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林森与洋思中学
2012-06-25秦培元
◎/秦培元
(作者系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校长)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校长的标准是什么?一名好校长要有与时俱进、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能通过管理把自己的办学理念转变为每位老师的教学思想和自觉行为,并取得成效。蔡林森校长用他二十多年的洋思中学办学经历,印证了这个朴实无华的道理。
勇气!矢志不移搞教改
洋思中学创办于1980年。学校当时仅有的固定资产是26间房子和5张旧办公桌,没有操场,没有围墙,就像农村的养猪场一样,升国旗用的旗杆还是一位村干部赠送的毛竹。自建校以来,洋思中学连续三年每年只有一个初三毕业班,50多名学生参加中考,能考上高中的屈指可数。
1983年暑假,校长蔡林森组织全校12名老师开会讨论,大家一致同意老蔡的看法:像洋思中学这样一所典型的农村薄弱学校,如果没有过硬的教学质量,不久就会倒闭。
老蔡特地去县教育局把洋思中学近三年的中考成绩单拿了回来。经过40多天的研讨,大家认为中考的成绩是真实的,而每天学生课堂作业几乎人人满分肯定是虚假的。
从这个现象出发,老蔡找准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即要求课堂作业必须让学生像考试一样在课内完成,时间不少于15分钟,老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上午4节课的作业,老师必须在中午放学前批改好,下午的作业必须在放晚学前批改好,否则老师不得回家。这样压缩了老师满堂灌的时间,老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讲课,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了,作业合格率就会大大提高。
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束缚着老师的思维,惯性太大了。学校的中层领导极力反对老蔡,认为这样搞,老师的讲课不到位,学生掌握不了基础知识。再说作业在课堂上完成了,学生课后干什么?这样做会把学校搞垮的,到时候谁负责任?
老蔡伤心地对我说:“小秦,这所学校没有希望了,我们还是回老家蒋华镇教书吧。”老蔡找到了天星乡党委的朱书记,汇报了他的思想。朱书记和老蔡是初中同学,了解老蔡的个性,他极力支持老蔡的工作,并帮老蔡出主意,最终排除了干扰。
于是,从1983年秋季开始,洋思中学开展了“当堂完成作业”的第一轮课堂教学改革。老蔡提出从初一年级抓起,从学生进校的第一天抓起,从基础知识抓起,从学生的行为习惯抓起。每天,他带头亲自抓、亲自查,要求老师要有作业批改记录本,学生要有错题集,为以后的教学和复习积累资料。同时,学校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排座位的做法,要求成绩好的学生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同桌,结成师徒对子,以便“兵教兵”,徒弟进步了,师傅有奖励。每周对基础知识过不了关的学生搞一次“过电影”,即“周周清”。
>>蔡林森,原洋思中学校长,曾获扬州市十佳教师、江苏省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首届名校长、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乡村教育家”、建设新泰州功臣等荣誉。
>>朴实的励志型标语在洋思中学的校园里随处可见
1985年下学期,初二2个班级的学生全部升上了初三,无一人辍学,学校因此破天荒地有了6个班,老蔡安排我教一个初三班的英语。原来教初三英语的老师有了想法,老蔡说平行班级之间就是要评比,要引入竞争机制,要拉开分配的档次,要把水搞活。就这样,老师们备课、讲课、作业批改、辅导,便不再走过场了。
较真!拿着尺子检查卫生
那个时候,几乎所有中小学都有这样的做法:下午两节课后打扫卫生。但是洋思中学教室的地面全是沙土,只要学生走快一点就会尘土飞扬,更不用说扫地了。每天下午扫地后,整个校园就像刮起沙尘暴一样。实在没有办法,每个班只好买一个洗脸盆,让学生到洋思港端水,洒到地面上,然后再扫。
刚担任初二年级班主任的我则认为,最好的打扫办法就是不扫地。我要求班上所有学生不随便扔垃圾,每人备一只方便袋放杂物,课后送到指定的地点,把教室的地面包干到每个人,目标是争取一周不扫地。结果,学生们做到了。接着,我提出了第二步目标,争取一个月不扫地,学生们又做到了。
老蔡把其他4个班的班主任、班干部拉到我们班召开现场会。当时买一把扫帚2毛钱,一般每周每个小组1把,1个月16把,3块多钱。老蔡说小秦的班不仅仅是不扫地的问题,还为学校节约了办公经费。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的办公经费非常紧张,只能买粉笔、备课笔记本等办公用品。
由于我的班级带了好头,老蔡于是要求全校师生人人讲卫生,校园内不能有一根一寸以上的杂草,包干到班。有一次,学校卫生检查发现一个班包干区里有杂草,老蔡坚持要扣分。该班班主任是一位50多岁的代课老师,他认为杂草没有超过一寸,与老蔡据理力争。老蔡亲自拿了一把尺子量了量,超过了一寸,扣了1分,并在常规检查栏向全校公布。这件事在全校师生中反响较大,从此,洋思中学的校园非常干净、整洁,哪怕班级的菜园地,也总是有棱有角,方方整整,令人爽心悦目。
现在我回想起来,这不仅是不扫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一辈子受用的良好卫生习惯。现任泰兴中学校长的孙钬原在教育局基教科工作,20年前曾到洋思中学调研过,他故意在校园里扔了几个纸团,把扫帚放在教室门口。他在暗处观察,很快发现纸团被食堂的老奶奶捡走了,扫帚被第一个进班的学生放到了卫生角。
去年暑假,我的学生蒋巧龙找到了我,他有一个亲戚的小孩想来洋思中学上学。进了我的办公室,他就自豪地告诉我,现在他的企业产值有5个亿,1000多名工人,但是没有一个清洁工,工厂环境很优美。我问他是怎么管理的,他说:“我就用了你的办法,不允许随便扔杂物,不打扫卫生。”
警醒!在荣誉面前居安思危
1983年进洋思中学读初一的学生,1986年参加中考,没有一人成绩不及格,最差的学生也考取了普通高中,考取中专、重点高中的学生比例在全县处于领先位置。县教育局在统计分析中考成绩时,发现了洋思中学。局长问教研室主任:“洋思中学在哪儿?你们组织教研员去看看。”
1986年秋季开学不久,教研室一行5人乘公交车到大生镇,步行5公里找到了洋思中学。他们听课后发现,洋思中学的课堂与其他学校不一样,不仅老师讲得少,还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效果好。
老蔡主动要求他们指导老师搞第二轮课改,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当时,我已经担任初三班主任了,还兼学校团支部书记。有一天,数学教研员到我班搞调查,他要求学生把数学老师第二天要讲的一道例题自学8分钟,明确要求8分钟后把书合起来,考一考这道题,结果63%的学生做对了。
老蔡立即召开全体教师大会,要求老师们解放思想,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学。
随后,第二轮课改开始了,老蔡自己教一个初三班的语文,边教边改,给语文老师上示范课,要求语文老师不范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数学老师不讲例题,让学生看例题,再模仿例题做习题,出现问题了老师再讲;理化课重点问题,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规律。
通过不断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区以外的家长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洋思中学借读,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1991年秋季,天星乡进行了学校布局调整,撤并了乡上的另一所初中,保留了洋思中学,还为洋思中学新建了一排平房,4个教室。此时全校共11个班级,500多名学生,其中有20多名学生住校。从那时起,老蔡和我就坚持住学生宿舍。
当时,老蔡根据多年工作的体会和他的三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大胆地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口号,要求老师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不唯生源,不唯基础,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老蔡带领全体老师不断创新,大胆探索,掀起了第三轮课改,重点探讨学生自学后老师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随后,老蔡在全县教学工作会议上作了《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专题发言,重点介绍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洋思中学的课改经验在全县引起轰动。
1994年9月,江苏教育报刊社的领导到洋思中学调研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撰写的长篇通讯《洋思之路》发表在了《江苏教育报》上,接着《中国教育报》作了转载。洋思中学终于冲出江苏,走向了全国。
同年,学校大胆申报“江苏省模范学校”。说实话,论硬件我们还没有达到标准,专家评审时完全是看软件水平和学校的知名度。结果申报成功了。老蔡捧着“江苏省模范学校”的牌子,站在板凳上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号召大家居安思危,以此作为新的起点,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老蔡当校长24年,学校及个人都获得了许多荣誉,但他每次都是这样不断向自己和老师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不沾沾自喜,这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胆略!建新校区唱起“空城计”
1995年秋季学期,原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分管基础教育的副主任周德藩(现任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对洋思中学的课改非常感兴趣,派省教研室一行35人到我校听了整整一个星期时间的课,指点我们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还赠送了20多台教学投影仪给我们,这对洋思人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学校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到1998年已有18个班级,每年新进10多名老师。为了使刚进校的老师尽快融入洋思中学,老蔡和已是副校长的我白天连续听课,晚上组织老师评课,经反复指导后没有进步的新老师就不让上讲台。
老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学校地处偏僻的农村,部分年轻老师不安心,想到生活环境较好的城区学校工作,这也正是学校规模大了以后老蔡担心的问题。
2004年春季学期开学后,学校规模已扩大到54个班级。我和老蔡到市长办公室请示工作,看到了泰兴市新区规划图。老蔡问市长新区规划中有没有学校,市长说学校就在政府大楼对面,你们想来吗?老蔡立即表态:“我们搬到新区来,政府不投资我们就自筹资金。”就这样,洋思中学决定进城了。
回校后老蔡立即召开了全体老师会议,一是稳定人心,二是要老师借钱给学校,领取208亩地的土地证书。其实,早在2001年招聘老师时老蔡就承诺学校要进城了,但是当时学校在老校区投入8000多万元,还差银行200多万元。
为了规划新校区,老蔡工作之余就构思草图,他的想法是要方便管理、实用、注重效果,不是仅图形式上的美。这就是老蔡的风格。
他常对我说,将来学校是你们的,你要多思考,拿主意。所以,与老蔡一起讨论新校区规划方案至深夜是常事。只要是双休日,我们就到省内新建学校参观,从学校整体规划、教室的规格、窗户的数量、教学楼的层数、楼与楼之间的距离、走廊的宽度等方面一一比对,前后走了几十所学校。
2005年3月,新校区建设即将动工。市委书记、市长组织召开洋思中学新校区规划图评审会,政府领导和同济大学的规划都被老蔡否定了,他认为我们自己的规划最实在。结果大家接受了老蔡的意见。
4月8日,新校区动工了,12个建筑工程队全部垫资施工,日夜兼程。当时我在老校区负责教学,老蔡在新校区抓工程。为了赶进度,保证秋季学期开学,老蔡每天睡眠时间不到6小时,跑坏了几双鞋子,处理各种矛盾,其中最大的矛盾是没有启动资金。银行不放贷款,政府无资金投入,融资没有成功,改为民办政府领导又不同意,老蔡能想的办法都想了。洋思中学新校区建设完全是唱了一出“空城计”,靠的是学校知名度,建筑工程公司老板认为替洋思中学盖房子,钱少不了。就这样,8月19日全体师生搬进了新校区,全部工程造价近1.3亿元。
老蔡出生于1942年,2002年就应该退休了,但当时正值学校规模迅速扩大的时候,有关领导要求老蔡继续干几年。直到2006年,政府领导才终于同意他的退休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