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供应商知识整合机理分析*

2012-07-05曾德明胡林辉

关键词:显性业务流程隐性

曾德明,胡林辉

(湖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一 引 言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SINPD)是在新产品开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强调供应商作用的协同产品开发形式,它借助多种技术平台整合企业和供应商的资源,目的是形成较大的新产品开发能力[1]。1985年Imai,Nonaka,和Takeuchi最早对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进行了研究,从此学术界开始从多角度探讨新产品开发模式,如寻找SINPD的动机、SINPD的 文 化 背 景、SINPD 的 影 响 因 素 等[2]。Clark和Fujimoto提出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能够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3];O’Neal认为供应商较早参与能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收益[4];Ragatz等证实了供应商参与能提高新产品开发质量并降低开发成本[5];Song and Parry则发现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可以改善新产品的市场适应性[6]。SINPD虽然能从多方面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的绩效,但也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一般体现在确定供应商参与的模式。根据供应商参与的不同时机,SINPD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参与三种模式[2]。早期参与是指供应商在产品开发的立项阶段或设计阶段前期参与[7],中期参与是供应商在产品的设计阶段中期参与,后期参与是供应商在设计阶段后期参与[2]。罗伯特·蒙兹卡等将供应商参与分为 “白箱设计”、“灰箱设计”和“黑箱设计”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分别呈现了参与的低、中、高三种程度。“白箱”是指供应商针对产品规格、工艺等提供建议,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由企业完成;“灰箱”是指供应商与企业共享信息和技术并共同设计和开发产品;“黑箱”是指供应商完全负责设计产品的子系统或部件[7]。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的SINPD多是高程度参与[2],因此本研究将早期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作为研究对象,即在新概念提出时供应商便参与进行,并且其参与活动贯穿新产品开发全过程。

研究表明,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能有效提高新产品开发的绩效[8],企业学习能力影响了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9],促进隐性知识的流动则可以缩短新产品开发的周期[10],可见知识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资源,为新产品开发提供源泉的同时还影响了新产品开发的绩效[11]。更进一步的研究甚至将新产品开发过程看成是知识创新的过程[12],如我国学者荆宁宁和胡汉辉将新产品开发划分为产品立项、产品设计和产品推出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产品开发的四个知识过程,即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应用和知识共享,其中知识整合是新产品开发中知识创新的关键过程[13]。

知识整合一般分为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内部整合主要是对企业内各职能部门的知识进行整合,外部整合主要是对客户、供应商、联盟、科研院所和分销商等的知识进行整合,其中对供应商的知识进行整合能丰富企业在零部件的工艺、成本与质量等方面的知识,还能降低开发中的加工成本、缩短开发时间、提高产品质量[14]。因此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专业技巧、规则和活动等相关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加快了开发速度、提高了开发的成功率[15,16]。因此本研究在分析SINPD主要流程基础上探讨在SINPD过程中供应商知识整合的机理。

二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中的业务流程与知识资源

(一)SINPD的业务流程

新产品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众多学者对该过程的阐述亦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产品立项、产品设计和产品推出[15],供应商早期参与是指供应商在产品立项阶段便参与到新产品开发中进行协同开发。具体的流程见图1。

图1 SINPD的业务流程图

(1)产品立项阶段的业务流程

在该阶段,制造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场情况提出多个新概念,再进行综合评价、比较、选择,然后以评价与选择结果为依据制定一套具体可行的最佳方案提交高层,由高层给予确定。供应商则首先要在内部员工中挑选一个小组成员作为供应商方面的负责人员,该小组成员在产品立项阶段初期就与制造企业进行沟通,全面了解新概念从而制定有关供应产品的评价指标并参与对新概念的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制定零部件设计方案[13]。

(2)产品设计阶段的业务流程

该阶段制造企业的主要任务是:首先,设计并试制产品样品;其次,对样品进行检测评估,若制造商对检测评估结果不满意则重新设计产品,若通过则进行小批量生产;然后,将小批量生产的产品给部分顾客试用同时对成本进行评估;最后,根据试用和评估结果对产品设计再次进行修改,最后确定产品图样和生产工艺。供应商则首先依据初步的新产品设计试制零件,然后对零部件的制造过程、生产时间、质量情况、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作为检验评测结果的一部分。待新产品的设计通过检验评估后,便为小批量生产提供零部件,同时预估零部件的量产价格,为制造企业预算成本提供依据[13]。

(3)产品推出阶段的业务流程

制造企业首先要根据新产品特性和市场情况制定营销计划,然后进行批量生产并将新产品推出市场。在此过程中,制造商的市场部门要时刻关注市场反应,若发现问题将配合研发小组及时制定解决措施或调整设计方案。供应商的主要任务则是配合制造商的营销计划制定零件生产计划,同时确定零件价格,为新产品的大批量生产提供保障[13]。

(二)SINPD中供应商的知识资源

SINPD过程中涉及的知识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类:过程知识,即供应商在某一个业务过程中(如供应商在第一阶段的评价与设计过程)产生的知识;资源知识,包括人员、设备、零部件设计数据、经验、规范等;领域知识,主要是供应商所在领域学科的具体知识,包括数据、规则、过程等[17]。这些知识要素从形态上又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包括各成员企业的私有信息,如资源拥有量、生产能力、市场信息等,这些知识能被编码并进行传播,若企业的这些知识被供应链中其他企业获得则有可能改变企业在供应链中的相对地位;隐性知识包括各成员企业的关键技术、业务流程等,它们具有“粘性”、难以被编码的特性,并具有高度的路径依赖性和专用性,难以被供应链中其他企业获得[18]。

SINPD集合了三个业务流程,并且各业务流程又涉及若干个子业务流程。从整体上看,各业务流程环环相扣,其完成情况直接影响下一个环节的进行;从单个业务流程来看,每个业务单元都体现了外部知识输入与内部新知识创造的一系列活动[19]。具体而言,在产品立项业务单元中,输入的外部知识包括市场信息、客户信息、共享信息、历史资料、产品信息等,创造的新知识主要体现为新产品的总体方案,供应商在此流程中能够根据以往的生产和供应经验为新产品立项提供历史资料和产品信息等;在产品设计业务单元中,输入的外部知识包括产品信息、历史资料、反馈信息、设计方法和准则、共享信息、工艺评估建议、工艺仿真建议等,创造的新知识主要体现为新产品图样和详细的生产工艺,供应商在此流程中则主要从产品零部件设计角度提供业务单元活动所需的外部知识,如零部件设计方法和准则、历史资料、工艺评估建议和工艺仿真建议等;在产品推出业务单元中,输入的外部知识包括生产信息、成本信息、市场反馈信息、销售预计和分析报告等,供应商在此流程中则主要从产品零部件生产角度提供业务单元活动所需的外部知识,如零部件的成本情况、生产供应情况等。由此可知,供应商的知识资源是新产品开发的一个重要知识来源,在SINPD中应该重视对供应商知识的整合,使新产品开发的有效性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三 SINPD中供应商知识整合机理

知识整合指组织对获取的知识进行评价、选择和重构,使不同主体、来源和形式的知识结合成能被企业更好利用的状态的过程。知识整合可以大致概括为五种类型。1)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整合。企业对新知识的整合能有效更新和补充现有知识,而现有知识为新知识提供了解释框架,提高了新知识整合的效率。2)基于知识形态的知识整合,如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整合。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有利于知识的编码、传达等,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有利于企业积累特有知识并形成难于被模仿的竞争力。3)基于知识主体的整合。根据组织行为学可将知识主体分为个人、群体和组织。个人知识一般是个人技能、经验等,多表现为隐性知识;群体知识为群体拥有的文化、经验等;组织知识多为企业文化、竞争力等。该种类型的知识整合一般是指个人知识通过转化为群体知识最终被整合为组织知识。4)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的整合,即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并将其整合到原有知识结构的过程,是企业实现内外知识互补的重要方式和途径。5)基于知识平台的整合,如将文档管理系统中知识整合为企业ERP系统中知识。知识的需求决定了知识整合的动力,而“干中学”是知识整合的一种基本方式[20,21]。

如前所述,在SINPD中制造商需要整合大量的外部知识以降低新产品开发成本、缩短新产品开发时间、提高新产品质量,因此制造商拥有了对供应商进行知识整合的动力。制造商对供应商知识的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SINPD业务流程的不断进行,在与供应商的合作研发实践中,制造商通过多种途径对其不同主体和形式的知识进行整合。

(一)产品立项阶段供应商知识整合

产品立项阶段,对供应商知识的整合主要存在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整合、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整合、个人知识向群体知识的整合、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的整合四种类型,它们分别体现在该阶段的各个具体业务流程中。

在SINPD刚启动时,新产品项目开发小组会与供应商参与成员进行沟通,新成员的参与带来了新的经验、技能、认识等,研发小组将通过个人学习将这些外部知识整合为内部知识。但个人学习不代表这些知识能为项目开发小组所用,而且项目小组的知识也不是个人知识的简单相加,因此应该将个人学习的知识整合为群体知识。供应商制定供应零部件评价指标并参与对新概念评价的过程中,项目小组应识别并获取指标中蕴含的大量供应商知识,同时供应商参与评价也将带来他们的经验等隐性知识,项目小组应将这些隐性知识整合为显性知识再将其整合到原有知识结构中。供应商提出零部件设计方案后,项目小组也应首先识别其中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然后将两者整合并获取,再与小组原有知识相整合,形成最终的新产品项目方案。

可见,在产品立项阶段对供应商的知识整合主要通过两条路径(见图2)。第一条路径是通过个人学习将外部知识整合为内部知识,然后将个人知识整合成项目小组群体知识,从而提升新概念的知识含量。第二条路径是首先将接触到的隐性知识整合为显性知识,使这些知识能够被编码并便于获取,然后将获取的新知识与项目小组原有知识进行整合。

图2 产品立项阶段对供应商知识整合的两条路径

(二)产品设计阶段供应商知识整合

产品设计阶段对供应商的知识整合也主要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整合、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整合、个人知识向群体知识的整合、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的整合四种类型中实现,但是由于其业务流程与产品立项阶段不同,因此整合路径也有所差异。

供应商根据产品样品的设计进行零部件试制和评价后,会对产品样品的零部件设计以及工艺设计提出修改意见,该意见凝结了供应商的经验、生产信息、技能等等隐性知识。项目小组应将这些隐性知识整合成显性知识并在小组群体内共享,从而整合到群体原有知识结构中,改善产品设计。如前文所述,零部件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商批量生产的成本,因此新产品的设计只有充分考虑零部件的生产成本才能降低其本身成本,这就要求项目小组整合供应商关于生产工艺及零部件成本构成。但这部分知识属于供应商的粘滞知识,难以流动,项目小组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整合。首先,双方人员之间的交流可以使知识转移到项目小组内部,然后在项目内部将个人知识整合成群体知识;其次,根据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价格分析零部件成本构成,将其中的隐性知识整合成显性知识,再与原有知识整合到一起;最后,获取供应商的组织文化等易于获取的隐性知识,然后将其整合为显性知识。

图3 产品设计阶段对供应商知识整合的三条途径

在此阶段对供应商的知识整合行为虽然比第一阶段更难,但主要也是通过三条途径进行(见图3):第一,将供应商提供的隐性知识整合成显性知识再整合到群体原有知识中;第二,通过个人学习将外部知识转移到内部,再将个人知识整合成群体知识;第三,获取外部隐性知识,将其向显性知识整合,再整合成群体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三)产品推出阶段供应商知识整合

新产品推出市场以后,供应商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新产品批量生产所需要的零部件,这一过程中虽不涉及大量的合作研发、知识创新等内容,但制造商及时了解和掌握供应商的生产情况,能够更加科学地制定营销计划,因此这个阶段对供应商的知识整合主要是将有关生产信息等外部知识与制造商本身的营销计划等内部知识相整合,提高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成功率。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阶段供应商对新产品成功上市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供应数量这一环节,供应商承诺价格也是对新产品顺利上市的一种重要保证。

四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主要探讨在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创新中供应商知识整合的机理。首先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SINPD的业务流程以及供应商在该流程中的知识资源,然后结合知识整合的相关理论推导出SINPD三个阶段中供应商知识整合的机理及路径。相关研究表明,知识可转移性是整合的前提,本文通过推导供应商知识整合路径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在SINPD中对显性知识的整合相对较为容易,因为显性知识的流动性增大了获取该知识的可能,制造商只需将其获取后在内部进行分析、理解、共享并与原知识结构整合为一体。但对隐性知识的整合相对较难,因为隐性知识一般为粘滞知识,制造商无法直接获取该知识,而需通过双方成员之间的交流来促进制造商成员的个人学习,然后将个人知识整合为群体知识从而实现对供应商隐性知识的整合。

纵观供应商知识整合的全过程不难发现,企业间人际信任对整合效果甚至SINPD的绩效都有很大影响。制造商与供应商以及双方成员之间只有存在很强的信任关系,双方才能发生信息共享,从而增大知识的可转移性。因此在新产品开发前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建立良好的人际信任相当重要。同时,制造商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决定了其对新知识的识别、理解以及整合的能力。可见,选择供应商、建立企业间人际信任以及优化制造商本身的知识结构都将影响供应商知识整合。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加入这些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知识整合机理,并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深入探讨供应商知识整合的其他影响和干扰因素。

[1]杨静,陈菊红.基于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的知识转移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09,(1):110-114.

[2]李随成,谷珊珊,王巧.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影响因素模型及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9,(2):84-93.

[3]Clark K B.Fujimoto T.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Strategy,Organization,and Management in the world of Auto Industry[M].Boston:Harvard Business Involvement press,1991

[4]O’Neal C.Concurrent Engineering with Early Supplier In-volvement:a Cross-Functional Challen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93,29(2):3-9

[5]Ragatz G L,Handfield R B,Scannell T V.Success Factors for Integrating Suppliers into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7,(3):190-202

[6]Song X M.A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es: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7,(2):1-18.

[7]李随成,杨婷,尚堃.供应商早期参与制造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关键因素分析:供应商视[J].软科学,2008,(9):36-40.

[8]Hoegl M.,Schulze A.How to Support Knowledge Creation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An Investig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Method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5,(3):263-273.

[9]Lynn G S,Abel K.D,Valentine W S,Wright R C.Key factors in increasing speed to market and improving new product success rates[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999,(4):319-326.

[10]Jones P,Jordan J.Knowledge orientations and team effectiven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8,(1-3):152-161.

[11]Carlile P R.A Pragmatic View of Knowledge and Boundaries:Boundary Object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4):442-455.

[12]IkuJiro Nonaka,Hirotaka Takeuch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3]荆宁宁,胡汉辉.新产品研发业务流程中的知识过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84-87.

[14]侯吉刚,刘益,张宸璐.基于知识整合的新产品开发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105-108.

[15]Sarin Shikhar,Mcdermott Christopher.The Effect of Team Leader Characteristics on Learning,Knowledge Application,and Performance of Cross-Functional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s[J].Decision Sciences,2003,(4):707-739.

[16]陈力,鲁若愚.企业知识整合研究[J].科研管理,2003,24(3):32-38.

[17]张喜征,靳大山,杜焕珍.企业协同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知识整合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124-126.

[18]刘志学,张贵磊,马士.基于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共享与知识学习[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5):122-125.

[19]谢秋.协同产品开发效率分析的PDS参考模型[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4):87-93,96.

[20]赵修卫.组织学习与知识整合[J].科研管理,2003,(5):52-57.

[21]魏江,王铜安,喻子达.知识整合的实现途径研究—— 以海尔为例[J].科研管理,2008,(3):22-27.

猜你喜欢

显性业务流程隐性
RPA机器人助业务流程智能化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中整合ERP之探索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基于财务业务流程再造的ERP信息系统构建探析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