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2012-07-09王建阳

文教资料 2012年5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传统

王建阳

摘要: 作者对大学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原因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调研和思考,为更系统地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困境原因解决措施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等都有着深层次的影响。但是,目前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

一是在精神追求方面。部分大学生崇尚吃“西餐”,热衷过“洋节”、穿“洋品牌”,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淡忘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抛弃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贪图安逸,追求生活享受,因此出现了怕苦怕累、不思进取、甘于平庸、郁闷迷茫等现象,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由此导致违反社会道德、违反学校纪律、违法犯罪等问题时有发生。

二是在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方面。对传统文化的经典缺乏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贫乏。在我调查的大学生中,对传统文化有较多了解的占7.6%,阅读过《诗经》的占10.4%,能完整背出古诗词或正确回答出作者的占38%,阅读过四大名著的占19%,阅读过《中国通史》的占13%。

三是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满意度方面。我对山东省部分学校不同专业的6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近9.67%的在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表示满意,认为还可以的占38.67%,而持不看好、不满意和需要改进这三种态度的比重达51.66%。

这无疑给大学教育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敲响了警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正面临着危机,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模式存在误区。

当前教育的弊端导致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严重流失。学校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渠道。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内容单一,对学生管得太死,过多地注重理科学习,轻视人文教育,使整个社会大环境缺乏人文气息、人文关怀。中小学期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家长只重视数理化的分数,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教育。到了大学,对大学生进行审美熏陶与道德导向的大学语文课课时少得可怜。人文教育的失衡,造成现代人文教育的失落,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调查得知,绝大多数大学生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而中学和大学的语文课、历史课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地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在高二以后,仅仅限于文科学生学历史,而且教材僵硬刻板,教学手段陈旧,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实和多彩的面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进入大学,多数人(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机会,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了。值得一提的是,大学语文取消必修课形式,对优秀统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影响。

(二)各项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

1.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社会生存压力日渐增大,市场环境因素使一些大学生忽略了自身文化内涵的修养。整个社会尚未形成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协调机制。

2.学校教育氛围的淡薄。由于传统文化教育在不同程度上的形式化、弱化和虚化,目前社会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不浓厚,在一些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不同程度地出现形式化和弱化的倾向。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外语、计算机等技能证书,而很少花时间和精力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3.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传统文化教育也存在着虚化的状况,部分家长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无法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家庭教育环境。他们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因此难以引导其子女学习传统文化,甚至认为语文、历史等没有太大的用处,只有外语才是最重要的,从而忽视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

(三)多元文化带来的挑战。

1.外来文化的输入和渗透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挤兑。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西方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乘机进入大学生的思想领域,使得缺乏理性批判和鉴别能力的大学生对其青睐有加,对本国传统文化却视而不见,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社会不良文化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熏染。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上的不良文化严重毒害了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对于他们尚未定型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消极影响,甚至会使他们已初步形成的良好品德、兴趣与需要结构发生变异,从而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熏染,其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3.社会大众文化的兴起与传播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稀释。大众文化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和消费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在促进社会文化繁荣的同时,也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被大大稀释和淡化[1]。其特有的商品属性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学生群体消费主义的恶性蔓延。它使大学生价值观世俗化,集体主义思想、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权威意识淡化。

三、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在新时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成为高校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思想道德教育、身心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面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这一现象,我认为社会各界及学校可通过以下措施来改善这种状况。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

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课程教育和课外人文熏陶的全过程,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建设。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文理渗透,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有针对性地融入其中,并辅以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科前沿知识。同时,还可以开设相关的人文素质公选课,为大学生提供可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如中国武术、国画、民俗学、戏剧、民间文学、历史等相关课程,为大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人员优势,积极举办各种文化素质讲座,使大学生领略中华民族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高校应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最佳人文环境,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此外,学校还应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推广活动,重视在生活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主动地学我文化,爱我文化。例如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博物馆,参加中国民俗调查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三)改革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高校应加强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使传统文化知识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被他们所接受,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弘扬祖国优秀文化。

第一,注重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师要精心设计有代表性的专题,从文化精神入手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这样,不仅能把专题讲授的内容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自学兴趣,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去主动地学习[2]。教师可以在大学生刚入校时就列出具体的必读传统文化书目,与此同时,开设相应的选修课进行系统讲授,然后有重点地进行考试。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才能学思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文化素质,从而奠定丰厚的文化底蕴。

第三,改革考试方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可以采取让学生写读书报告和专题论文的形式,实行开卷考试。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广泛搜集材料,研读经典文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写作能力的良好途径,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第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应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手段的完美结合。要利用现代化的一切手段,通过实物形象、图片、声音、画面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展现传统文化的形象魅力,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青春活力。

(四)更新观念,积极引导。

引导大学生辩证认识外来文化,增强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抵制社会不良文化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侵蚀;积极引导、科学规范大众文化的传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流行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化。

参考文献:

[1]王彬.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J].青少年导刊,2001.

[2]徐海峰.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知识结构.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