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21例老年高血压分析
2012-07-06顾衡强陈美华
顾衡强 陈美华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高血压病易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危害性大。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补益肝肾,调整阴阳,祛痰活血,治疗高血压病及其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16例,取得较好疗效。除显著降压,也呈现了对危险因素及靶器官干预、逆转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根据1999年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制定的标准;即SBP≥140mmHg,DBP≥90mmHg;临床分期标准参照1993年JNCⅦ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排除高血压心衰、脑出血、各种继发性高血压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糖尿病、各种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妊娠等。其中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75.18±6.67岁。病程1.7~23年,平均10.8±9.7年,所有患者均已在本院或外院诊断高血压病,降压药干预疗效欠佳者。临床合并症情况:颈动脉斑块13例,高脂血症12例,2型糖尿病11例,微蛋白尿7例,缺血性心脏病4例,帕金森综合症5例。
1.2 辨证分析 根据高血压靶器官损害阶段主要病理[1],辨证为肝肾不足,痰瘀内阻18例,辨证分型为阴阳两虚3例。兼阴虚阳亢2例,痰浊盛者5例,阳气水泛者2例。
1.3 治疗方法
1.3.1 西药:所有病例均予西药干预降压治疗(ACE,ARB,或钙阻滞拮抗剂,或者两者联用),并针对合并症对症治疗,降糖,降脂,扩冠等。
1.3.2 中药:对上述已经正规西药治疗血压控制不佳无改善者,采用左归饮合补阳还五汤补益肝肾,活血祛痰为基本组方:熟地、枸杞、赤芍、桃仁、当归、川芎、红花、天麻、泽兰、黄芪各10g,菟丝子、茯苓、杜仲、地龙、丹参各15g。加减:阴虚阳亢者,加玄参、白芍;阴阳两虚者,加鹿角胶、肉苁蓉;痰浊盛者,化痰降浊加半夏、陈皮、菖蒲、胆南星;阳气水泛者加泽兰、车前子,重用黄芪;隔日1剂,服药半年。
1.4 疗效标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拟定。显效:坐位舒张压下降≥10mmHg,并且降至正常或SBP下降≥20mmHg以上;有效:坐位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10mmHg,但降至正常,或SBP下降10~19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水平者。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血压数据均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治疗前后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运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降压疗效 显效 13例(61.90%),有效 6例(28.66%),总有效率90.66%,无效2例(9.34%);共有13例降压药减量,4例不再加药。
2.2 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表1 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 s,mmHg)
表1 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 s,mmHg)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21 130.00±15.97 73.00±5.29组别 N 收缩压 舒张压治疗前 21 157.27±15.55 87.27±8.17治疗后
2.3 其他检查结果 颈动脉斑块消失4例(0.6mm以下),椎动脉狭窄管径恢复正常6例,10例TC下降>20%,7例尿β2微蛋白降至正常,7例心肌缺血心电图均改善,6例帕金森患者症状改善,1例冠脉造影检查血管狭窄明显改善。
3.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60岁,反复胸前区憋闷半年,加剧2个多月就诊。胸闷夜间为甚,常于凌晨加重,持续数分钟到十多分钟,含服保心丸才可缓解。伴活动后气促。高血压病史5~6年,服用安内真5mg,每天1次,血压波动于130~140/80~85mmHg。本院心内科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1次,依姆多30mg,每天1次,安内真5mg,每天1次,博苏2.5mg,每天1次,拜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波利维75mg,每天1次。查体:BP:140/85mmHg,心率80次/分,舌质暗红、苔白根腻,脉弦。心电图提示:部分导联ST-T改变(ST段压低约0.3~0.5mV)。Holter示:部分时间 ST-T改变,ST段压低0.3~1mv。心脏彩超示:左房稍大,左室壁稍厚,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冠脉CTA结果:右冠状动脉近中段及远段血管壁钙化斑及低密度斑块,局部管壁不同程度狭窄(约50%~75%),左主干、前降支远段、回旋支多处钙化斑及低密度斑块影,局部官腔轻度狭窄。颈部血管彩超提示: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为强光斑)。生化:TC 6.3mmol/L,LDL-C 4.50mmol/L,HDL-C 0.92mmol/L。拟诊:①高血压病,②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中医胸痹,辨证为胸阳不展,痰瘀内阻。原方案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施治,补益肝肾,祛痰化瘀,中药方:枸杞10g,赤芍 10g、桃仁10g,当归 10g,川芎 10g,红花10g,天麻10g,泽兰 10g,太子参 18g,瓜蒌 15g,薤白 8g,半夏 6g,郁金 10g,黄精12g,地龙20g,丹参15g,隔日1剂。2周后胸闷明显改善,血压:120/70~75mmHg。用药6周后,胸闷症状基本消失。血压110~120/70~80mmHg。服药3个半月后,冠脉造影结果(见图1~4):右冠,左主干无明显狭窄。前降支中段,回旋支中段管壁不光滑,狭窄约30%。复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ST-T均基本正常。心脏彩超提示;左室壁稍厚,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生化:TC 5.10mmol/L,LDL-C 2.38mmol/L,HDL-C 1.16mmol/L。
图1 右冠中段治疗前
图2 右冠中段治疗后
图3 左主干治疗前
图4 左主干治疗后
4.讨论
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多为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进一步发展为“久病入络”、“久病入血”,导致瘀血、痰浊的产生。从病理及病理生理来讲,持久的高血压可致左室肥厚、动脉硬化、血脂代谢异常以及血液流变学等改变。目前对高血压的治疗目标已不是单纯的降低血压,而是全面降低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单纯西医降压药只停留在对症治疗阶段,尚无有效防治靶器官损害的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左归饮具有降低血压、血脂,调节机体免疫力等作用;丹参、红花、赤芍、川芎等活血祛瘀药物通过改善微循环及血小板功能,从而改善心、脑、肾等靶器官血流供应。半夏、天麻、茯苓、白术等祛风化痰,具有改善血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抗氧化及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本文以滋肾补肾、活血祛瘀、祛风化痰三方并用调整阴阳、疏通血脉,改善心、脑、肾等靶器官的血液供应,从根本上解除病程中不可逆的病理和病理生理因素,从而达到治疗的最终目的。中医中药在降压、调脂方面虽不及西药快捷,但其作用缓和而持久,对高血压病的长期防治有重要意义。高血压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长期服用降压药仍是目前防治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无论西药还是中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西药虽然起效快,但存在不良反应;而中药药性温和,起效较慢。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用药仍是目前高血压病治疗的有效方法,较之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中药可改善血液循环,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消除临床症状。中西医结合才能增强机体、对降压药的敏感性,减轻靶器官损害,取得最佳疗效。史载祥[1]认为:中药治疗高血压病,对症状显著者,在选用西药的同时按辨证施治给予中药治疗,早期介入,待症状缓解或消失,逐渐减少西药的用量,中药也可兼顾服用方便的因素,简化处方改为成药以至逐步减停。过程可能需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问,达到对高血压的满意疗效。
1 李格,史载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思路和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3);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