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生产实践与科技改革创新
2012-07-09李慧
李慧
摘要: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是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要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首先必须深化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改革,这也是目前国家的农业发展提出的政策方针。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生产实践;改革与创新
1 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
要实现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出发。现代农业的所需基础条件是:农业生产的设备相对发达;生产作业的技术相对领先;高效的组织经营与管理;政府部门的大力度补贴;农业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所以,农业生产的科技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改革创新实践去装备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生产资料;使农业达到世界先进的目标。
2 农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农业发展改革建设找不清楚方向,社会性的公益和商业性的利益依然错乱纷杂,难以区分。改革过程中,出现2个极端,一个是提出“企业才是农业科技发展改革的主体”,搞“一边倒”的盲目市场化,把一些商业性较强的所谓的农业研究所,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推入市场,成为主流,而且还转变为企业,这不但不符合现阶段的农业生产的国情,而且蒙蔽了农业发展改革的真正方向;另一个极端是,确定为公益性研究所的公益性的职能没有得到明显的强化,更有甚者,很多研究所打着公益性的幌子进行利益上的行为,这样强化了商业性的职能,丧失了原有的本职,而且导致大家都想从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
总量投入始终的严重不足的状态,从而缺乏长效的投入机制,导致投入结构的严重失衡。据资料分析,到2005年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依然仅为0.56%,远低于全国所有行业科研投资强度的平均数(2.87%)。在农业科研投入中,政府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拨款为108亿,政府的投资强度为0.47%,低于政府对全社会科研的总投资强度0.66%。同时农业项目建设的科研资金投入结构不平衡,竞争性的项目相对来说投入的比例很多。研究方向每年随课题的改变而改变。实际上光说不练,长期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及措施难以实现;企业单位与部门之间难以形成长期的科研大协作,因此就没有稳定的科研结果,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讲,只是不断地去做项目申请,或者是做一些数据和资料来应付上级的检查与工作汇报,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价值,因此农业科研的效益显著下降,过度依赖竞争性的项目,必然造成这一系列的后果,而且还会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
科研体系配套改革政策懈怠落后,科研机构激励于投入的机制不足,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停滞不前,都对目前的农业发展改革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资金已成为目前农业科研体制改革难以深化的重要原因。农业科技生产改革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使人员难以分离,使优秀研究群体难以形成,使科研机构的有效激励机制难以建立。
项目重复问题十分严重,很多的项目的提出,虽说在表面上,议题和科研项目都不同,但是研究的本质是一样的。这不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也使科研与农民技术需求严重脱节。这种情况也说明了科研立项常常受主管部门利益和部分科学家个人偏好和主观意识所影响。
3现代化农业发展创新的必要手段
①尽量做到农业制度分布的区域化、发展最优化和模式规范化。农业部门在制定农艺技术改革措施时要尽可能考虑到工程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并保持农业技术与生产的相对稳定,以减少工业对机具的重复研制和开发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与损失。农艺布局应尽可能集中成片,以减少农机投放量和提高机械工作效率;②按照因地制宜、用养结合、稳产高产、便于机械作业等需求,确定耕作制度;③要去实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负责农业发展所需要强化组织与协调广大的农艺、农机工作者、农业工作者的配合,农业技术创新人才,对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千万不能盲目的追求技术上高指标和所谓的先进性,而要脚踏实地的从实际出发,周全考虑对技术经济效果有影响的相关因素,更着眼于经济效果的分析和节约成本,增加效益。
4 结语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需要明确现阶段农业科研创新主体,农机设计要注意一机多用、机动灵活、可靠性、耐用性强等,以适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多样性和恶劣的工作条件。由于农机投资大、研发周期长、农艺变化不宜频繁;强化农业公共科研单位的公益职能,逐渐培育现代农业科研企业。同时,要加快科研配套改革政策的出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建议成立由主要部委、各省农业主管部门和部分科研院所组成的国家农业科技委员会,负责协调国家各部委、国家与地方、各省之间的农业科研重大计划。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农业发展的高效、快速、稳健,有利于农业创新建设与改革工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丁兰,张海清.关于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3)
2 张培增.强化农机农艺结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9)
(责任编辑舒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