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指导下的高职学生管理

2012-07-09焦莹莹

文教资料 2012年5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归因消极

焦莹莹

摘要: 积极心理学相信个体内心深处存在积极的力量,主张用积极的方式看待人性。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鲜明的两面性,他们一方面消极悲观、自信心缺乏,厌学情绪严重,另一方面勇于实践,追求新事物的热情高、动手能力强。本文提倡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待高职学生的日常管理,主张用尊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将学生培养成积极行为的主动决定者。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高职学生管理

1.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它与传统的心理学过度关注消极和病态的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潜能、美德、积极力量等作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方式看待人性,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诠释。

积极心理学相信,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积极与消极两股力量的斗争。它们时刻斗争,当积极一方的力量战胜了消极的一方时,人们获得的是快乐、成功、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当消极一方的力量战胜了积极的一方时,人们便感到沮丧、失落、伤心等。这两股力量都可能战胜对方,关键是看个体向哪一方注入力量,给哪一股力量提供适合它生长的心理环境。

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内心存在的积极力量,增加人的积极力量。只有积极的力量得以培养和成长,人性的消极方面才会得到减弱和抑制。如果心理工作者只是关注人的心理问题、消极情绪,始终扮演一位“灭火者”的角色,那么一个问题解决后会出现新的问题,心理工作者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

积极心理品质关注的是把未知的、被动的、突发的心理事件转化为可预知的、主动的、有准备的心理事件,将未来不易克服的心理事件提前化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培育、开发蕴藏在人体的积极心理品质、美德等积极力量,才能帮助人成为一个完善的自我成长的人。

2.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两面性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加大,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选择就读职业院校。关注高职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共识。

高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21岁,处于青春期末期,身体机能经过青春期的迅猛发展后,逐渐趋于成熟水平。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身体的成熟速度与心理的成熟速度并不同步。他们的成人感出现,渴望独立,自我意识达到高峰,但是高考失利的阴影,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偏见,专业选择的盲目等因素使得高职学生对理想中的自己与现实的自己存在强大反差,挫败感和自卑感深深地笼罩着他们,久久挥之不去。这种反差体现在行为上,则表现出厌学、逃课、打架、吸烟、通宵上网等消极行为,伴随着失落、自暴自弃、悲观等消极心理体验。强烈的挫折感、自卑感、矛盾感和焦虑感,情绪上的激动与混乱,这些消极心理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从心理需求的角度分析,“越是简单的人越是对复杂的事物有一种特殊的心理需求”,高职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恰恰说明了其心理需求的复杂性与心理成长初级阶段的矛盾。因此,关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现此心理成长阶段的有利方面,削弱不利方面,把握好其简单心理与其复杂需求之间的关系,这对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至关重要。

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鲜明的两面性,有利的方面表现为:他们依然具备成就良好个性和优秀品质的坚实基础。首先,他们的竞争意识强烈,敢于面对挑战,精力旺盛,敢想敢为;其次,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较强,勇于实践,追求新事物的热情高;再次,随着知识领域、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需求,他们渴望独立自主、受人尊重、爱人与被爱;最后,高职院校学生的情感丰富,情绪强烈,充满理想,追求合理、公正、民主。

3.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职学生管理的出发点

3.1用尊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经历了高考失利,自信心缺乏,厌学情绪严重,轻视技能学习,上网聊天打发时间,有的出现打架、搞恶作剧、抽烟等现象。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形式在同伙中获得“尊重”与“优越感”,寻找自身“价值”。在以往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是看到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更多地用否定、叛逆、张狂、焦虑、狂躁等看待学生,而较少从肯定、积极的角度看待学生健康、乐观、上进等品质。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获得别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会感觉得到了社会的支持,有被人尊重的感觉,从而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变得更加自信,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望值,避免令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因此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要用一种尊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对高职生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强化,使之朝着我们期望的良好方向发展。

积极心理关注的是普通人积极力量及潜能的开发与培养,因此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即是要关注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构建积极人格。

3.2对学生面临问题作出积极的归因和解释

积极心理学专家塞里格曼认为,在面临失败和挫折时,所有人都会寻找其原因。积极归因和解释的人会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是特定性的情景事件,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且这种失败和挫折只限于此时此地;而消极归因和解释的人则会把失败和挫折归于长期或永久的原因,具有普遍性,是由自己的内在原因引起的,并认为这种失败和挫折会影响自己所做的其他事情。

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要看到学生问题的两面性。问题出现并不可怕,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的出现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当问题出现后,学生会对问题做出自己的归因和解释,可能不尽合理或流于片面。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寻找问题背后积极的归因和解释,建构对问题积极的理解,从而发现问题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变危机为转机,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积极归因和解释、理解找到自信和进步的动力,进而养成乐观、积极的心理品质。

3.3激发学生内在成长动机是积极品质培养的关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外界环境的支持对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积极的心理品质固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积极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也需要某种动力。只有当个体产生了想要积极人格的需要后,他才能持续地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学习积极人格者应具备的行为认知,并在生活中坚持应用,即使遭遇挫折也不会放弃。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心存在积极的力量,有成长和发展积极力量的潜能,有在行为中体现自己力量和能力的愿望,这些都是推动个体积极人格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要让学生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动决定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学生从自己的投入中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品尝到成功的果实,才会持之以恒、动力十足地走下去,成就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渠慎霞.浅论职高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中等职业教育,2005,(20).

[2]王士勇,王磊.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理论观察,2009,(3).

[3]李飒.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2010,(09).

山东省教育厅2011年高校第三批科研发展计划“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培养研究(J11WH67)”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归因消极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