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诊断左踝关节部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2012-07-05唐海霞董瓅瑾

海南医学 2012年19期
关键词:海绵状浅表静脉炎

唐海霞,董瓅瑾

(海南省人民医院超声科,海南 海口 570311)

海绵状血管瘤发生于下肢者并不少见,但沿浅表蔓延生长时需与血栓性浅静脉炎相鉴别,且瘤内伴低回声结节状血栓未形成静脉石不常见,我科2011年6月诊断1例,现报道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26岁,13年前发现左踝部皮下结节,如蚕豆大,表面呈常色,触之较软,无压痛,在当地医院就诊未果,5年前因结节增大在外院行手术切除治疗,2年前于原部位复发包块,逐渐增大,于同侧胫前下段出现另一包块,同时向大腿内侧蔓延生长,沿小腿至大腿内侧均可触及管样突起,内有串珠样黄豆样大小结节,质较软,压之不痛,于2011年6月20日入住我院。超声显示(图1、图2):左下肢浅表探查:左胫前下段及踝部两处浅表包块呈无回声网格状结构,质地较软,探头加压后缩小,减压后膨胀,向上呈一条索状管样迂曲无回声结构沿小腿至大腿内侧皮下生长,其内见椭圆形低回声结节及节段性实性低回声分布;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无回声网格状结构内见暗红、暗蓝色血流信号交错分布,并各见一条较粗大的血管通过,管样无回声内见静脉血流信号呈节段性分布,低回声结节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于网格样及管样无回声内可探及静脉血流频谱,较粗大的血管为静脉血管,最大血流速度约10 cm/s。结果提示:左下肢浅表异常声像:考虑海绵状血管瘤并血栓形成。病理所见:切面呈腔隙状,多无包膜,内含大量血液,质地柔软;镜下主要为静脉扩张畸形形成的血窦,血窦内部的血流与周围细小血管交通,其内见血栓形成,窦间有纤维组织素。

图1 海绵状血管瘤内低回声结节状血栓

图2 海绵状血管瘤“网格状”结构

2 讨 论

海绵状血管瘤为衬有内皮细胞的血管组织延伸扩张,形成海绵状腔隙,窦腔内充满静脉血,是一种血管发育异常的疾病,好发于面、颈、四肢等部位[1]。其包膜完整,质地较柔软,加压后缩小,减压后膨胀,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局限性部位较表浅,未深入肌层或骨骼,呈管状迂曲延皮下蔓延生长,病变区超声表现为低回声,轮廓清晰,呈“网格状”或“蜂窝状”,可合并静脉石。本例内见椭圆形低回声结节,病理为血栓,未形成静脉石,较少见。本病注意与血栓性浅静脉炎相鉴别,血栓性浅静脉炎下肢多见[2],表现为浅表静脉曲张,管径增宽,管壁不均匀增厚,管壁回声增强,内可见低、等回声团与管壁分界不清,探头加压管腔不变形,不形成“网格状”或“蜂窝状”结构,内可见低速血流信号。本例超声能确定病变范围、边界及内部结构等,彩色及频谱多普勒超声对于了解血管结构、血管性质和血流速度等有较大的帮助。海绵状血管瘤易蔓延生长,侵入肌肉、骨骼等组织,且手术不易完全剥除,复发率较高,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掌握超声诊断的特点,早期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控制病情的发展。

[1] 任卫东,唐 力.血管超声诊断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82.

[2] 王新房,张青萍.中华影像医学:超声诊断学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14-615.

猜你喜欢

海绵状浅表静脉炎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三七总皂苷调节PDGF-BB/PDGFR-β的表达促进大鼠浅表Ⅱ°烧伤创面愈合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观察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恶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价值
剖宫产术后浅表伤口愈合过程中使用白砂糖的效果观察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