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吟浅唱皆有情
2012-07-09朴禾
朴禾
摘要: 朗读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可以再现语文的美。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美,读出情感,读出领悟,读出见解,读出写作的欲望,将朗读能力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通过朗读将美感带入语文课堂,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通过朗读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
关键词: 朗读语文教学美读体验
翻开厚重的教育史,我们会发现,教育的历程总是伴随着美育。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美学观念、美学追求和美学兴趣无不浸润在教育过程之中。而在各种美的体验中,声情并茂的朗读带给学生的情感感受,无疑是最直接且最丰富的。
一、朗读能够创设情境,品味作品的情感美和意蕴美。
古人云:“因情而造文。”“情动而辞发。”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无论是心理学研究,还是教学实践都证明,学习语文不能没有情感的参与。所以,在语文教学设计中,应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味文本传递的情感和意蕴。流利准确、富有情感的朗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钥匙和捷径。
比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课时,我首先范读课文。当优美低沉的《秋日私语》在耳畔缓缓响起,作品中那充满感情的语言也化成音符叩击学生的心灵。“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音乐、文字和母子间的眷眷深情交织在一起,打动了所有的学生,大家为作者充满情感的倾诉而潸然泪下,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无私,以及“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深深的无奈与遗憾。
“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读是思的外延,正如托尼·斯托克威尔在《快速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中所指出的:“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当我们朗诵郭沫若先生的《凤凰涅槃》时,就会感受到那滚烫的诗句在燃烧;当我们朗诵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时,就能体会到一股愤怒的岩浆在奔涌;当我们朗诵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似乎能触摸到那朴素的表达中所包含的浓浓父爱。
如果说语言有温度的话,那么或炽热,或冷峻,或温婉,或豪迈的朗读,能够赋予课堂灵气,诱发思维的灵感。从清新秀丽的《泪珠与珍珠》,到温婉隽永的《再别康桥》;从朗朗上口的《劝学》,到灵动飘逸的《滕王阁序》;从激扬豪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到至纯至美的《边城》,朗读总是能够营造出浓厚的氛围,披文以入情,表情而达意,帮助学生品味作品蕴含的情感美,在抑扬顿挫中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
二、朗读能够帮助理解,领略文字的形象美和韵律美。
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作家在创作作品时,总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学生要读懂这些作品,就必须借助形象思维融入其中,诵读文章,吟咏诗句,通过朗读对形象和画面进行重塑和再造。
例如,朗读《离骚》,我们仿佛可以看见高冠长佩的屈原,行吟泽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体会他用生命熔铸的诗篇中闪耀着的人性光辉;朗读《归园田居》,我们仿佛可以看见躬耕田亩的陶潜,诗酒为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感受他鄙弃污浊官场、高洁脱俗的隐士风范;朗读《满江红》,我们仿佛看见怒发冲冠的岳飞,精忠报国,“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感受他重整乾坤、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在或喜悦,或忧伤,或悲愤,或昂扬的声音中,一个个铭刻千载的智者、隐者、悲士、狂人的形象浮现于学生脑海,伫立于学生眼前。
汉语具有特殊的美。在世界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中,汉语的语音、字形和表现力是出类拔萃的。汉语韵律和谐,抑扬顿挫,自然流畅、赏心悦耳,具有显著的音乐性。而古代诗歌对于格律要求又极为严格,诗词歌赋无不讲究节奏和韵律,朗读起来余音绕梁,是一种美好的审美感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国的现代诗歌也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将汉语的韵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歌的语言,乐曲的旋律,包含着的情味儿、意味儿、韵味儿,幻化出了无尽的想象,带来沁人心脾的审美享受。
三、教师范读,培养朗读兴趣,指导学生读出美。
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实际中,经常出现学生在朗读时字音不准确、情感不投入、忸怩生涩等现象。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注重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外,教师的示范朗读能发挥令人意想不到的榜样激励作用。
好的朗读能力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教师范读,可以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琴弦,调动学生的情绪,促使想读而又不敢放开读的学生鼓起勇气,让想读而又不得其法的学生学会朗读方法,掌握朗读技巧。
例如,《中国现代散文诗歌欣赏》“爱的心语”单元中的五首诗歌,抒发了现代人对爱情浪漫而深情、缠绵而珍爱的独特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朗读,活跃课堂气氛,首先配乐朗读了冯至的《蛇》:“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盛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教师范读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激发出了他们争先恐后朗读的兴趣和勇气,同时引发了其对人生观和爱情观进行思考,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要在朗读技巧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吐字清晰,语音标准,结合语意正确地断句,使语调刚柔并济,节奏缓急适中。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辨析不同文体风格,针对不同体裁和题材分别教授朗读方法;指导学生分析文本,把握感情基调和变化,控制语速,读出各种语气。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控制朗读时的情绪,进行适度而真实的朗读,而不是把朗读变成个人情绪的随意宣泄或者技巧的炫耀。
四、变换形式,拓展朗读外延,教会学生欣赏美。
语文学科的审美因素是最为丰富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把其中最优美的东西读出来,使学生如沐春风,在不知不觉中呼吸语文美的气息。
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枯燥、厌学的情绪,我们在朗读练习中要摒弃单一、重复的模式,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比如,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可以采用齐读、指名读、轮流读、分小组读、男女生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方式朗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以全文读,也可以跳跃读,可以重点读,也可以快速读;根据教学情境和教学设备配置状况,可以配乐朗读、配画面朗读,甚至可以变朗读为歌唱;指导学生用适合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配合朗读。同时,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还要顾及学生的音质差异和朗读水平差异,避免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因为相互比较而产生挫败感,要指导学生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循序渐进地提高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可以再现语文的美。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美,读出情感,读出领悟,读出见解,读出写作的欲望,将朗读能力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要通过朗读将美感带入语文课堂,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通过朗读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