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籍点亮孩子多彩的人生
2012-07-09周玲丽
周玲丽
摘要: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提高小学生阅读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选择不同类型的阅读形式,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建立多样化的阅读组织形式,进行必要的阅读反馈和评价激励机制。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活动阅读组织形成
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古人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然而,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不少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一些教师把课外阅读作为一种任务强加给学生,缺少细心的指导,结果导致课外阅读成为学生新的负担。基于这种状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开展多样化的阅读形式,让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航灯。
一、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为此,教师需要注意班级的环境建设,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营造浓厚的班级读书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动员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型班级的建设。如动员学生献计献策,用自己的智慧装点教室。如用名人诗句规范、改正自身的不良行为;精心布置学习板报,班级黑板报上可辟出“本周推荐书目”、“科技新消息”、“读书心得”等栏目;通过多种渠道募集可阅读的书籍,建立班级图书角;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让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的好书、好文章和好的读书方法,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读书心得。
当然,教师在创造阅读环境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一是研究学生的心理、情感和爱好,掌握学生的阅读需求,及时掌握相关图书出版信息,为学生推荐适宜的阅读书目。二是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的阅读信息,对于学生的不良阅读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积极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好。三是全方位打造阅读型班级,全方位、多层次地建构阅读平台。尤其要善于利用现代网络平台,现在的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教师可以开设教学博客,将相关阅读材料在博客上公布,并可以与学生通过发帖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
二、选择不同类型的阅读形式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采取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阅读形式,以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
1.主题阅读。如学习《长征》后,组织开展“走近毛泽东”的主题读书月活动,引荐有关毛泽东传记、诗词、传奇类的优秀作品给学生,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会”、“毛泽东故事演讲会”等,让学生穿越时空,真正走近伟人、了解伟人、学习伟人。学习《第一次抱母亲》一课,以“母爱”为主题,开展读书周活动,让学生从书刊、网上查阅大量关于“母爱”的文章,大家不仅要读、诵、记,而且要在“佳文欣赏”课上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此外,开展科普读书月、走近名人读书月、经典诵读活动周等主题阅读活动,都会大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延伸阅读。其一是对课文作者的延伸阅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文质兼美,不乏名家名篇。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拓展阅读作者传记及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作家,同时也让名家名作在孩子的脑海中扎根。例如通过学习六年级上册的《给家乡孩子的信》,学生初识了巴金老人。教师在教学之余可以推荐巴金的其他作品,如《鸟的天堂》、《随想录》、《家》、《春》、《秋》等。学生不仅会沉浸在巴金的文学世界里,而且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融入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
3.对课文背景的延伸阅读。教材中的有些课文的内容或年代较远,或是离生活较远,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围绕文本拓展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介入阅读情境,拉近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例如《负荆请罪》一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由于作品时代久远,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很难在头脑中鲜活起来。教师不妨带领学生拓展阅读,了解司马迁、《史记》、和氏璧不平凡的经历。
4.对课文内容的延伸阅读。课文中不乏某些内容简略带过,而学生则未必熟悉和了解。教师可以以此相关内容,进行延伸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如《钱学森》一文对钱学森回国的经历写得比较简略:“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点,展开深度延伸阅读。通过阅读《钱学森归国》,进一步了解钱学森克服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坚定信念,进一步体会其爱国情怀。
5.比较阅读。乌申斯基说:“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促进知识的类化,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所以,教师可以把有对比性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如学习了《渔歌子》之后,对比另一首关于钓鱼的名作《江雪》,前者轻松舒畅、闲情逸致,后者则荒寒寂寞、傲然清高。通过阅读比较,学生就能很自然地感受到作者的不同心境、情感。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比较阅读同文体的文章。以说明文为例,教师先从课文中选择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海洋——21世纪的希望》,让学生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精读,然后选择另一篇说明文加以比较阅读。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学生逐渐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三、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有效强化阅读效果的关键。有的学生凭着兴趣,生动情节以外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这样的阅读自然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成效。
1.选读法。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在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为了补充相关知识背景,推荐学生选择阅读有关天文科普书籍如《十大行星之谜》、《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等书。
2.精读法。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3.速读法。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以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录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做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也就是俗话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四、建立多样化的阅读组织形式
阅读不能简单理解为学生个体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建构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以推动阅读由课堂向课外、由学校向家庭延伸,实现教师、学生、家长的多重互动。
1.组织课堂上的阅读交流会,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很多想法,存在很多疑惑。这些问题和疑惑,仅仅靠学生自己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老师加以指导。因此,可以定期举行课堂读书交流会,师生、生生一起探讨。教师先是让学生介绍阅读中的困惑、疑虑、想法等,进而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评议,逐渐形成共识,然后教师再加以点评,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答疑解惑,更要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这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既能鼓励学生的参与度,又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的水平。
2.建立课外的阅读小组,实现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将学生组建成若干课外阅读小组,组员之间互相交换图书阅读,扩大阅读资源,定期交流读书心得,相互取长补短,强化阅读实效。为保证阅读小组的稳定、有序和持久开展活动,在组建小组时应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一)志趣相投原则。在共同的阅读志趣基础上,可以建立一个较为稳固的阅读合作小组,合作效果也较好。(二)异质互补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促进组内成员在性格、性别、情商等方面形成互补,从而既提高阅读效率,又促进成员性格的健康发展。(三)主从谐和原则。尽可能把那些协调能力强,有组织领导能力的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中去,发挥其核心作用,以优化小组内的组织管理,强化整体的阅读效果。(四)组员适度原则。每组以3—5人为宜。组内人数过少,则合作的意义不大;组内人数过多,则难以统一行动。
3.鼓励开展家庭的亲子阅读活动,实现家长与学生的互动。在低、中年级开展亲子阅读,对于小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非常重要。不能以为亲子阅读就是家长的事,应该看到亲子阅读也需要学校的大力配合,需要学校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教师除了召开家长会进行动员外,还需要及时提供亲子阅读的目录,乃至具体读书内容,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予以评估。教师还要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保证学生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包括选择书籍和阅读的时间。
五、建构必要的阅读评价、激励机制
在广泛开展阅读活动以后,还必须及时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加以恰当评价,进而进行必要的鼓励,以激励学生开展持久的阅读活动,使得阅读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
1.建立畅通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这种信息反馈渠道应是多样化的。这种反馈可以是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向教师诉说,也可以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填写“课外阅读反馈卡”,以便教师了解学生所读书目、作者、阅读时间、阅读效果等。
2.建立起恰当的评价机制。评价主体应是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和教师相结合。评价内容应是多方面的,一般从态度、习惯、数量、效果四个层面进行。评价方式上可以采取现场读书汇报、读书摘要卡、读书笔记检测等。
3.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在学校层面,评出“课外阅读明星班”、“课外阅读优秀班”及“课外阅读合格班”。在班级内部,可以评选优秀阅读小组、阅读先进个人等。还可以设立“每周阅读赛事榜”,每周一公布当周阅读主题,引导孩子们阅读相关文章,然后在下周的周一组织班级评议,选举产生赛事排行榜。
高尔基说:“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小学阶段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美好的时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让学生尽情地阅读,踏好终身学习的第一步,跨出人生道路上坚实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