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线路残压实现站间防误
2012-07-02李丛林宗洪良
李丛林,许 平,徐 科,宗洪良,顾 建
(1.天津市电力公司调度通信中心,天津300022;2.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211100;3.天津市电力公司技术中心,天津300384)
电力生产中,为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避免各类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必须实施防误闭锁及相关组织管理手段。虽然电力系统历来十分重视系统的安全运行,但每年总会发生因电气误操作而导致的各类事故,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和人员伤亡。为此,我国电力系统早在1980年就提出了电气设备“五防”的要求,即:防止误分、合断路器;防止带负荷分、合隔离开关;防止带电挂(合)接地线(接地刀闸);防止带接地线(接地刀闸)合断路器(隔离开关);防止误入带电间隔[1]。
在现有的形式各异的闭锁中,有最简单的挂锁,以及机械锁、电气回路锁、微机五防系统、自动化系统内的防误闭锁等[2~5],上述防误闭锁措施较好的解决了五防中的1、2、3、5项。针对第4项的防止带接地线(接地刀闸)合断路器,现有的五防系统对本侧的接地线可以较好的解决,但对于对侧或线路T接站的接地线则无能为力。也就是说当对侧的接地刀闸合上时,通过现有的五防系统也能够将本侧的断路器合上,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在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中,站间的防误完全依赖于调度员和变电站操作人员,无法通过自动化手段解决。站间防误,是电力系统“五防”中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线路残压实现站间防误的方法。
1 关于线路残压的原理性研究
线路接线图如图1所示。以导线型号为LGJQ-300的220kV 线路为例[6,7]:
单位长度对地电容C1=0.0061366(μF/km)。
对于100km的220kV线路,线路阻抗ZL=10.8+j41.957(Ω)对地电容
对地阻抗
一般,220kV双断口的SF6断路器的断口电容为2000pF,则断口阻抗
图1 线路接线示意Fig.1 Line wiring diagram
1.1 线路一侧热备用、一侧检修时的残压
对于双断口和多断口的断路器,由于断路器的均压电容和线路对地电容的存在,当线路M侧处于热备用(接地刀闸打开,母线、线路隔离刀闸合上,断路器打开),而N侧处于检修状态时(接地刀闸合上,隔离刀闸、断路器打开)的等效电路图如图2所示。此时如果M侧断路器合闸即可造成事故,而现有的五防系统无法起作用。
图2 M侧热备用、N侧检修时的等效电路Fig.2 Equivalent circuit of M-side hot standby and N-side maintenance
此时,保护测控装置安装处P点的电压为
由于:
所以式(1)可以简化为
由式(2)知,M侧热备用,N侧检修时,保护安装处P点的残压很小,约为0.0027V(线路PT信号电缆的额定电压为100V),接地点距M侧越近,电压越小,且该电压值小于保护测控装置的零漂,所以只要线路上有接地点,对保护测控装置而言,P点的电压都为零。
1.2 线路一侧热备用、一侧冷备用时的残压
线路一侧热备用,一侧冷备用(接地刀闸打开,母线、线路隔离刀闸打开,断路器打开)时的等效电路图如图3所示。
图3 线路M侧热备用、N侧冷备用时的等效电路Fig.3 Equivalent circuit of M-side hot standby and N-side cold standby
此时,保护测控装置安装处P点的电压为
同理,式(3)可以简化为
由式(4)知,当M侧热备用、N侧冷备用时,保护安装处P点的残压约为0.33V。
1.3 线路两侧均热备用时的残压
线路两侧均热备用时的等效电路图如图4所示。
图4 线路两侧热备用时的等效电路图Fig.4 Equivalent circuit of line both side hot standby
假设线路两端断路器的断口电容大小相同,两侧电压大小相等且同相,同理可以计算得到保护安装处P点的残压约为0.66V(两倍于一侧热备用,另一侧冷备用时的残压)。
1.4 对同杆并架双回线的分析
同杆双回线一回线正常运行,一回线线路两侧均热备用时的等效电路图如图5所示[8]。
图5 同杆双回线的等效电路图Fig.5 Equivalent circuit of double circuit lines on the same tower
假设线路两端断路器的断口电容大小相同,两侧电压大小相等且同相;220kV同杆双回线线路之间的电容大约为每百公里0.86μF。同理可以计算得到线路两侧都处于备用状态(冷备用、热备用)时保护安装处P点的残压约为58V;当N侧检修时,保护安装处P点的残压约为0.003V。
2 对现有保护测控装置和五防系统的改造
针对上述结论,可对现有保护测控装置和五防系统加以改造,利用线路残压实现站间防误。
对手动合闸判据进行改造。现有的检无压判据一般为电压小于30%的额定电压,根据上述分析,为实现对侧检修状态下本侧的合闸闭锁,可将判据改为电压小于30%的额定电压且大于Uzd(Uzd为一整定值,该整定值应略小于线路一侧热备用,一侧冷备用时的残压值,如0.2V)
对现有五防系统中的判据进行改造。通过保护测控装置对线路残压和母线电压的判别,输出接点给五防系统。五防系统根据该接点判断对侧接地线(刀闸)是否在合入状态,如果是,则闭锁断路器合闸,并且输出报警信号。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四种运行方式下线路残压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线路残压的站间防误原理,并且提出对现有保护测控装置和五防系统的改造方案,从而使该原理具有了工程应用的可能。
该方法的应用限制条件为线路上必须装有PT。目前实际应用中,两侧均有电源的线路一般装有线路PT,而对于纯负荷线路,则多数没有安装线路PT。因此,该原理仅适用于双电源线路,对于单电源线路,则必须在加装线路PT后才适用。
该方法实施应用后,将有效减少误操作事故的发生,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为调度员和变电站操作人员把好最后一道关。
[1] 郝登朴,赵景清,李辉(Hao Dengpu,Zhao Jingqing,Li Hui).变电站微机防误闭锁的应用与功能整合(The application and function integration of microcomputer anti-misoperation lockout device in substation)[J].电 力 学 报 (Journal of Electric Power),2006,21(3):359-361.
[2] 王光(Wang Guang).变电站网络型防误闭锁系统的设计(Design of Network Interlocking System in Sub-station)[D].吉林: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Jilin: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2008.
[3] 姚刚,贺家李,李继平(Yao Gang,He Jiali,Li Jiping).基于可编程控制器的变电站防误操作专家系统(A expert system of preventing wrong operation based on PLC)[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CSU-EPSA),2000,12(5):29-36.
[4] 章卫光(Zhang Weiguang).防误闭锁装置的应用分析探讨(Analysis of anti-misoperation locking devices using)[J].华东电力(East China Electron Power),2006,34(6):78-80.
[5] 梁健波(Liang Jianbo).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五防系统功能应用(Application of anti-mistake defense system function in substation automation)[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08,27(2):52-55.
[6] 张占龙 ,李 冰 ,高 磊,等(Zhang Zhanlong,Li Bing,Gao Lei,et al).变电站接地状态电子管理显示系统(Electronic management display system of grounding status in substation)[J].电力系统自动化(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6,30(24):88-90.
[7] 李博通(Li Botong).单相自适应重合闸新原理的研究(Research on the New Principle of Single-pole A-daptive Reclosure)[D].天津: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Tianjin: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2007.
[8] 刘东超,李永丽,曾治安(Liu Dongchao,Li Yongli,Zeng Zhi′an).带并联电抗器的双回线故障测距算法研究(Research on accurate fault location algorithm for double circuit transmission line with shunt reactors)[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CSU-EPSA),2006,18(2):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