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平台企业的组织设计模型——面向对象方法论视角下的考察*
2012-06-26王谢宁
王谢宁
(东北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等科学技术的有力推动下,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追求大规模、少品种的专业化生产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个性化定制生产。同时,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的复杂度也急剧加大,使得产业链大大延伸。这样,原有的纵向一体化的层次型组织结构已无法应对市场多样化和多变化的需求,激烈的竞争压力迫使传统巨型企业放弃了将上、下游的业务活动集成于企业内部的做法,而转为实施“核心化”战略,剥离非核心业务而专注于核心业务,开始尝试建立更加灵活的组织和管理模式[1-2]。虚拟平台企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鉴于其庞杂的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将仅从虚拟平台企业组织设计的方法论角度展开讨论。
一、虚拟平台企业组织设计者的困惑
虚拟平台企业的参与者为共同目标和利益分成而联盟,使得企业的组织界限模糊化,为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这种松散的耦合导致虚拟平台企业的组织呈现动态的流动性,虚拟平台企业运作过程中运用并行工程而不是串行工程来分解和安排各个参与企业要做的工作。从事组织设计的经理们是在瞄准一个动态的目标,要确保公司组织中的大部分内容在设计时都留有弹性,以适应变化而不需要进行无休止的剧变。
目前出现的诸多理论学派,无论其研究的是组织设计的传统原则还是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都是以实体企业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主体。组织层次是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组织边界清晰且固定的链式管理仍然是传统组织管理的基石,虽然现在它已不像20年前那么重要,但仍然是管理者进行组织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组织管理的传统范式是以相对静态、机械、部分的视角来看待环境和企业的,在日益走向动态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这样的理论范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指导其组织管理的实践[3-4]。虚拟平台企业针对市场机遇策划或设想产品的生产任务,分解后动态分配给不同的组织,及时生产出必须在短时间内提供的有价值的独特产品或服务。这种情况要求组织能够很好地适应任务,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组织内部被迫不断地被“撕裂”去适应不同的项目工程,导致虚拟平台企业组织间“摩擦加剧”和协调效率低下[5]。面对这样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企业的新型组织模式,传统组织管理理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种与现实的不相适应导致许多虚拟平台企业的重建因为组织的设计因素而失败[6]。目前,有关虚拟平台企业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如何选择合作伙伴组成联盟,针对虚拟平台企业组织设计方法论的探讨,无论在深度还是系统化程度上都明显偏弱,缺乏有效的理论方法来支撑。
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灵活的组织架构和能够提升竞争力的设计本身将成为威力巨大的竞争武器。但同时也认为,组织变革如果过于频繁,就难免在组织中造成巨大的混乱,大规模的人员变动是不切实际的,会严重破坏组织的稳定性[7]。基于这种矛盾,如何划分企业的组织要素,使得虚拟平台企业各组织要素间能够灵活搭配,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组织陷入巨大的混乱,但同时又能够在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面前,迅速将各组织要素搭建成协同作战、效率高效的强大系统变得尤为重要。并且,企业的管理者已经认识到,真正有效的组织设计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对战略目标不断进行调整,组织设计也要不断变化以确保始终与战略目标相一致[8]。成功的组织设计是创造一个灵活的组织架构,以配合持续不断的市场变化。那么,如何进行组织设计才能够使这种无穷无尽的重构调整工作的成本降到最低,对企业的冲击最小?
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希望通过一种跨学科方法的启发来探索虚拟平台企业组织设计的理论指导。①1965年,佛瑞斯特在论文《企业的新设计》中,运用自动控制学中的系统动力学原理,具体地构想出未来企业组织的理想形态,开创了学习型组织的最初构想,这说明了从理工学科到经济管理学科跨学科思路的可行性。本文认为起源于软件领域的面向对象方法论对于解决以上问题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它或许会成为解决问题的一条有效路径。同时,本文只限于讨论虚拟平台企业的组织设计过程,即在领导者已经清楚地描述了一个完整的前景,制定了明确的战略,并确定了一系列具体战略目标之后的组织设计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组织设计成为了一种能将战略变为现实的重要工具。
二、面向对象方法论与虚拟平台企业的组织设计分析
1.面向对象方法论
面向对象方法起源于软件产业,简称OO(Object-Oriented)方法,它的出现,对于解决20世纪80年代的软件危机问题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②当时软件业面临着可重用、可扩充性差以及后期的维护困难的严重危机,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作为一种新型解决软件问题的设计范式 (Paradigm,它是指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映射到信息系统中的一种设计体裁,是一种抽象的范式)解决了这个难题,在全世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几十年来,面向对象方法论影响、推动和促进一系列高技术的发展和多学科的综合。目前,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应用于多学科的完整的方法论和科学体系,广泛应用在大型开放式复杂系统、并发工程以及系统科学等领域。由于上述领域包含人的智能活动,建立数学模型非常困难,而面向对象方法论能够比较自然地刻画现实世界,容易达到问题空间和求解空间的一致,能够在多种层次上支持复杂系统层次模型的建立。而并发工程的概念要点是在产品方案设计阶段就把结构、工艺、加工、装配、测试、使用和市场等问题同期并行地启动运行,产业界认为以后的生存要依靠并发工程,而面向对象方法论是促进并发工程发展的重要支撑。事实上,并发工程正是虚拟平台企业组织的重要特征之一,这说明面向对象方法论这一技术应用范围的宽广,同时也说明了它的重要影响,更证明了面向对象技术存在着应用于虚拟平台企业组织设计的可能性。
2.面向对象方法论应用于虚拟平台企业组织设计的理论分析
第一,虚拟平台企业基本组织要素单元与面向对象方法论的模块化。虚拟平台企业的职能能力要素和项目组能力要素都是模块化的,模块化生产网络作为以产品的可模块化为前提,通过编码化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并利用契约,将生产和组装模块的企业连接起来所形成的开放式网络生产体系,正是适应于产业组织纵向分离后企业间广泛协作的最佳网络治理模式,从而成为产业组织形态演进的一种新趋向。青木昌彦在对日本企业的研究中提出经营业务模块化和经营单位模块化问题。从模块化角度分析,组织单元的可重构性表现为组织模块 (Module)的增加,以及增加、更改、移植 (Migration)不同的组织模块以改进组织模块的功能、架构,重构组织模块间的相互关系等[9-10]。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产品系统是由半自治的功能模块构成,他们之间通过标准的边界接口连接起来,但每个模块相对于其他模块而言又是独立的,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彼此间的衔接和相互依赖关系所产生的资产上的锁定效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大型公司的业务组合有所缩减,提倡企业应聚焦在核心业务上,以及放弃一些不必要的业务,青木昌彦更是明确提出了“模块化时代”的来临,可以看到模块化是虚拟平台企业的显著特征。
面向对象方法论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模块化思想,它也是实现模块化最为适合的工具。它认为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对象”所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对象,对象是要研究的任何事物,从一个工人到一个车间或产品项目组乃至极其复杂的自动化工厂、航天飞机都可以看做对象,它不仅能表示有形的实体,也能表示无形的 (抽象的)规则、计划或事件。对象由两部分组成:静态的信息 (或描述事物的属性)和作用于信息的操作 (或事物的行为和功能,也就是它能做什么)构成一独立整体。每一个对象都标准化成这种结构,不同的是每一个对象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内部状态,每一个对象都属于某个对象“类”,或者说“类”是对象的模板,这种显而易见的模块化思想与虚拟平台企业的模块化思想如出一辙。这使我们得到启发,如果我们对组织的划分和组合也按照这种思路来进行,把组织按“类”的标准分割成块,每个块的规模小到可以管理的程度,不同组织对象的组合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就构成了我们要研究、分析和构造的虚拟平台企业系统,那么,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虚拟平台企业的组织设计也就合情合理。
第二,可重构、可重用、可扩充的组织思想与面向对象方法论。虚拟平台企业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企业内外部能力要素的快速配置、重组,从而驾驭不确定性市场,捕获并实现市场机遇。这就要求虚拟平台企业组织必须是一种标准模块化、插件兼容式、可动态装配的企业结构。组织单位的可重用性(Reuseable)则表现为组织模块可以多次、重复的使用。组织单位的可扩充性 (Scalable)则表现为组织模块功能的可升级性、可扩展性等。传统企业组织是“自为”的,即单纯地有效利用企业自身的资源,而虚拟平台企业组织为了迅速满足动态多变的市场需求,其利用的资源或许是自身的,但更多的是伙伴甚至是竞争对手的资源,“敏捷应变”就成为其存在的前提和发展演化的目标。
一方面,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的形成依赖于系统内部的主客关系和次要关系,这部分关系构成了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的显性关系。主要表现为舆情主体、舆情客体及外围要素通过传播媒介产生的作用结果——网络舆情本体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
面向对象方法论其天生就具有可重构、可重用、可扩充的特征。它出现的背景也正是为了挽救软件业当时陷于不可重用、难以扩充的泥沼之中,由于其基本组成就是“类”,而每一个“类”具有标准统一的结构,这种特征使得每一个“对象”(类是对象的模板)都有了标准的与外界交流的接口,也使得对象与对象之间可以很容易地互相契合,对象的相对稳定性和对易变因素隔离,增强了系统的应变能力。对象另外的特征是具有继承性,所谓继承性,是子类自动共享父类之间数据和方法的机制,它由类的派生功能体现,一个类直接继承其上一级父类的全部描述,同时可以修改和扩充。通过类比,发现对象间的相似性,即对象间的共同属性,这是构成对象继承的依据。“类”、“父类”、“子类”的概念构成对象类的层次关系,若不加特殊说明,则处在下一层次的对象可自然地继承位于上一层次的对象的属性。类的概念既反映出对象的本质属性,又提供了实现对象共享机制的理论依据。类的对象是各自封闭的,如果没有继承性机制,则对象中属性和方法就会出现大量重复。因此,继承性是对具有层次关系的类的属性和操作进行共享的一种方式,继承不仅支持系统的可重用性,而且还促进系统的可扩充性,使得相对比较简单的各种对象就可以某种方式构成复杂的对象。这样,与客观实体直接对应,一个对象类定义了具有相似性质的一组对象,以对象为中心,以类和继承为构造机制,来认识、理解、刻画客观世界并设计、构建相应的系统。
假如虚拟平台企业组织设计者都按照类的概念和标准来重新认识组织,那么,每一个“组织细胞”都是标准的“构件”,这些构件的相对独立性为组织的可重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对象概念的一致性,使得参与企业的各类人员在合作中具有了共同语言,有效地改善了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对象的概念贯穿于组织设计和协作生产中,使得各个阶段的系统成分具有良好的对应,从而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组织效率与合作质量,并大大降低了虚拟平台企业组织系统维护和变更的难度。
第三,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和复杂的可变结构与面向对象方法论。虚拟平台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方面,可变的组织结构使得虚拟平台企业具有不同的整体功能,企业系统结构只有不断变化,才能够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动,并及时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虚拟平台企业组织中各要素的加入和退出频繁,使得企业组织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虚拟平台企业的构建和经营管理过程中,虚拟平台企业组织的设计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伙伴企业的项目。同时,不断有新伙伴加入,也有不合格的伙伴被淘汰出局,虚拟平台企业几乎是无边界的。从这个角度看,虚拟平台企业组织间的联系是松散的,不是牢不可分的整体,这就要求其进行模块化分割时,不能过多地牵涉每个模块内部的细节部分,由于模块化生产网络有关产品的技术规格作为“看得见的设计规则”是公开的,设计每个模块所必须的信息处理过程能够包含在模块内部,即每个模块的设计信息都被“隐藏起来”(Hidden)或被“封装化”(Encapsulated)了。
从面向对象方法论来看,对象是由对象所具备的功能和属性组成的封装体。封装 (Encapsulation)即信息隐蔽,它是指对象在描述系统的某一部分内容时,尽量把信息之间的联系都在对象内部进行,对象之间的信息联系应尽可能地少。与客观实体有直接对应关系,一个对象类定义了具有相似性质的一组对象。对已分成类的各个对象,可以通过定义一组允许作用于该对象上的各种操作 (也就是这个对象能做什么)来说明该对象的功能。对象间是通过传递“消息”来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由消息 (Message)通知对象去完成某一个具体的操作 (也就是任务子模块),对象如何完成这些操作的细节活动是封装在相应的对象类的定义中的,对于外界是隐蔽的。
按照这种思想构造的组织系统,由于其各部分只通过“消息”来联系,并不涉及每一个组织模块内部的复杂性,这使得他们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耦合,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就成为了可能。当一个组织模块出现问题,由于它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联度仅限于外部,这样我们再去用另外的模块来代替,就不会对整个虚拟平台企业的组织系统有大的影响,企业就可以根据市场和环境的变化,按照这种思想调整组织结构,勾画各个模块如何搭配,同时也就实现了组织结构的可变性。
三、基于面向对象方法论的虚拟平台企业组织结构的“组织细胞”模型
事实上,由于全球各地要素禀赋的差异,企业为了实现在不同地域要素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就要进行“脑袋”和“躯体”的最优配置。①一个企业从价值链来讲,可以分为研发、制造、营销和营运管理四个区段,相应地,他们构成四个产业。李海舰将研发、营销和营运管理称作“脑袋产业”,制造称作“躯体产业”。“脑袋”、“躯体”企业在不同地域和不同阶段必然有不同的运营成本,这就要求企业对自身的组织资源进行合理分工,实行“脑体分离”[11]。因此,本文将虚拟平台企业看做“人体组织”,将组织依据能力划分成许多个“细胞”,多个“细胞”组成“器官”,以“脑袋”产业为发起端进行组建,联合“躯体”产业或组织,与他们平行展开工作与合作,去完成生产任务,不同的组织器官在大脑的指挥下去完成情况多变的任务。那么如何划分“组织细胞”,这些“细胞”又如何组成不同的“器官”呢?我们应用面向对象方法论,初步构建针对虚拟平台企业组织设计的“组织细胞”理论。
1.“组织细胞”模型设计
虚拟平台企业的组织系统以单个“组织细胞”模型的某种组织形态连接构成。“组织细胞”对应于面向对象理论中“类”的概念,它是一个由组织资源、组织能力和对外接口组成的状态实体[12],其中单个“组织细胞”模型可以进行局部决策,并提供获得一致性行为的协调机制,它是构成虚拟平台组织系统的基本元素。这种模块化思想要求不同的组织模块部件能够合理组合,那么设计必须符合上述要求,我们把构成组织的“组织细胞”进行标准化设计。
(1)单个“组织细胞”的结构。它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它的基本资源部分,是指“组织细胞”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和资源,包括资产、雇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有形资源,也包括信息、员工具备的知识、组织所处的环境、品牌和企业文化等无形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抽象出来的“组织细胞”,其具有的属性各不相同,但是只描述我们关心的、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有直接影响的部分。第二部分是“组织细胞”的功能,是指“组织细胞”所具备的能力,如图1所示。传统实体组织在组织设计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他们在企业组织原则方面有共同的观点:主张按不同的职能确定企业的内部分工。这种组织设计原则强调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率,但其缺点是割裂开了组织与环境,忽视了组织中人的因素,且不重视协调问题。由于虚拟平台企业未来的业务方向和业务量并不确定,依据任务划分具体的部门已经不再适合虚拟平台企业动态性的特点。根据组织核心能力的“差异”划分虚拟平台能力团队,抽象出不同的核心能力作为“组织细胞”的功能,这样,根据组建虚拟平台企业时不同的任务需要,“组织细胞”的能力团队形成具有实际功能的小组,满足了系统的动态性能。
(2)“组织细胞”的对外接口与封装性。虚拟平台企业的特点要求其组织结构是灵活的、可重构的,这就使得复杂的组织机体在重构时看起来是简单的,某一部分的变化不应对其他部分造成太大的影响。面向对象方法论的封装性很好地满足了这个要求,将基于“类”思想的“组织细胞”封装起来,也就是说外界不必关心组织内部是如何生产的、它的工作流程是怎么样的。这样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与其他“组织细胞”的过多牵连和保护企业机密的需要,实现了灵活的可重构性。但是为了与其他组织对象进行交流,还应该有一些接口,接口分为输入口和输出口,输入口与“组织细胞”的属性息息相关。输出口包括组织的产品、组织的运作方式以及组织的效能。
2.“组织细胞”模型的机制设计
3.组织要素的演变路径
组织要素是构成组织成分的必要“构件”,也是研究组织架构设计的基础,我们首先对组织要素进行剖析。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组织要素从传统实体组织到网络化虚拟组织也发生变化,虚拟企业将组织要素分为智力、任务、网络和知识。智力强调人的个人知识和能力,这和他们的工作更具创造性、变换性和不确定性有关,纳德尔和塔什曼认为企业员工首先必须具备学习能力。虚拟平台企业强调建立对市场和客户的快速反应系统及信息网络平台,然后根据当前任务确定组织网络模块关系,形成网络状的协调沟通方式,因此其协调特性为网络。同时,知识是虚拟企业中重要的无形资源 (资产)。图2为组织要素的演变图。
图1 “组织细胞”的基本结构
图2 组织要素的演变及新构想① 在图1的“组织细胞”结构图中,其资源部分替代了图2虚拟组织要素中的智力和知识要素,对外接口部分替代了虚拟组织中的网络要素,而功能部分替代了虚拟组织中的任务要素。
在本文提出的新理论中,企业组织唯一的基本要素为各种各样的“组织细胞”,在每个“组织细胞”中,都包含了智力、知识、网络和任务等要素,他们具备各种各样的单元能力,并占有一定的系统资源 (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根据市场变化灵活构建虚拟企业的组织平台。
4.“组织细胞”的协同效应
组织要素的这种模块化划分的目的是将各种能力要素协同在一个网络平台上,产生1+1>2的协同效应,达到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和实现规模效益的效果,可以表述如下:
假设总任务N可以被分割为k个非等同规模的模块,每个模块带来的增加价值为Xk,也就是第k个模块对整个系统价值的贡献,设计的最终结果随机变量X是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σ2的正态分布,具有N项任务的一体化设计的价值用V1表示,模块化设计的期望值记为Vk,则有:
在不考虑模块化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新模块设计的价值大于零,则其性能优于现在的设计,进一步用Xα表示模块需要αN个任务的一个模块的价值,随机变量Xα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σ2(αN)的正态分布,将Xα标准化为:随机变量Zα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1的标准正态分布,与 (2)式联立,整理得:
在上述假设下,具有N项任务的一体化结构设计分割成k个任务数量分别为α1N、α2N、…、αkN的独立模块。模块化设计与一体化设计的价值关系为:
由α1+α2+…+αk=1,可得
因此,如果忽略模块化的成本和系统价值的变化,模块化设计总是比一体化设计更有价值。
四、用“组织细胞”构建虚拟平台企业组织结构图
构建虚拟平台企业组织结构图,关键在于找到组织结构图的构造要素—— “组织构件”。实体组织的结构之所以易于描绘,在于它的主体构件是具有实体性的职能部门和职位。而虚拟平台企业组织的结构处于不停的变动中,没有固定的实体性构件。本文按照组织能力或组织功能的差异性来划分虚拟平台企业组织的构件—— “组织细胞”,它可以组合成三种形态的构件类型:
首先,“组织细胞”是按组织核心能力的差异性划分的基本能力单元,是构成虚拟平台企业组织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是建立和运行虚拟平台企业的基础,向上可以组建协调控制中心,向下多个不同的“组织细胞”可以按照某种组织形态复合成“组织器官”。他们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拆分,其中单个“组织细胞”可以使“组织器官”进行局部决策,并提供获得一致性行为的协调机制。
其次,“组织器官”是根据项目或任务的需要临时由“组织细胞”组合而成的任务工作组,在任务完成后即自行解散。这种工作组通常是根据任务情况进行分解,建立面向横向流程的层次结构,一个大的工作组可以包括若干个小的工作组,这构成虚拟平台企业整个底层的组织结构。
最后,协调控制中心。它也由“组织细胞”构成,该中心是虚拟平台企业组织的“大脑”部门,负责对“组织细胞”、“组织器官”及整个组织网络的协调、监控、引导和对外联络,它相当于实体组织中CEO的角色。通常虚拟平台企业组织采用邦联模式的结构,这里的协调控制中心相当于邦联模式的协委会,这种结构有利于伙伴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合作,在保持自身独立的同时,为虚拟平台企业贡献出自己独特的核心能力。
针对客户化的市场需求或者市场机遇,根据企业核心能力的差异进行模块划分,能实现机遇并具备最核心能力的虚拟平台企业的发起者 (也就是“脑袋企业”)通过机遇分析,在网络上对伙伴企业进行筛选,向上可以组建协调控制中心,向下可以组建虚拟能力模块。首先,设计好企业的“组织细胞”。然后,根据临时任务需要,通过这些“组织细胞”的模型,可以建立不同虚拟平台企业组织的动态联盟,在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虚拟平台能力团队及内部网络基础上,形成临时的“组织器官”。“组织器官”和外部合作网络相连,形成实际的合作关系,在协调控制中心的协调下完成具体任务。任务完成之后,“组织器官”便解散,各个“组织细胞”再次处于预备的游离状态,随着新任务的出现,再形成新的“组织器官”。协调控制中心负责整个虚拟平台企业的组织管理和“组织细胞”、“组织器官”的协调、监控等管理性工作。另外,协调控制中心作为虚拟平台企业的象征性代表,负责对外业务联系,这样共同形成了虚拟平台企业组织结构的流程设计和整体框架 (如图3所示)。
图3 用“组织细胞”构建虚拟平台企业组织的设计思路
应该注意的是,在多个“组织器官”和“组织细胞”之间存在着控制和关联关系,在构建整个系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标出他们之间的关联。这需要描述动态组织的控制结构,来表示时间的、行为化的系统控制性质,它关心的是系统控制、操作的执行顺序,并且,每个组织单元都有自己的角色,角色说明其在“组织细胞”关联中的作用,它位于关联的端点。这些能力单元还具有某种程度的层次结构,它大多数表现为聚集关系,这种“整体—部分”的聚集关系通过面向对象方法论中的“子类”与“父类”机制来实现,在这种关系中,通过多个“组织细胞”的拆分和整合来体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这种动态联系对“组织细胞”间的信息关系、控制关系、对组织单元角色、行为预期和控制关系的定义提供虚拟平台企业组织活动和交互的框架,他们的有机结合,保证了虚拟平台企业的整体性。
在上述模型框架下,虚拟平台企业是由半自治的能力模块构成,他们以“组织细胞”的方式进行形式化以提高其重用性,相互通过对外接口连接起来,每个模块相对于其他模块而言又是独立的,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彼此间的衔接和相互依赖关系所产生的资产上的锁定效应。虚拟平台企业的每次构建与运行,其大部分程序、工具和方法是相似的,从而不必每次都从零开始开发这些部件。因而,整个体系结构通过组织这些能力单元不仅可以降低构建虚拟平台企业的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虚拟平台企业的运行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基于面向对象思想的组织划分的体系结构与方法学并不是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虚拟平台企业,相反,它是在一个通用的层次上对各种情形下的虚拟平台企业的构建与运行提供支持。而且,通过这种能力单元的划分,虚拟平台企业所承担的各个子项目分别是由行业中最擅长的企业或企业中的部门承担,这使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敏捷地组合所需要的各种核心能力,产生比单个企业独立完成一项完整价值创造活动更高的效率。同时,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组织方式,使企业在退出市场时所面临的各种限制和成本也大为减少。
五、讨论与结论
虚拟平台企业不再依赖于资产的所有权联接为一个整体,而是依靠先进的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以市场合同的方式来实现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一个在研发环节具备核心能力的公司并不需要处理采购、制造、营销和其他非主营业务,而是把业务外包给在这些方面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从而形成利益联盟。其结果就是“脑袋产业”和“躯体产业”分离,实现企业从实体经营到虚拟经营的转变。脑体产业分离后,企业进行虚拟经营就不需要具备所有的能力,而把主要精力用于构建网络。这种模块化组织使得紧密一体的庞大企业转化为松散耦合具备不同核心能力的企业,达到了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巧妙均衡,模块化虚拟组织把整个价值链拆分到不同企业,使得他们把有限的资源更加集中地投入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中,专注于发展自己的核心优势,在宏观上表现为各具特色的多元化,从而提供源源不断的组织创新动力。而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优势,就要努力在这个价值链条中处于最具增值价值的核心地位。通常来说,“无形资源”高于“有形资源”,“外部链接”高于“内部链接”。这种理念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越是能成功构建价值链条进行虚拟运作的企业,就越是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优势地位。虚拟企业的发起者往往掌控了“脑袋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上端,是价值增值的主要部分,处于主动地位;而“躯体产业”处于分工链条的下端,是价值增值的次要部分,处于被动地位。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企业的管理者如何构建战略,而在于在确定了明晰的战略后,如何按照科学的方法去构建复杂的模块化网络平台组织。事实上,这样的工作不可能用一种方法完全解决,它只解决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也鉴于将面向对象方法论应用于虚拟平台企业组织设计在国内外还是第一次,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待于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完善。组织设计这项工作既是科学,同时又是艺术,组织是由不同类型的人组成,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和自身历史各不相同,但是本文所提供的方法和崭新的思路,无疑为企业组织的设计者提供了一种构建复杂组织设计模型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大大地降低了重构企业组织的复杂性,减少了复杂组织再设计的失败风险。它既可以使企业的功能模块达到松散的耦合,使得企业可以按照不同时期的战略和市场情况,轻松地进行重组和构建,给组织架构提供了不断改进的回旋余地;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按照组织者的思路,用这些“组织细胞”进行有效整合,这当然需要组织设计者有更高的企业家眼光和设计艺术。
任何组织形式都有优缺点,虚拟平台企业的模块化网络组织同样如此,正如大型集团企业组织运行面临风险、可能会产生规模不经济和蕴藏着风险变大的后果一样,模块化组织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随着虚拟企业中“脑袋产业”组织优势的进一步凸显,组织能够吸引更多的外部企业进入,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外部性。然而,随着虚拟企业生产价值网的不断扩大,风险传导的力度也会不断增加,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遭受风险,“躯体产业”便会遭受致命性打击。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在“有形资产”的激烈争夺中进行生产制造,长期处于价值链的末端,其聚集和承担的风险也最大,也是最耗资源和收益率最低的部分,其他任何环节出现风险都会传导至此。这也正是目前我国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方向所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未来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1]包国宪,贾旭东.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96-103.
[2]课题组.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0,(8):40-47.
[3]陈国宏,李凯.产业集群的组织分析逻辑:组织本质、效率与边界[J].财经问题研究,2009,(1):37-41.
[4]周和荣,张金隆.虚拟合作资源配置方式:机制、模型与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8):77-84.
[5]孟韬,于秀娟.企业联盟与虚拟企业的解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1,(7):15-18.
[6]王凤彬,陈公海,李东红.模块化组织模式的构建与运作——基于海尔“市场链”再造案例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8,(4):122 -139.
[7]林志扬,林泉.未来企业的组织边界会消失吗?[J].经济管理,2007,(3):28-33.
[8]Katzy,B.R.,Dissel,M.A Tool Set for Building the Virtual Enterprise[J].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2001,12(2):121-131.
[9]Camarinha - Matos,L.M.,Afsarmanesh,H.,Lima,C.Hierarchical Coordination in Virtual Enterprise Infrastuctures[J].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Robotic Systems,1999,26(3 -4):267 -287.
[10]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周国荣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11]李海舰,聂辉华.现代企业的脑体分离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07-08.
[12]大卫·纳德尔,迈克尔·塔什曼.竞争性组织设计[M].孙春柳,王红,常卓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