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雄鹰:记劳模船长应嘉良
2012-07-09吴长荣
文/吴长荣
应嘉良是一位很有人格魅力的老船长,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大学生的身份去当水手学徒,在南京海员学校学习时期任四个班级联合团支部书记,被同辈中人称为“我们的团支书是能力很强的应嘉良”。他靠自学和函授 ,从水手升到船长 ,任二副时 ,冰海救外轮立功 ,电视台称颂 :“冰海升起了红太阳”。任大副时,他怎样当引水员临危不惧胜利引航成功?初任船长,怎样使两艘后进船变先进船?他在惊涛骇浪中怎样机智地救起 21名遇险船员,而名声大振?他被提拔当处长后,怎样用人性化管理搞好安全?他任海运局客轮公司党委书记,怎样处理于双戈盗枪案的?退休后,怎样引领六万吨巨轮安全进出黄浦江的?笔者一一描述。
一、大海骄子 船长生涯
应嘉良国字型脸膛,体格魁梧。他1939年3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鄞县,1958年高中毕业后考入矿业学院。但他向往大海的旷袤与浪漫,向往着当一名海员。得知上海海运局在招收水手学徒 ,便决心放弃上大学 ,到海运局报了名。应嘉良被分配上“和平21”轮当水手学徒。一踏上船 ,便尝到了大海的滋味,晕船!五脏六肺翻箱倒柜。但他咬紧牙关 ,一次次经受着大风大浪的锤打与磨炼。1961年,他在南京海校毕业后仍回三千吨的“和平21”号轮当学徒 ,规定三年才转正 ,但他第二年便提前转正。
应嘉良利用业余时间 ,报名参加大连海运学院驾驶函授班学习,并于两年后获得了毕业证书。1964年,他升任“和平 21”轮三副 ,兼任团支书和工会主席。1968年1月31日春节将临,“战斗 21”轮航行在渤海湾 ,目的港是烟台 ,突然接到调度命令 ,前往龙口西部海域的桑岛抢救一艘英国船“捷克都”。出色完成了抢救任务后 ,上级表扬“战斗21”轮,应嘉良二副在抢救中表现出色,他被上海电视台请去朗读:“冰海里升起了红太阳”通讯稿。他那洪亮雄浑的声音伴随着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传向四方。
二、牛犊不畏虎 海河显身手
1969年,应嘉良已升任“战斗65”轮大副。该轮经常跑沪津线 ,每次进出天津海河水道,他特别留意引水员引航操作 ,熟记于心。月积年累 ,应大副把学到的引航经验与舵工们切磋探讨。1973年的一天 ,“战斗 65”轮在天津港装完货后,急等引水员来把船引过浮桥出海,否则浮桥再过一小时关闭停止通航 ,“战斗 65”轮就要在海河里“关禁闭”十几个小时,造成运力损失。就是不见引水员身影 ,全船上下急得团团转。船长新来不久 ,他对这条狭窄的穿过天津市区的海河也不熟悉,只能等引水。可时间不等人啊,舵工站在舵轮后腿也酸了,便向船长提议:“船长,叫大副来引吧,他准行!”船长征求政委的意见 ,政委也急 ,他了解应大副的技术水平 ,便点头让应大副上来引航。船长下令 :“请应大副上驾驶台来引航,开船!”
应嘉良时年35岁 ,首次引航责任重大 ,自然也有些紧张 ,但他有把握 ,便健步登上驾驶台,拉响汽笛,全船起锚解缆 ,“战斗 65”轮缓缓地向湾处移动。他像引水员一样,把船头伸入弯道里 ,一定要在这里掉头。忽见上游杀出一个“程咬金”来 ,只见一艘小机动船急驶而来。应嘉良一惊 ,小船已违规冲进了掉头区。空气顿时紧张起来 ,应大副随机应变 ,立即转动船头避让。真是祸不单行 ,突然又传来一阵汽笛声 ,应大副转身向后一望 ,竟有一排拖船追尾而至 ,使本船陷入被包围之境,他被迫下令:“停车,摆定!”但舵压不住,船难以摆定。这时,小船已到艏部 ,便顺势动车左满舵 ,船头左转 ,巧妙地让出右边水域 ,让小船距艏仅 4米之距安全通过。接着,他又胸有成竹地避让了一排拖船,终于使“战斗 65”轮及时通过了浮桥 ,安全地驶出了天津新港航道 ,欢快地奔向大海 ,应嘉良豪情满怀地走下驾驶台。
三、青春在燃烧 二船变先进
应嘉良在大海上奋进,在风浪里拼搏,经过廿多年的努力,终于一举考取了船长证书。“战斗65”轮是上海立新船厂建造的一艘 3000吨的货轮 ,从1971年至1976年中事故不断,相继发生了走锚、撞外轮、烧塌锅炉、碰沉了驳船死亡 3人等严重事故,成了后进船,生产也上不去。1978年11月,应嘉良出任“战斗 65”轮船长后 ,决心改变“战斗65”轮的落后面貌。首先要把生产搞上去,他经过周密思考 ,列出了增加运力的几个方面。他首先觉得船上每三个月停航洗炉七天太浪费 ,便与政委和轮机长商讨 ,提出洗炉不停航 ,一年可节约 21天,可增加二个航次,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于是,每逢洗炉,船过佘山,两只锅炉先停一只 ,单炉航行进上海港后 ,停的锅炉已冷却 ,便组织人轮流爬进去铲除水垢 ,应船长也轮一班爬进去与大家一同战斗 ,经过二三天的奋战便可洗完一只锅炉。同时,他与调度要求跑一个航次的南洋航线 ,不要求派引水员 ,自己引航 ,南方风浪小 ,单炉航行安全有保障 ,也就是靠已洗好的那只锅炉航行 ,利用短航次把另一只锅炉也洗完。这样,一年可增加21天运力。
应船长要运力的第二招是夜闯龙口港。原来“战斗65”轮每次傍晚到达龙口港 ,由于引水员晚上不引航 ,船只能在港外抛锚等天亮才能进港,白白浪费运力。现在应船长勇担风险 ,夜里自引“战斗65”轮进港。当然困难很大,由于在浅滩里开挖出来的深水航道很窄 ,偏了就要搁浅 ,损坏船体成事故 ,应船长总结了经验 ,每次进港他找准一对导航标后 ,紧盯不放 ,小心驶过前三只不发光的导航标 ,到达转向点后,对准前面的码头导标,胜利靠泊。港方很高兴 ,夜里装卸可减轻压港货物。这样,“战斗65”轮到天亮已装满黄沙 ,应船长连续苦战 ,立即开往北部的营口港 ,正好赶上一日潮的高潮 ,顺利进入营口港卸货 ,每航次可节约一天运力,一个月甚至可以多跑一个航次。
应船长要运力的第三招,就是抢风尾赶风头。下半年,冷空气往往相继南下 ,他密切关注每个冷空气来势走向 ,如已抛锚避风两天 ,风力虽大 ,但风势已减,便果断起锚开航。两天后赶在下一个冷空气前锋到达渤海时,船已迎风开进了烟台港,这样一个航次就多抢到二三天的运力。经过他的奋斗和全体船员的配合,“战斗65”轮不但完成了1979年的生产任务,与1980年连续两年成为局里先进船。
局里调度说哪艘船难搞落后,就叫应嘉良去!“战斗28”轮与“战斗25”轮是姐妹船,1958年由江南船厂建造的老船 ,是一艘 6000吨的货轮,设备差管理差 ,每年走走停停,“三天打鱼二天晒网”,船员纪律松驰 ,事故不断 ,生产自然上不去 ,成了后进的三级船。1981年1月,应嘉良调去“战斗28”轮任船长。应船长上船后首先抓典型整顿了纪律。
“战斗 28”轮 1981年货运计划12万吨。应船长与党支部研究后提出9个月完成任务 ,个别船员说 :“不可能,完成任务关键在调度。”那么这三个月怎么夺到手呢?应船长与轮机长研究 ,做到航修不进厂 ,他还制订了有关规定与奖励办法 ,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做到以自修为主。有一次在烟台港 ,发现了三舱水下部位有一条裂缝 ,海水不停地渗漏进舱来,他组织船员进行抢修。他首先卸去三舱部分货物 ,排除右舷压舱水 ,使船艏侧翘 ,这样裂缝露出了水面 ,再在舷外搭好跳板 ,大家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七手八脚焊上一块钢板 ,把裂缝焊死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苦战,终于成功。烟台验船师认真检查后 ,称赞船员们的努力 ,在检验证书上慎重地写上“合格”二字。船员们见船又可以开航了,都拍手称快。
他们又利用抛锚避风等机会,把要航修的 18根弯曲变形的大梁 ,自已动手用火烘烤加热 ,用 18磅大锤硬敲打校直 ,破损残缺的二层舱盖木板 ,共有368块 ,发动大家锯、刨、切等逐块整修。应船长更是露了一手 ,把从南京海校学到的木工本领一一展示。大家累得直不起腰 ,逐舱整修配齐。应船长又把在“战斗 65”轮单炉停火 ,靠单炉航行法搬到“战斗28”轮如法炮制,一年节省21天洗炉时间,可多跑3个航次运一万多吨货。
全船齐心协力 ,终于在 1981年8月17日提前完成了十二万吨的年运输任务。应船长雄心勃勃,豪情万丈 ,又向党支部提出全年完成 20万吨运量 ,节约燃油900吨。这也是响应上海市劳模提出的奋战 120天的倡议。
应嘉良又采用抢风尾击风头的战术 ,与冷空气的余威搏斗 ,把“战斗28”轮顺利开到烟台港。港方事前已接到电报 ,他们被“战斗 28”轮战风斗浪的精神感动 ,港方的书记、总调主任等领导上船指挥装卸 ,把应船长的房间作指挥所 ,昼夜现场调度 ,出动两个装卸队和设备 ,抢卸抢装 ,为“战斗28”轮当月多跑一个航次而出了力。
经过全船拼搏,到12月4日,“战斗28”轮又创造了奇迹,实现了21.93万吨的运量,节约燃油1320吨,超过年度计划的 82.7%,承运 70多万件货物无差错,全年实现了六无目标(无海损、机损、货损货差、无工伤、无火灾、无污染)。
当年,“战斗 28”轮被评为局先进船 ,应嘉良又一次次被评为局先进生产者、上海市劳动模范 ,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愿望。
四、惊魂一小时 救起21人
1983年11月12日,山东半岛石岛海面寒风凛冽 ,海上掀起了惊涛骇浪。“长治”轮满载着一万几千吨货煤从秦皇岛驶往上海 ,途经这里 ,它挺着巨大的钢铁身躯向东南方前进,应船长与二副经过观察 ,发现了一只救生筏、一条小舢舨救生艇 ,上面的人拼命挥着手喊救命!是遇难船员 .应船长果断地减速 ,命令转向 ,并拉响”有人落水”的应变汽笛声号。船员们闻声纷纷奔出来做各种救援准备 ......救生艇里 5人与救生筏里 16人是“战斗67”轮沉没脱险的21名船员。前一天,“战斗67”轮从天津装生铁与盘钢等2856吨货物返沪 , 由于装载不当 , 11月10日航行至石岛海面遇到大风浪 ,盘钢等货物移位 ,造成船于 20时 45分倾覆沉没在石岛东南。千钧一发之际,这只救生筏因到上海修理,拆下放在甲板上 ,失事后遇海水而自动张开 ,救了16名落水船员。救生艇据说是水手长在沉船的瞬间,舍生忘死,用太平斧砍断系缆绳后,救生艇被大浪冲入大海,落水船员有五人奋勇游水爬上此艇获救。大家深深怀念这位舍己救人的水手长,要求追认他为烈士。
“长治”轮全船倾巢而出 ,展开了紧张的施救行动。最紧张的要数船长应嘉良。他考虑再三,只能大靠小施救。大靠小也存在危险,在这大风浪的颠簸中 ,万一不当还是会危及到21人的生命。应船长观察救生艇移动缓幔 ,决定本船从上风头接近救生艇 ,这样大船成了一堵墙 ,小艇处于下风 ,风浪会大大减小,便于施救,但含有极大的风险,如果小艇被本船挤压而倾覆 ,会造成这些遇险的船员死亡。他不停地发出舵令,变动车速 ,摆正船位态势。他见船身角度很好 ,巨轮以余速渐渐贴近救生艇。他的头伸出瞭望窗大声喊着 ,叫甲坂上的七八位水手站成一条直线。当“长治”轮接近小艇约十几米时 ,一声令下 :“撇!”七八根撇缆像脱弦之箭飞向小艇。他看到小艇上一个船员吃力地接到了一根撇缆绳,有救了。
大船与救生艇慢慢靠拢来 ,船员们急忙把绳梯拉到小艇处放了下去 ,正好落到小艇上。虽然“长治”轮满载 ,干舷仅约 2米高 ,可是这些落难的船员却无力攀登,怎么办?应船长只得命令放下舷梯逐一将5人吊上大船来。还有 16人乘的桔红色救生筏 ,应船长见它飘浮移动很快,如再用救援救生艇的方法不行。他来个守株待兔,在下风头停航等救生筏自己飘过来,既省力又安全。救生筏从上风头很快飘到“长治”轮船旁 ,拉牢大船放下的绳索 ,筏里16名遇险船员抓着绳梯爬上了大船甲板。应船长根据救上来的船员指点,又调转航向 ,向“战斗 67”轮出事海域搜寻遇难船员 ,兜了几圈不见踪影 ,经请示局领导驾“长治”轮返沪。
“长治”轮救助 21人脱险 ,前后共花去59分钟,行动迅速,措施得当。上海市交通委为“长治”轮记集体一等功,为应嘉良船长记大功一次。
从 1979年到 1984年,应嘉良连续 6次被评为局级先进生产者;1981-1983年2次评为市劳模,1984年评为市优秀党员 ,被选为市总工会委员 ,当选为黄浦区二届人大代表 ,作为上海市十人代表 ,赴京出席国庆 35周年活动 ,出席人民大会堂的国宴 ,受到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等接见。
五、机关写春秋 管理人性化
从 1966年起,由于文革的破坏 ,海运局相继发生了“大庆53”轮爆炸、“战斗 67”轮沉没等大事故 ,安全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扭转被动局面 ,改变全局一把抓的粗放型安全管理 ,改成 4个安全管理处 ,进行精细化管理。成立了货轮一队、二队、客轮队、油轮队 4个管理处 ,各管辖 30至 50艘船 ,这样安全工作可以精细化管理 ,极大地改善了安全生产。
提拔到这 4个处的处长都是资深船长,应嘉良是最年轻的处长。他出任货运二处处长,管辖50多艘船舶,职工三千多人。应嘉良上任后 ,根据局里统一部署,开展百日安全活动与船舶“六无”活动,并取得了连续三个百日安全活动成功,没有发生重大事故。要说应嘉良抓安全有什么法宝 ,就是他很重视软实力,抓人性化管理。
改革开放后,各种轮船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但他们有个致命伤 ,缺少技术骨干,特别是船长。唯一的办法是用高薪到国有航运企业来挖人才。上海海运局是全国航运大局,航海人才济济 ,便成为全国新兴船务公司的目标。其中货运二处的一位船长被一家公司挖去,筹办船务公司。他不但自已跳槽,还带走一帮人。应处长劝他不要跳槽 ,更不要带走多人 ,海运局是老企业 ,也没有亏待你们。但那位船长决心已定 ,坚决走人。可是好景不长 ,那位船长为对方船务公司卖力筹办得像样后,自己得了癌症,被对方一脚踢开。他又回头来找应处长要求回海运局。应处长出于对老职工的同情 ,答应了那位船长回归的要求,并帮他住进了华东医院,一切医疗费用由海运局支付 ,直至船长病故 ,还为他开追悼会送行。船长家属见海运局如此仁至义尽,非常感激。以此为鉴,一些为高薪而跳槽的船长与驾驶员留了下来,巩固了货运二处的技术力量。
要保证安全生产,船长队伍建设是关键。大力培养新生力量,才能保证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使海运事业更加充满生命力。应处长未雨绸缪 ,成立了局移泊组 ,利用在上海港为船舶移码头 ,把大批见习船长带着来操船实习。航海主要还是实践与经验,货运二处几乎每天都有船舶从汇山、黄浦码头移泊到别的港区码头去 ,他就以指导船长身份 ,每次带上一、二名见习船长跟船操作靠离泊位、黄浦江航行等,对他们进行指导,讲解操纵船舶经验、注意事项。在他的船员服务簿上密密麻麻记载着每次跟他实习的见习船长名单,其中有孙琦、庞海臣、陈宜舟、倪谧忠、周伟、陈勇等人 ,这些见习船长有应指导站在身旁 ,操弄起船来胆子也大 ,往往经过二三次实练 ,便能独立上岗操纵靠离码头 ,很快便能独当一面出任正式船长。
应嘉良后来到客轮公司任党委书记 ,到 1999年5月以指导船长身份光荣退休。
六、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应嘉良退休后却非常繁忙,他发挥自已的特长 ,继续为上海航运事业服务 ,特别是引航领域人才紧缺 ,很多船务公司和船厂都来请他去引航。船厂的试航船舶 ,往往讲九时开航 ,常因收尾工程拖拖拉拉 ,要移后一二小时 ,正规单位请来的引水员不愿干等,而船厂没有引水员只得等下一个潮水。应嘉良服务态度好 ,等上一二小时也有耐心,与船厂十分配合,船厂无后顾之忧,乐意请他。而原单位中海更愿意请他,大家熟悉 ,无缝对接 ,安全有保障。退休后,他引领过原单位的海轮有华凯、华讯、华南、华中、华鲲等30多艘大型海轮,都做到安全无事故。
特别是中海一艘 6万多吨的“华凯”轮 ,船长 236米 ,吃水 15米 ,在黄浦江陆家嘴以上掉头有困难 ,所以早在几年前,货运二处就规定凡“华凯”轮进黄浦江不过陆家嘴。2004年,设在徐浦大桥北侧的外轮船厂接下了该轮的修船任务 ,修船费可观、外轮厂请应船长帮忙把“华凯”轮引航到外轮厂。应嘉良说好只引进 ,不引出。应嘉良登上巨轮 ,顺利地把这个庞然大物引靠厂里码头。
半个月后,“华凯”轮修船即将完工,厂方又请应嘉良再把“华凯”轮掉头引出黄浦江。他将旧海图江南船厂一段江面反复测量 ,认为可勉强在此掉头。他又去现场实地仔细察看 ,设想掉头方案实施状况、船头与船尾掉头中对两岸的影响。他约好江南厂两艘熟悉的大马力拖轮协助“华凯”轮掉头。第二天,应船长命拖轮将“华凯”轮拖到江南船厂西侧,当到达掉头区时 ,他就像一位老将军 ,拉响掉头声号 ,下达命令。借着平缓的水流 ,“华凯”轮巨大的身躯几乎要把黄浦江封断了。这时,两艘拖轮前艏朝前拖 ,尾部向后拉转向掉头 ,配合密切 ,非常顺利。船尾与船厂两艘新船相距几米安全擦肩而过。
应嘉良被中星、中信船务公司聘为总船长 ,还当申龙海运公司顾问 ,继续为航运事业服务。
应嘉良像碧海雄鹰,在海阔天空中自由翱翔 ,把大半生精力献给了海运事业 ,成为一代著名船长,新一代海员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