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文化欣赏之我见
2012-07-09孙凡
孙凡
摘要: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文化和习俗上存在的巨大差异,世界上不同地域、民族的音乐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对于中国听众来说,要领会西方音乐的内涵自然存在很大的难度,毕竟我们生活在与西方人迥然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文化传统和音乐生活氛围中,对西方音乐的体验和领悟还存在一些差距。
关键词: 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西方音乐文化
古今中外,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产生的优秀成果。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加强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已是大势所趋,音乐文化作为人类共有的艺术财富和世界“语言”,对于加强世界各民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感情与思想的交流,消除民族隔阂,缓解矛盾冲突,增进人类的团结,都能发挥其独特的积极作用。
一、原生态的艺术琼浆
中国的传统音乐,按照其音乐的表现形态一般分为五个部分:民歌、器乐、说唱、戏曲和歌舞;若要从不同社会阶层、群体、音乐功能特征的角度来看,则大致可分为民间音乐、人文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四种。无论哪种划分,民间音乐中的民歌都是最重要的,它与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民风民俗的联系最为紧密。作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乐种,民间音乐为其他乐种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音乐素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促进了我国民族音乐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民歌是经过劳动人民长期而广泛的群众性即兴创作,口传心授,在世代相传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许多流传广泛的民间小调,如《孟姜女》、《月儿弯弯照九州》、《茉莉花》等,都是产生形成于我国古代宋、元时期,经过千百年以来劳动人民的歌咏而流传至今的。《东方红》这首我国人民老幼皆知的歌颂伟大领袖的颂歌,是陕北农民歌手李有源根据陕西民歌《骑白马》的曲调即兴填上新词而成的。我国许多民间歌舞,如二人台《走西口》,是从陕西民歌《走西口》发展而来;云南花灯《十大姐》的曲调来源于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另外,北方秧歌、安徽花鼓灯、南方的花鼓、采茶等都与民歌有着密切联系。我国民族器乐曲中,也有许多曲调直接来自民歌,或在民歌曲调基础上加工变化而成。如:北方农村的鼓吹乐“吹歌”便是吸取民歌曲调,根据器乐的表现特点加工发展而成的。江南丝竹乐和吹打乐中的曲牌《大跑马》、《茉莉花》等,广东音乐中的《梳妆台》、《红绣鞋》、《剪剪花》等,均取材于民间小调。
如同前述的中国民间音乐一样,我所说的外国民族音乐也是狭义概念,指“具有该民族的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所述的民族音乐,也是以口头流传的民间歌曲——民歌为主。补充介绍的几种器乐音乐,大都是以本民族独有的民族乐器演奏的,与自然、社会、历史、宗教等文化背景的紧密关联中得以存在、传承的民族音乐。
在有的国家,个人创作的、具有民间风格的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艺术歌曲也被称之为民歌。如意大利的著名歌曲《我的太阳》、《重归苏莲托》、《桑塔·露琪亚》等都被称为拿坡里民歌。在美国,民歌的创作与流行音乐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美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克恩创作的《老人河》在曲调上吸收了黑人灵歌的节奏,用歌谣体写成,被当做是美国黑人民歌。爱尔兰的《夏天最后一朵玫瑰》这首哀婉情深的民歌其原生态是一支久远的民谣《年轻人的梦》,包括贝多芬在内的诸多作曲家都为它的“窈窕”所动,“好逑”于自己的作品中间。波兰民间舞曲《单簧管波尔卡》源于捷克、波兰的一种二拍子、轻盈欢愉的民间舞蹈及其乐曲,19世纪中叶始风行于整个欧洲。
然而,尽管世界各民族对民歌概念的理解不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被看做民歌的歌曲,无论是个人创作的艺术性较强的还是较为通俗的流行歌曲,无论是古老的乡村歌曲还是近现代的市民歌曲,都充满着民间的生活气息,表现了广大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具有本民族典型的性格特征。
二、珠联璧合的姊妹艺术
音乐与语言都以声音为表现基础,它们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音乐与诗歌的契合点在于:为歌词谱曲时,在使音乐的旋律准确地反映出语言中带有的音乐性的前提下,需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为旋律填词时,在语言的音乐性符合音乐旋律走向的前提下,又应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两者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一部音乐与诗歌的发展史。
在中国的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们也是非常著名的音乐家。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会弹琴、鼓瑟、吹笙、唱歌,在他所教授的六艺之中,乐的地位相当重要。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孔子修订的。他一边弹琴,一边唱着那些古老的歌曲,最终从千余首散乱的诗歌中按照风、雅、颂三部分重新整理出305篇诗歌,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音乐除了与诗歌“联姻”之外,还常与艺术大家庭中的其他姊妹如戏剧、舞剧、影视及造型艺术等紧密“牵手”。在发挥各自艺术表现特长的同时,共同构建起包括歌剧、舞剧、影视音乐在内的美轮美奂的艺术大厦。
其中歌剧狭义所指的西洋歌剧,虽然其生命体征在古希腊的悲剧及中世纪的宗教剧、神秘剧、田园剧身上已有所体现,但它真正生命的历程,是从1597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城中的科尔西伯爵府邸中得以演出,被公认为西方第一部歌剧的《达芙妮》开始的。在歌剧的历史脉络梳理中,闪现着蒙特威尔第、莫扎特、罗西尼、比才、柴可夫斯基、普契尼的身影,是他们对歌剧的青睐,天才的发挥,辛勤的劳作,才创作出那么多为古今中外广大听众所钟爱的艺术珍品,为世界的艺术舞台留下了不可估量的文化遗产。
三、新时代的曙光
1840年后,西方音乐文化大量输入,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外来音乐,在与之碰撞、融合的过程中,进行了自身的发展与蜕变。于是,中国音乐舞台上,多种文化、多种民族、多种风格、多种体裁的音乐,竞相开放、百花争艳。进入21世纪,虽然流行音乐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但传统古曲和民间乐曲仍以各种形式在新时期被传承着、发展着,中国的音乐家们秉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同时锐意创新、不断开拓,维系并丰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印象主义音乐,以朦胧的色彩、简短的旋律,飘忽不定的调性变幻表现了神仙幻境、月光丛林、钟声晚风的内容,成为20世纪音乐创作的先声。这个时期由于世界的大动荡、大变革,音乐与传统有着极大的不同。经历了2次世界大战、经济变革、科技革命的人们,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创作理念都发生了巨变。第一个真正进入现代主义音乐流派的“表现主义音乐”,其代表人物勋伯格的创作以前所未有的音响向人们展示全新的音乐视角。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是音乐与科技的结合,这成为实现现代音乐的新途径。新的音源和手法传达着多元化、个性化的创作观念。在现代主义的音乐时期,音乐被重新放在一个新的位置,被方方面面的人们,包括作曲者、演奏者、欣赏者、评论者们,以全新的角度注视、重组和释义着。
参考文献:
[1]刘晓静.音乐鉴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安国,方智诺,孟维平.音乐鉴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