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46例的临床观察
2012-07-06陈汉阳
陈汉阳
脑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是人类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临床上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而缺血性中风占全部脑血管病的55% ~80%[1]。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92例患者均为我院2002年1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及病房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63.86±6.37岁,病程2~13天,平均6.29±3.56天;对照组46例,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40~77岁,平均62.79±5.89岁,病程1~12天,平均6.22±3.39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②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③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成分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包括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脱水、营养脑神经、控制血压、血糖、抗感染和康复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处方:黄芪 60g、当归尾 12g、赤芍 12g、地龙 10g、川芎10g、红花10g、桃仁 10g、川牛膝 12g、川续断 15g。加减:气虚明显者,倍黄芪,加党参益气通络;血瘀明显者,加用水蛭活血化瘀通络;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以祛痰利窍;小便失禁者,加桑螵蛸、山萸肉以温肾固涩;上肢偏废者,加桂枝以通络;下肢瘫软无力者,加桑寄生、杜仲以强肾壮骨;患侧手足肿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消肿;口角歪斜者,加全蝎、白附子、僵蚕以疏风通络。日1剂,水煎200ml,早晚分2次温服。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三大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检测变化。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2002年卫生部制定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以及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于用药14天后判定疗效。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④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⑤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1.6 统计学方法 在Windows操作环境下,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水平设定为α=0.05,P<0.01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为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数,%)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14.78±3.79分,对照组为18.99±3.8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46 21.89±3.27 18.99±3.82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6 22.35±3.16 14.78±3.79▽对照组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三大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亦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脑卒中属中医“中风”诊断范畴,是大脑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或堵塞造成的大脑缺血、缺氧,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临床以缺血性中风为多见。据统计,中国每年发生脑中风患者高达200万,2012年全国死因调查显示:脑卒中致死率排首位,高达22.48%。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是由于气虚血瘀,血虚风动火亢痰阻,导致气血逆乱所致。《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肝肾阴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类,多见于中老年人,以冬春季节多发。临床症见猝然昏扑,不省人事,伴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状,而以气虚血瘀为最基本病理机制。故治当补气行血,活血化瘀通络。
而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补气活血通络,现代实验研究表明[4]黄芪具有补气行血、活血之功,能降低全血比黏度和血浆比黏度,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降低红细胞压积,改善血液流变性,能明显降低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有显著抗实验性血栓形成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方中当归尾、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祛瘀,地龙熄风通络,川牛膝、川续断通经活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之功。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行则脉络自通。这与郭福山等[5]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是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阻力增加,致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闭塞所致,溶栓、抗凝、改善循环等能防止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如出一辙。
本观察结果表明,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1 栗秀初,孔繁元,范学文.现代脑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83.
4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518-519.
5 郭福山,迟兆富.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流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5,12(2):92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