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儿童观
2012-07-09罗华
罗华
摘要: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学前教育城乡发展差异巨大;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环境创设城市化;幼儿园教育教学小学化;兴趣班盛行;入园难,等等。作者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认为其根源在于包括教师在内的成人没有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而树立科学儿童观的基础是了解儿童。要解决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最为重要的是不论国家还是家长或是教师都应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关键词: 学前教育问题反思科学儿童观了解儿童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蒙学由来已久,源远流长,然而现代的幼儿园教育是从1903年清政府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开始的。历经百年,我国的学前教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不管是在幼儿园的数量上还是在入园率上都已经有了可喜的进步。在欣喜看到进步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学前教育城乡发展差异巨大。
主要体现在物质环境创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农村幼儿园在户内游戏、游戏材料、人际互动、一日生活安排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
2.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环境创造城市化。
农村的幼儿园在课程设置、环境创设上一味追求与城市同步,导致丧失了农村原本独有的特色。在课程上,现在的教材编写以城市为中心,教材适用于城市幼儿园。沈芝莲《农村幼教要生动鲜活》对目前农村机械模仿城市办幼教,贪大求洋和教育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正规化”、“小学化”的倾向做了阐述,并强调这种现象是制约当前农村幼教发展的一大障碍。
3.幼儿园教育教学小学化。
罗永恒在其《幼儿教育岂能“小学化”》中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进行了定义:一是日常生活安排不合理;二是幼儿上课时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像小学那样正规地上课。在现在很多幼儿园里,教师每天都要布置大量的作业,写拼音、写数字、算算式,等等,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缺少户内外游戏与自由活动时间。幼儿园教育教学严重小学化。
4.兴趣班盛行。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不允许办兴趣班,但是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很多孩子没有了周末,没有了玩耍,有的只是被强迫学习钢琴、绘画、舞蹈等。
5.入园难。
在很多一线城市,入园难的问题显现出来,不仅学费高得惊人,入园还不能得到保障,催生了很多“山寨”幼儿园。
对于这些问题从表面上来看有政府的原因,如经费投入过少;有家长的原因,如教育观念不正确,过于急功近利;有教育的原因,如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等。究竟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对于诸多的学前教育问题,我对其进行深入反思,期望为学前教育现状的改善与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二、追根溯源:没有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简明教育词典》对“儿童观”的解释为:“对儿童的本质和生长发展过程的总看法。”《教育大辞典》将之界定为:“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涉及儿童的特性、权利和地位,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刘晓东认为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或者说,是人们在哲学层面对儿童的认识。庞丽娟指出,儿童观是指教师关于儿童的基本看法,包括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心理发展动力等一系列问题的一般性认识及由此形成的对儿童的特定期望等。归纳起来,儿童观是指人们看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包括对儿童的感性认识,对儿童的评价,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目标和内容、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发展途径,儿童身心发展影响因素的认识,以及对儿童的权利和地位的看法及对儿童期的认识等。
事实上,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我们的行为都受到了儿童观的制约与影响,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对待儿童就会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对于教师而言,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会直接影响着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从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来看,追根溯源,种种问题的出现都因缺少科学儿童观的指导。现代社会更多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儿童观,主要表现为在教育目标上重成才、轻人才,在教育行为上重结果、轻过程,在教育内容上重应试、轻素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儿童观。
1.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很多成人都认同此种观点,不管是国家还是成人,都认为儿童是未来的资源,早期的投资是为了将来获得更多更好的回报。对家长来说,他们养育儿童是为了养儿防老、传宗接代,有的家长是为了让孩子长大后实现自己以前没有办法实现的愿望。对于国家而言,认为“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从这些话语中充分表现了国家对儿童的一种期望。尽管我们不能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是不可取的,但是过分看重儿童是未来的资源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功利化的儿童观,儿童被赋予了太多的期望,在本应尽情享受欢乐、自由的童年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很多时候,宝贵的童年期被迫提前结束了。
2.儿童是父母的附属品。
在我国此种观点亦非常盛行,很多父母将儿童视为自己的附属品、自己的个人财产,由此儿童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成了执行父母思想的工具。从幼儿期起父母要求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再到之后的选择学校、高考志愿的填报、工作的选择、择偶等都一一过问,孩子没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反抗也会在父母的威严下屈从。
3.儿童是白板。
某些成人看到了出生时儿童“空空如也”的未成熟状态的一面,他们用成人期固定的标准衡量儿童期的柔弱,认为儿童在未成熟状态下的一切都缺乏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无法满足生活的需要。他们通过教育教学从外部灌输一切知识、道德武装儿童,希望这样的儿童期尽早结束。然而,成人没有真正看到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却含有积极的生长力量,这种“未成熟”状态包含深刻的生长的可能性和潜在的能量,是儿童不断成长的根基。正如杜威所言:“未成熟状态就是指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力——向前成长的力量。”可见,儿童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自主发展的过程,成人以传统的墨守成规的观念看待儿童并进行的教育,束缚了儿童的成长。
4.儿童是“小大人”。
这种观点认为儿童只是缩小了的成人,是“小大人”,他与成人没有异同。于是他们被要求像成人一样工作、劳动、生活。儿童是“小大人”的观点在17世纪之前欧洲和中国古代非常流行,然而到了今天,很多父母还是抱着这样的一种观点和态度看待儿童。如有的父母看到影视界的光辉“前景”,不惜让孩子放弃学业,将他们打造为小童星。
这些带有急功近利思想的儿童观,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教师、家长等成人眼里看不到儿童,他们看到的只有所谓的孩子的将来,且信誓旦旦地说是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发展。卢梭指出:“为了不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为了给儿童准备他也许永不能享受的若干年后的幸福,而把种种约束加在他的身上,开始就使他感受苦恼,我们对于这种残酷的教育作何感想呢?”“纵或就目的来讲,我可以认为那种教育是合理的,而那些可怜虫受着难以忍耐的奴役,而且虽受这种苦楚而将来也不见得有益,这怎能使我见了而不愤激呢?天真快乐的童年消磨在哭泣、惩戒、恫吓与奴隶的生活之中,你为了他的幸福而折磨这可怜虫,你却没有注意你是要死神从阴森的环境中将他拖走。”
三、正本清源:真正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声音
尽管从学术的角度上来说,我们一直在倡导科学的儿童观,但是收效甚微。有学者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家长能说出科学的儿童观,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其中原因何在?我认为是未能真正了解孩子。当婴儿从母体充满了羊水的子宫里出来的时候,是否有成人会考虑婴儿的感受?如此嘈杂的世界他能忍受吗?母亲在产后会被要求静养一个月,但是婴儿呢?强迫他置身于一个嘈杂的世界,并且用布将他的身体包裹起来,不能动弹。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向我们揭示了儿童的秘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儿童知之甚少。如为什么孩子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让孩子听磁带,为什么他的兴趣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孩子为什么爱咬手?为什么孩子在刚进幼儿园的时候会不停哭闹?为什么孩子在某一段时间很喜欢骂人?这只是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当中的几个,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