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腮茶联合熏蒸方治疗慢性化脓性腮腺炎38例
2012-07-09许费昀黄子慧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京210014
许费昀 黄子慧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南京210014)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又称慢性复发性腮腺炎,是最常见的涎腺炎症,主要病因是细菌逆行感染,可发生于一侧,也可发生于双侧,主要临床表现为腮腺区肿胀、疼痛反复发作,腮腺导管口流脓、不畅。笔者以消腮茶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慢性化脓性腮腺炎38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均为本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期间门诊及住院患者,共7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3~58岁,平均(22.1±12.7)岁;单侧33例,双侧5例。对照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4~56岁,平均(24.6±11.8)岁;单侧34例,双侧4例。两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二版)[1]制定。
治疗方法 对照组 阿莫西林口服,每次0.5g,每日3次(儿童剂量为1d30mg/kg,分3次给药);同时甲硝唑口服,每次0.4g,每日3次(儿童剂量为1d30mg/kg,分3次给药)。
治疗组 口服消腮茶,每次10g,每日2次(消腮茶由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制剂室提供,批号:苏药制字Z04001256,组成:金银花、板蓝根、黄芩、蒲公英、天花粉、柴胡、赤芍、薄荷、陈皮、甘草等)。外用熏蒸方:生大黄、紫花地丁、黄连、黄柏、白蔹、甘草各15g,制乳香、没药各6g,水煎取药液后备用,每日1剂加水至800mL倒入中药熏蒸仪中,调整蒸汽,喷口与皮肤之间的距离为25~30cm,温度保持在55℃左右,患者取坐位,每次30min,每天1次。疗程:两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二版)[1]。治愈:症状消失,导管口正常;好转: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消失;无效:症状无缓解。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症候积分,将腮腺肿胀范围、疼痛指数、导管分泌物、张口受限情况及发热口渴等主要症状体征分为4个等级,其中腮腺肿胀范围(无计0分,<3cm2计1分,3~5cm2计2分,≥5cm2计3分);疼痛指数、口渴指数、张口受限情况(无计0分,轻计1分,中计2分,重计3分);导管分泌物(无计0分,少计1分,较多计2分,很多计3分);发热(<37.5℃计0分,37.5~38.5℃计1分,38.5~39.5℃计2分,≥39.5℃计3分);肤温(正常0分,微高计1分,高计2分,灼热不可忍受计3分);肤色(正常0分,微红计1分,红计2分,深红计3分)。实验室指标观察治疗前后血白细胞计数(WBC)、血沉(ESR)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各项炎症指标变化。
随访 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观察疾病复发情况。临床以短期内再次出现腮腺区肿胀、疼痛,腮腺导管口流脓、不畅,判为复发病例。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采用频数表示,根据不同资料性质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症候积分比较(±s)
表2 2组症候积分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1 15.16±3.23 3.12±1.47▲△对照组 31 14.57±3.45 6.85±2.09▲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两组症候积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症候积分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降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后 WBC、ESR及hs-CRP各项炎症指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降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表3 2组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组 别 n 时间 ESR(mm/h) WBC(×109/L) hs-CRP(mg/L)治疗组 38 治疗前25.20±8.47 11.04±2.37 26.73±8.49治疗后 13.59±5.36△ 7.21±1.84△ 8.19±3.38△对照组 38 治疗前 27.64±9.52 11.26±2.82 24.12±7.55治疗后 14.21±6.03△ 6.92±2.05△ 7.51±3.20△
两组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治愈好转37例,其中2例复发,复发率为5.41%;对照组治愈好转32例,其中12例复发,复发率为37.5%。两组比较,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讨 论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是临床上常见而难治的一种疾病。其保守治疗以往常采用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和甲硝唑,但疗效却不理想,常易复发。由于全身抗菌药物治疗到达腮腺组织的浓度较低[2],加之细菌自身容易产生耐药性,以致疗效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发现,一般西医抗菌治疗2~3d后,虽然全身症状改善较快,体温常能恢复正常,但是局部症状好转较慢,常需持续用药10d左右,且很容易复发。而手术治疗,无论是腮腺导管结扎术,还是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切除术,都存在多种并发症。前者主要是易发生粘液脓性分泌物的潴留而形成脓肿,后者主要是面瘫[3],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故多数患者不愿采用。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因其病发于颐颌之间,祖国医学称之为“慢性发颐”。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之络循行于面颊或耳前。温热病后,余邪未清,热毒不能外达,结聚少阳、阳明之络,蕴于颐颌之间发为腮颊肿痛;或饮食膏粱厚味,火毒内生,脾胃积热上蕴,阻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聚于腮部,发为颐肿。[4]我们采用了消腮茶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分别在不同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口服方为院内制剂消腮茶,方中重用金银花、板蓝根为君,金银花其性味甘寒,既善清气血之热毒,又能轻宣透邪,板蓝根以解毒凉血消肿见长。配以蒲公英清热解毒、兼能消痈散结,黄芩清热泻火解毒,以去上焦热毒,二味合为臣药。佐以薄荷疏散头面、肌表之风热,天花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然单用清热解毒之品则气滞血瘀难消、肿结不散,又以赤芍、陈皮行气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共为佐药。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兼为佐使药。诸药相伍,共奏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消肿之功。同时予中药煎剂局部熏蒸,以消肿散瘀、疏通脉络。中药熏蒸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通过熏蒸机体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据考证由西晋张苗首创,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5]。熏蒸疗法将药物的有效成份直接作用于患处,起效迅速,其挥发性成分经皮肤吸收,局部可保持较高的浓度,能长时间发挥作用;而且在治疗过程中通过中草药的热辐射作用扩张腮腺导管、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和血液循环,加快代谢产物排泄,促进炎性致痛因子吸收,减轻肿胀、缓解疼痛。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651-625.
[2]王松灵.涎腺非肿瘤疾病[M].北京: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92-94.
[3]邱蔚天.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77-278.
[4]陆德铭,陆金根.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0:421.
[5]杜 勇,张 苗.医事钩沉[J].中医文献杂志,1997,3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