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腔热忱推动海洋资源开发——访同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先生

2012-10-12摄影报道桑史良

航海 2012年2期
关键词:同济大学院士海洋

摄影/报道 桑史良 倪 明

汪品先教授在教研室工作

汪品先简历

汪品先,江苏苏州人,1936年11月生,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上海海洋科技中心(筹)主任,主持国家基金委“南海深部”重大研究计划。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任教,历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主任、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部副主任等职。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1981-1982年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进行研究。主要从事古海洋学、海洋微体古生物学及我国环境宏观演化的研究。1999年春,在南海主持中国海区首次国际深海科学钻探(南海ODP 184航次)。曾任国际海洋地质委员会委员、国际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副主席。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奖等奖项。他还是伦敦地质学会名誉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3月20日下午,上海市航海学会秘书长桑史良一行前往同济大学拜访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院士,围绕当前推进中国海洋保护意识等工作进行交流。众所周知,汪院士是我国海洋资源方面的专家,其对海洋气候的变化、南海的演变和西太平洋海洋地质的研究成果享誉世界,对我国海洋地质学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汪院士虽然年过七旬,但仍然十分健朗,侃侃而谈,因而使得整个采访过程虽然并不漫长,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短暂的寒暄后,桑史良秘书长对汪院士致力于中国海洋事业,特别是满腔热情开展“从长江口走向深海”活动表示震撼和鼓舞。很难想象,一位古稀老人,还能如此热忱地全身心投入海洋保护意识的宣传与推广等工作,实在是很让人钦佩。当被问及他怎会如此热衷于此项事业时,汪院士笑了,他说:“我自从海外学习归来后,就曾经和领导们谈论过这方面的问题,比如汪道涵市长,对此他也有过和我类似的想法,比如东海石油的开发等,但是最终却没能落实。原因有很多,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海洋资源勘探不容易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当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如何挖掘现有可利用资源的时候,却忽视了对未来新资源的开发,加之成本过大,没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最终导致这个原本应该很重要的课题被束之高阁。然而这几年来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善,当地面资源逐渐枯竭的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海洋资源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也逐渐开始重视起来,开发未知的海底世界逐渐地演变成了重要之事、当务之急。其二,国家在迅速地发展进步,但是过去忽略了民族意识里对中国海洋保护重要性的理解,为此我们对于唤醒人民群众的海洋意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基于这些潜在或明显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作为一名海洋工作者所应有的觉悟和职责所在,也是我全力以赴开展这一方面工作的真正初衷。”

纵观古今,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剧烈碰撞不胜枚举,而最终内陆文化都败给了海洋文化。这既是一个例子,同时也是显而易见的结局。汪品先院士说:“我去年在文汇报上发起过‘科学创新障碍在哪里’的讨论,其中有一点是说中国作为内陆国家,其传统文化不同于海洋文化。内陆国家以农业为主,主张继承、稳定;而海洋文化是外向的,主张开拓,主张闯荡。明朝以来的‘海禁’和建国以后遭受的封锁,历史的积累造成了我国海洋意识的欠缺。这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汪院士表示,他对中国海洋研究的前景十分看好,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都是可以克服的,我们要本着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现实中的问题,这样明天更美好。

桑史良问到,现在发展海洋事业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是资金上不足,还是有着其他的困难之处?对此又有什么期望?

汪院士认为主要障碍归结下来有两点:一是体制问题。现行的研究体制不够好,科学和技术脱节,产业和研究脱节,今天中国对海洋事业和海底资源开采所花费的资金其实并不比欧美国家少,然其得到的效果并不能与投入成正比,也是由于体制的问题,若不能改变现有的研究体制,则免不了日后资金大量浪费。二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分隔,各管各的,相互之间缺少研究和配合,这就导致了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开始滋生不良竞争。上海作为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是最有可能改变现有体制的一个城市,因为上海海洋科技基础好,海洋经济实力雄厚,每个实验室都不重复,只要能真正做到企业与科研机构对话,以科研推动企业,以企业来带动科研,从侧面推进体制改革,就有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汪院士说:“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海流稳定的概念,重新来认识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海洋。”

桑史良秘书长又说,近年来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港口、航运事业发展迅速,体制问题也是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谈到了洋流方面的问题,桑史良秘书长说他读过许多海洋方面的书籍,也非常喜欢航海历史,对一些中国古代航海的漂航问题中洋流古今差异存在疑问,并希望汪院士能向他推荐一本书。

汪院士说:“我的专业项目原来是研究地质的,我们也研究多少万年前的古洋流,但是航海历史则不一样,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研究范围。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改进,现在对于所谓洋流的概念和以往的已经产生了很大的不同,洋流并不像以前想象的,以为海洋的内部有一条河流。现在知道海洋里广泛发育着涡流,流速在时间里的变化比空间里的变化还大。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海流稳定的概念,重新来认识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海洋。”他向桑史良秘书长推荐《海底观测》一书,这本书里面讲述了用海底观测研究海流等各种过程的新技术,桑史良秘书长深表感谢。

最后,在为这次短暂的会晤留影纪念时,汪院士乐呵呵地说他要换一件衣服,因为来得匆忙,穿得不是很正式,说完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件西装。这个小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位古稀老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乐观开朗,对学术研究那样细致入微。照片上的老人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或许在这份开朗的笑容背后是一股更坚实有力的力量,也正是这股力量,让他孜孜不倦地投身于他所热爱的海洋事业之中,这不得不让我们感慨万千,并衷心希望老人身体健康,继续为中国的海洋事业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同济大学院士海洋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院士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