这也可成为锁定一部分高中生源的措施。

4.在不同的高职院校之间实现自由转学也会在将来成为可能,而转出与转入院校的学分能否互认同样是关键。此外,学生在不同的高职院校选修课程,所修学分在校际互认,这是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促进校际间的竞争和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

综上所述,学分制的不断完善使得高职院校之间,以及高职院校和其他类型、层次的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为顺畅,有利于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10月)。

(二)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应届高中生生源数量的减少,高职院校放宽进口,实现注册缴费入学将成为趋势,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将成为吸引学生并留住学生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程度方面是十分有限的,突出的问题如下。

1.专业的选择余地小。在现行的高考录取过程中,由于各专业招生计划的限制,考生的专业志愿是不可能都得到满足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每年都有很多考生由于对录取的专业不满意而放弃学习的机会,或即使报到学习,也因为对录取专业不感兴趣而无法学好,浪费了时间和金钱,甚至影响了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

2.学制的规定弹性小。按照目前的学籍管理制度,高职学生的修业年限一般为学制加2年,有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具备提前完成学业的条件,但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学习进度整齐划一的控制,使得这部分学生只能按照规定的节奏来学习。另外,有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弱,或者家庭经济条件不佳,需要适当延长学习年限或者进行半工半读,但在现有的条件下很难操作。

3.对于课程学习的选择性小。学生按照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好的课程,在规定好的开设学期,按照规定好的课表安排,在指定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在学年制条件下,学生想重修课程、辅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其他专业、选择自己喜爱的教师等都不易实施。

上述这些突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现行的招生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教学管理制度的限制。招生制度的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启动,而对于教学管理制度的调整,则需要各高职院校快速跟进,尤其是学分制的完善更为重要。如果学生能够真正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和需要有针对性地来选择专业,能够在修完本专业规定的课程,自由地跨院校、跨系、跨专业地选修课程,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地安排学习的进程,那么不仅对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的人才有利,还对增加高职院校本身的吸引力有利。反之,如果学校不重视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不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灵活的、多样化的选择,那么这样的学校必将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处于劣势,而生源的流失将直接导致学校的生存危机。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深化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的开放性从社会服务的角度看,除了利用科研团队开展对外的技术服务以外,更为重要的途径是开展面向企业在岗职工、待岗人员、农民工、复员军人甚至是本科学生等的专项技能培训,或面向社区居民开设一些课程,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需求,社会培训量的增加对高职院校来说也是生源的重要补充。

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社会培训这一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够,培训的人数少,管理也不够规范。而学分制的完善对这一工作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

1.学分制具有的课程开设的灵活性,学习进程安排的自主性特点,特别适合素质差异大,学习需求多样的培训学员。

2.培训学员获取的学分如已经达到了某一专业的毕业要求,在政策到位的前提下,可以申请该专业的毕业文凭,使培训与学历教育打通成为可能。

3.培训费用可以根据标准,按所修学分的多少收取,多修多收,做到规范、透明。

三、开放办学对建立学分制实施保障体系的促进作用

学分制的实施与完善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相互协调,综合配套,而开放办学本身,尤其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深度开展,对学分制保障体系的建立也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深化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学分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2)有利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为学生选修、辅修专业和课程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资源。(3)有利于导师制的实行。富有经验的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进导师队伍后,对学生的专业选择和学习指导更贴近实际的岗位需求,可以有效地减低学生学习的盲目性。(4)有利于选课制的实行。选修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吸纳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可以拓展开课的范围,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以充分满足学生的选修要求。(5)有利于教学安排的重新设计。学分制下的教学安排要做到在尽可能多的时间段,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如美国的社区学院一周七天,从早上六点多到晚上十一点都有课程安排,这样分散的教学安排就使得受聘于学校的企业人员在完成企业工作任务的同时,能灵活地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教学任务。(6)有利于免听免修免考制、奖励学分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制度的实行,学生在企业进行的实践锻炼的经历,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取得的成果,等等,都可作为取得相应的课程学分的依据之一。

四、结语

学分制源于德国柏林大学的选科制,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得到发展与完善。学分制作为舶来品被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初,一百多年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都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密不可分。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开放办学已成为必然趋势,而管理制度上的调整也是势在必行。因此,加快学分制的实施与完善,在现行的学年学分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增加开放性、灵活性、自主性和可选择性,逐渐向完全学分制过渡,已成为顺应改革发展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高朝华.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现实性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2]马赛,郝智秀.学分制在哈佛大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轨迹[J].高教探索,2009,1.

[3]高云.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学分制运行机制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4]熊发平.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研究[J].文教资料,2009,4.

[5]马双琴.高职院校完全学分制探究[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分办学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