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队伍,搞好示范,以效益推动农业科技推广与普及——城固县果业技术指导站丁德宽站长访谈
2012-06-28
本刊记者 张 放
陕西省城固县是我国最大的北缘柑桔产区,尽管自然条件相比南方优势产区要稍差一点,但其柑桔单位面积产量和生产经营效益却并不比众多南方产区低。在南方一些产区连年陷入 “卖桔难”困境的同时,城固柑桔近年仍表现出难得的“价稳销畅”,果农种桔收益总体稳中有升,种桔热情丝毫不减。尤其是城固柑桔从一开始大面积发展时就全面推行矮化密植栽培,如今树龄大都已接近20年,但大多数果园树势并没有出现严重的衰退现象,这完全得益于当地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员长年坚持不懈的辛苦工作,得益于大量柑桔栽培管理实用技术的有效推广和不断创新。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推广城固柑桔栽培管理技术推广与创新模式,日前记者对城固县果业技术指导站站长、国家柑桔产业技术体系陕南柑桔综合试验站站长丁德宽进行了专题采访。
记 者:这几年城固县对外宣传的柑桔年产量是25万t左右,但据说实际产量远比这高。丁站长,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城固柑桔产业。
丁德宽:城固果业主要是柑桔,全县90%的果树面积是柑桔。目前全县柑桔面积将近23万亩(1.53万 hm2),年产量在25万t左右 (实际年产量超过30万t)。城固柑桔产量高的原因,一是上世纪90年代初(1991年)大冻后,全县新发展的两个主栽品种兴津和宫川温州蜜柑,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的指导下,全部按2 m×1.5 m的行株距进行计划密植,每667 m2栽植222株。柑桔计划密植在城固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前期产量非常高,5~10年生树每 667 m2产量可达 3 000~4 000 kg。而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大多实行2 m×3 m的行株距,每667 m2栽植110株,前期产量相对就要低很多。在全国柑桔果品相对短缺的年代,有产量就有效益,城固柑桔也得以快速发展。二是城固柑桔产地晴天多,雾天少,光照充足,空气干燥,柑桔病害少,单位面积产量较高,品质好。三是县委县政府对柑桔产业非常重视,对柑桔栽培管理技术推广与创新,从机构设置、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上世纪60年代,县里就设置了许多专门的柑桔技术推广机构。最早的有柑桔育苗场 (现在的城固县柑桔研究所),从一开始该场就不断地从全国各地引进和选育柑桔新品种,并进行高产栽培技术试验。之后,全县又先后成立了城固县园艺示范场 (面积达33.33 hm2)、七里沟柑桔场、林果试验场,这些场都是国有的,主要进行柑桔生产试验、技术与品种示范。县农业局成立了城固县果业技术指导站,专门负责全县的果树技术推广与培训。
记 者:果业技术指导站应是果业技术推广与创新的主要队伍。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城固县县、乡果业技术指导站设置及运转情况。
丁德宽:城固县果业技术指导站原有职工100多人,2006年机构改革,一部分人分流到其他单位,目前全站有职工63人,全部是搞柑桔技术推广与创新的。在县一级,有这么大的队伍搞柑桔,力量是非常强的,全国其他地方也很少见。全县柑桔主产乡镇设有果业技术指导分站,由县果业技术指导站向每个分站派2~3个人驻点,乡镇给他们提供一两间房子作为办公条件,工资及福利待遇都由县级财政支付,技术培训、工作安排由县果业技术指导站统一安排,避免了以前乡镇农技人员拿钱干其他事情现象的再度上演。这些派驻人员专搞柑桔,应该说这支果技队伍对全县柑桔产业的支撑是非常强的,每年全县柑桔技术培训就达100多场次。许多人不相信,一个县每年能搞这么多场次的技术培训?我可以肯定地讲,我们这100多场次培训是实实在在的。每年开春后县果业技术指导站就安排培训,9个柑桔主产乡镇每年春季每个乡镇培训10场次以上,一个村一个村地培训。除了乡镇站培训外,全县每年还要搞一些大型培训。因此,全县年培训量实际上不止100场次。县、乡镇和一些种植水平较高的专业村技术培训由县站组织培训。
目前这种技术推广体系设置在陕西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模式,乡镇农技站、果技站都由县级技术指导站下派,乡镇农技人员在城里都有住房,乡镇提供有临时休息的地方,福利待遇都有保障,解决了乡镇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而且都是专业人员搞专业技术推广。农业部也非常赞成这种模式。乡镇果技站最远的地方到县城也就20 km多,晚上农技人员一般都回到县城。
城固柑桔这么多年之所以发展这么稳定,主要就是有一支稳定而宠大的技术推广队伍,很多人一生都从事柑桔技术推广、研究与示范,一辈子都搞柑桔,而且是一批一批的人前仆后继,不断传承。比如上世纪60年代的王天平,七八十年代的向庆德,90年代的苏龙安、衡文华、马智才和刘治才等。现在,我们这一代又上来了。一代一代都有人领头搞柑桔,许多人把毕生精力和热血都奉献给了柑桔产业。产业上一出现问题,就有人马上去解决。近几年这支队伍基本上没有人员流失,县上包括市里(汉中市)对我们这种机构设置都非常赞成,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确保了队伍的稳定。
记 者:队伍这么稳定,人员这么多,一代一代的科技人员深植于柑桔产业第一线,把毕生精力和热血都奉献给了柑桔产业,我想这离不开政府对产业的大力支持。而政府之所以如此支持,首先是产业效益好,其次是产业受老百姓欢迎,因此政府才支持,科技队伍才稳定,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丁德宽:是的。陕南其他一些县区也在搞柑桔,为什么这些地方柑桔产业发展慢,而城固柑桔产业却发展得很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一支专门的搞柑桔的技术队伍,当地老百姓柑桔种下去后不知道怎么管理。柑桔栽培管理技术性非常强,修剪、施肥、喷药等系列实用技术比较复杂,难掌握。这些地方柑桔树栽下去后,没人进行技术指导,树长得不好,病虫害发生严重,效益也非常低,老百姓对柑桔产业发展没有信心,由此恶性循环,产业发展陷入困境。
记 者:你刚才说的其他地方,如陕南的南郑、洋县等,他们的技术推广体系跟你们是不是不一样的?
丁德宽:这些地方技术推广体系跟我们还是有些区别的。比如说汉中市汉台区,还有洋县、南郑、勉县等,县一级技术指导站叫园艺站或蚕茶果站,而不是专业的果业技术指导站;每个站配置的人员也比较少,只有二三十个人甚至十来个人;乡镇没有专职机构,更没有专职技术人员,力量非常弱。我们县就是专业的果树技术指导站,除了柑桔外,也搞猕猴桃。一个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技术比较过硬的推广队伍作支撑,这个非常重要。
记 者:把技术人员的岗位编制放在县上,然后下派到基层乡镇,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农技人员的子女教育、家属就业以及医疗保障等后顾之忧,他们就能专心地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积极性较高,队伍也比较稳定。那么,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还面临着哪些困难呢?
丁德宽:目前县、乡已有技术队伍,也有较充足的人员,经费及福利待遇也还可以,但村一级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上世纪90年代城固柑桔大发展时,每个柑桔主产村曾经配置了一名科技副村长,专门抓柑桔生产技术推广与指导。后来,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村一级技术人员取消了,没有了。现在我们想把村一级技术指导队伍恢复起来,但比较困难,主要是他们的工作经费和待遇等问题无法解决。
记 者:以前很多地方县一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都是差额拨款,财政拨款几乎不够发人头工资,办公经费还有职工福利等还得靠大家自己去挣。在产业效益不好的地方,很多专业技术人员纷纷转岗或“下海”,自己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你们现在人员工资及办公经费是怎么解决的?
丁德宽:我们现在已经实行了绩效工资,经费全都来源于财政拨款。人均工资每月3 000多元(不含办公经费),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每月4 000多元左右,中级职称每月3 000多元,初级职称每月2 700~2 800元,高级农艺师相当于副县长工资水平,农艺师工资相当于局长。这个工资水平目前在当地对于稳定这支技术队伍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因为出去打工(以前我们站技术干部工资低,也有人出去打工的)一个月工资收入也就两三千元,而且还要承受各种风险,而我们的风险相对较小。可靠的工资福利保障对于稳定这支队伍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些技术人员能够享受到副县长、局长一样的工资待遇,对他们来讲很高兴,很满足。
记 者:在实行绩效工资、规范大家福利分配之后,利用收入分配来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的手段相比以前要明显少得多。在新的形势下,要调动大家技术推广与创新的积极主动性,除了一些政策措施外,还有没有物质上的一些激励措施?
丁德宽:以前实施差额拨款,有很大一部分办公经费和职工福利需要大家通过创收自己来解决,因此大家都去搞创收,不搞服务,技术推广就很困难。现在我们已经是财政全额拨款,大家的工资收入相对较高,也较满意,因此不需要自己再去搞创收,这对技术人员专心搞好技术推广与创新工作很有好处。
面对工资、福利相对稳定的新的有利条件,在如何提高大家工作积极性,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质量方面,我们也尝试着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措施。一是制订和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来约束大家的行为,监督大家的工作。二是扣留一部分绩效工资,年终时根据绩效考核进行再分配。三是加强平时的素质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其实,对于有兴趣的同志来讲,你不说(监督)他也愿意搞,没有福利他也愿意搞,因为为果农解决技术难题对他们来讲更多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难得的快乐。讲一个很简单的事例,前年春天的时候,我们城固桔园镇搞大棚油桃,有一个农户搞了10多个大棚,有3个大棚的油桃开花后不久幼果全部掉了。这个损失很大呢,3个棚要损失十几万元。农户搞不清(掉果)原因,开始他找其他地方搞大棚桃的农户给他看,这些农户知识层面低,无法解决。最后找到我们,我们过去看了一下,与其他农户的大棚做了一下对比,发现除草剂使用没有问题,桃树根系生长也很正常。农户对此很着急。我们过去的几个人整整研究了一上午,让农户把他的管理与其他人的管理作了一一对比,结果发现中午高温时别人都在揭(棚)膜,而他没有,最后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了。农户对此非常感激,也树立了他继续从事大棚油桃生产的信心。在解决了农户问题的同时,我们这些技术人员也非常高兴。
除了上述这些措施外,我们还积极争取省、市、县相关项目资金扶持,在保证项目试验示范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上,这对我们的办公经费也是一种补充。另外,我们还通过争取县财政补贴,对干部职工平时的福利及过年过节慰问进行适当补贴。目前我们技术推广人员积极性、责任心都比较高,主要是工资水平提高了,大家都比较满意。
记 者:前面我们探讨了技术推广队伍问题,下面我想问一下推广服务对象问题。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农民外出进城务工的人很多,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妇女和老人,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三八六○部队”(妇女和老人)。其实,现在许多农村就连年轻的“三八”(妇女)也很少了,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的现代化劳动力十分紧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请您谈谈你们县从事柑桔生产的农民构成情况。
丁德宽:我也在注意这个问题。去年1月份我到两个村搞培训,我让随行的工作人员做了一个统计,参加培训的农民中女的有多少?50岁以下的人有多少?具体数字我记不清了,我记得大概是这个情况:去参加培训的女同志占2/3还多一点,50岁以下的男同志比例好像不到10%(100多个参训人员)。我在其他村上也发现有这个问题。现在农村劳动力非常紧张,很多地方四五十岁以下的人几乎都外出进城务工了,在家里种地的多数是妇女和老人。
面对农村劳动力日益紧张的这个情况,近几年我们针对柑桔矮密早栽培存在技术要求高、管理工作量大等问题,大力推广“密改稀”技术,这两三年我们已经在全县搞了2 000 hm2多。密改稀后,果园用工和农资投入减少了46%,收入却增加了10%。
陕南柑桔栽培管理一直搞得很好,修剪精细程度很高,一个人每天只能修剪20~30株柑桔树,这也就使得树龄在20年左右的密植园树势至今还保持得不错。现在农村劳动力少了,只能推广“密改稀”,以此减轻劳动量。陕南柑桔目前最头痛的就是“密改稀”问题。前几年我们搞示范,现在这项技术已经是陕南柑桔生产中推广的最重要的一项技术。通过我们的宣传和讲解,老百姓已开始认识到栽植密度过大带来的问题。但到了实际改造时,很多人都不舍得砍(过密的果树)。这里有一个笑话,有一个村的支书,我们在他那个村搞密改稀改造,我说先从他家开始。他拿着斧头到果园看了看,结果又拿回来,苦笑着对我讲:“我也想搞,但实在下不了手”。结果他想了一个办法,雇了七八个人去砍,而自己在家做饭,一上午就给砍出来了。对于计划密植、密改稀问题,全国都面临着这个“不舍得”问题。因此,对于新植果园,我们现在一开始就推广稀植。
记 者:你们那儿柑桔生产组织化程度高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搞得怎么样?
丁德宽:我们县柑桔生产仍以单个的农户为主。国有柑桔场虽有六七个,但面积仅两三千亩,所占比例非常小。全县现农民专业合作社20多个,但规范的合作社比较少,尤其是涉及整个柑桔产业链的合作社比较少,大都只是一个果品营销组织,对生产环节涉及很少。
规模化、组织化发展农业生产是大趋势,今后大面积发展果树生产,肯定要集中到一部分技术、资金等条件都比较好的人手里。现在我们也在提倡果园流转,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一是农民不愿意。在较好的年景,农户年柑桔生产收入有七八千元,比粮食生产要高得多,要把桔园流转给别人农民肯定是舍不得。二是果园大面积流转也存在较大风险,主要是市场销售风险较大。现在一个村133.33 hm2多果园是分散在1 000多个农户手里,今后则可能集中在10多个甚至两三个人手里,这种集中经营风险太大,以前分散生产风险也就分散了,一旦出现“卖桔难”,每个农户的生产投入及损失均相对较小。因此,在现实国情条件下,包括果品在内的市场依存程度较高的农产品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中的“度”还值得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另外,我们这儿农村农民互助现象比较普遍。比如说果园管理繁忙季节,喷药、采果等单个农民无法及时完成的管理工作,农民常常把自己的邻居、亲戚等联系起来,今天在我家,明天在他家,大家在一起相互帮助,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力紧缺问题。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切合实际的农民互助合作方式。
总体讲,我们这儿完全意义上的,涉及柑桔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很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民契约化合作意识普遍不强,在实际生产经营中专业合作社对农民的生产、管理及经营行为很难统一。
记 者:现在我们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对象尽管还是农民,但农民的知识层次、年龄结构等发生了很大变化。针对老人、妇女多,知识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度、敏感度都相对较低的现实,你们在技术推广方法方面做了哪些针对性调整?
丁德宽: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和农民参加技术培训积极性的因素,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队伍的素质,也就是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水平,技术人员能不能及时解决和回答农民生产中发现的问题,如果不能,那么农民就对你这种培训失去了兴趣,就不愿意参加;二是产业效益,只有产业效益好,农民的技术需求才高,才能主动积极地参加相关的技术培训,否则,拿钱让他参加培训他也不愿意。
针对老人多、妇女多,农村劳动力日益紧缺的现实,我们积极推广和创新柑桔轻简化、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如交替结果试验,今年这部分果园结果就实行精细管理,另一部分不结果的就实行粗放式管理,这样做果园管理工作量就减少了很多。
在具体推广与培训方法上,一是从室内讲解走向室外指导,要求我们的培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室外田间进行,面对面地演示给农民看,手把手地教给农民做。比如春季在果园演示柑桔修剪技术、省力化栽培技术等。二是每一个乡镇技术推广站每年搞几个示范点,找有积极性的农户,对其提供化肥、农药等物资,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通过示范来带动。前年我在垣山村搞柑桔高品质栽培试验,我把肥料等送给农户,让他按照我的要求在50株树上按株施肥,结果他全园平均施下去,没有什么效果。去年我把他的果园给承租过来,果园投入、管理及果子全都归我,并安排了3个人具体负责这片果园的栽培管理。果子成熟后,农民和领导吃了都说我的果子好吃,挂在树上的果子结果有多半让人给“偷”走了,这在当地是很少有的现象。有人“偷”吃我的果子这是个好事,说明我的试验成功了。我们的桔子卖2元钱一斤,农户自己的果子只卖1元钱一斤,效果在那儿明摆着。因此,我们对新技术的推广还主要是通过示范和创办示范点来推广,面积不需要很大,但一定要搞好,要把效益提上去。目前我们在大面积推广柑桔密改稀技术,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短期内尽快恢复产量,提高果实品质,稳定和提高果园经济效益。只有效益上去了,农民才有积极性,才会主动投入到密改稀中来。
另外,我们还推出了 “技术明白纸”,把相关技术要点写在一页纸上,每年春天印几万份发给农户,农户照着“明白纸”上的要求做就行了。去年我们还通过城固电视台,制作并连续播出了果树提质增效专题片。我们站里还编发了一个《城固柑桔技术推广信息》,一期一个问题,以简报的形式把相关问题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
记 者:我们现在对城固县柑桔技术推广体系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在技术创新方面,丁站长您是如何理解的?目前技术推广与创新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
丁德宽:要说技术创新,我感觉最重要的是认真做好社会调查,要在调查中去发现生产中的问题,研究生产上的难题,用新方法、新思路去解决问题,破解难题。当这些问题和难题都解决好了,技术创新就有成效了。
目前技术推广与创新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我们基层很缺有能力的人才,知识断层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就是经费问题,这几年国家把大量的项目都给了企业,技术单位拿个项目很困难,有些公益性问题、基础性问题的解决是需要经费支持的。
记 者:听说你们今年搞了一些新的技术生产经营模式创新试验,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
丁德宽:我们今年尝试“技术+企业+农户”经济联合体的运行模式,由技术单位、龙头企业和果农三方签订合作协议,我们技术单位负责柑桔技术方案的制订、果农的培训、产品质量标准与价格体系的建立、对果农生产过程和企业经营行为的监控、优质产品标志的认定等;企业或合作社负责签约农户果品的收购,搞好高端市场的开发;果农负责按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在果业生产关键季节,由技术单位派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一对一地实地指导。签约农户的优质果品,经技术单位检测符合品质要求的,由企业高出市场1~2倍的价格收购,并由技术单位出具品质和产地信息标签,产品由企业分级、选果后包装销售;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超过12%的,今年我们设定了3元/kg的保护价。这种模式由于充分体现了优质优价,且产前已经签订了协议,果农生产投资积极性大幅提高,果农会越来越注重果实品质的提高,企业也能保障将收购到的优质果品投向高端市场,这样就可促使柑桔产业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记 者:传统的农业科技期刊是农业技术推广重要的媒介,而在网络不断普及和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期刊传播信息的优势已经大幅削弱。在这种情况下,您认为我们传统的农业科技期刊该怎样面对?
丁德宽:我认为像《中国果业信息》这样的农业科技期刊仍然是我们宣传普及农业科技信息的主要途径,起码这是一种正规的科技期刊。尽管网络等媒介有传播信息量大和快速的优势,但可靠性、针对性、专业性很差,我们还是比较信任专业期刊的。只是希望期刊能多面向生产一线,多刊载一些实际生产中的实用技术和信息,切实成为农民致富、产业升级的好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