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彩持续绽放——黄梅一中秉持“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纪实
2012-06-25曾宪波侯辛锋
◎/本刊记者 曾宪波 侯辛锋
2012年对黄梅县第一中学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所享誉湖北的重点中学,在这一年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作为黄梅县的最高学府,和全国任何一个县的“一中”一样,黄梅一中聚集了全县最多的少年才俊、承载了全县人民对教育的厚重希望。
黄梅一中的确没有辜负人们对教育的厚望,不仅年复一年将一批批黄梅学子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高校,连续十多年荣获黄冈市高考质量特别优秀奖,而且成就了文学巨匠废名(冯文炳),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石亚华,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专家余争平少将,美国总统奖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教授刘胜等一大批文化、科学、政治、经济界的精英。
这样的成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曾经名噪一时的“县中模式”。然而,采访过程中我们渐渐发现,黄梅一中早已超越了“县中模式”,正用“德育为首、教学为主,五育并举、和谐发展”的新育人模式践行着“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
优良品质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坚固根基
从10月下旬开始,黄梅一中各班相继开展了“文明我先行、礼仪伴成长”“养成教育从我做起”“树文明形象,做文明学生”“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我为一中添光彩”等主题班会,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了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和“养成教育”视频,并自觉写出了发自肺腑的心得体会。各班教室的后墙上,相关主题的黑板报图文并茂,吸引不少学生围观。
高三(九)班学生吴观龙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记者,类似的主题活动每个月都有,三年来从未间断。由于各班吸收学生加入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同一主题的活动每年都有新变化,贴近学生生活,深受大家欢迎。
在学校副校长商小平看来,开展类似主题活动,是落实“源于生活,扎根活动,倾注真情,融汇艺术,依靠自律,追求智慧”的德育工作思路的一个步骤。学校一向“倡导人文德育,加强生活德育,创设和谐德育”,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对三个年级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德育渗透:高一年级侧重入学、常规教育,高二年级侧重法纪、心理健康教育,高三年级侧重理想、前途教育。
“德之不厚,行之不远。终身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健全人格和良好习惯做根基。”校长陶有刚说,“进入大学后,学生人格基本定型,若不抓住高中这个学生尚具有较大可塑性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品德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可能就成了一句空话。”
学校充分利用早操、主题班会、国旗下的讲话等渠道进行宣传教育,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让学生举止得体,讲究文明,遵守公德,守时诚信。
曾担任校学生会主席的吴观龙直言,他不喜欢说教式的德育,那样“只会让学生更反感”。“最好的方式应该是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实践中体验、感悟。”由学生自己通过竞聘演讲、民主选举产生的学生会,为他提供了一个参与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良好机会。在黄梅一中,学校运动会等大型活动的秩序维持、学生仪表检查、《班级德育工作量化考核细则》的落实等,都由学生会负责。新任校学生会主席刘梓培兴奋而自豪地告诉记者,学生会参与了学校百年庆典活动的全过程,“会场布置、维持秩序、引导校友、晚会后场服务等,都是学生会在负责。”
在政教处主任袁志军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摞“班主任谈话资料”——这是黄梅一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一件独门法宝。“班主任谈话资料”由政教处负责编印,每周一期,结合每月德育主题和时政热点,广泛搜集、精心选编资料,为班主任德育工作提供智慧资源。从1979年8月31日出刊第一期,历时30余年,“班主任谈话资料”迄今已办了800多期。“虽然是‘班主任谈话资料’,但是一发下来各科教师都会争相传阅。因为德育工作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每一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都需要进行德育渗透。而且这些材料能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对促进教学也很有帮助。”袁志军边说边整理着手里已经卷角的“班主任谈话资料”。
德育不同于知识教育,靠的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黄梅一中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营造润物无声的教育环境。一方面,学校开办家长学校,搭建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沟通对话的平台,为家长提供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办法。每学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情况及学生在校表现,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要求,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班主任积极开展家访活动,加强厌学、网瘾等特殊生的家访工作,建立定期交流与反馈制度,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通过引导、疏通等方式,加强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另一方面,发挥社会教育的导向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请专家主讲法制课、交通安全课,教育学生知法守法、珍爱生命;创建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升学生整体文明素质。
学习兴趣和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2011年,曹瑜中考分数如愿超过了黄冈中学录取线,然而在父母的劝导下,她最终选择了黄梅一中。虽略感遗憾,但和大多数怀着大学梦的初中毕业生一样,曹瑜也被黄梅一中优异的高考成绩所吸引。一年多过去了,原本做好跟着老师过三年“苦日子”打算的曹瑜,发现高中学习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教师满堂灌,学生连轴转”。一中的课堂有着不一样的精彩。
记者推门走进一个教室,是一节英语课。执教老师孔小燕面带微笑站在教室后面,讲台上是一名学生在作英语演讲。演讲环节结束后,孔小燕进行了简洁的点评,然后通过投影仪播放电影《罗马假日》,几个学生站出来分散在教室的不同地方,用英语为电影配音。整节课教室里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个个乐在其中。
“以前我们学习英语就是背单词、记语法、做习题,我的很多同学早早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那时我就想以后我做老师,一定要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英语。”作为学校最年轻的教研组长,孔小燕一直以课堂富有吸引力而著称,“沉闷的课堂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刚开始有学生家长对孔小燕的上课方式提出质疑,认为这种“放羊般的课堂”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好在学校几位主要领导站在了她这一边,鼓励她大胆创新。陶有刚说,“新课程提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要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孔老师的课是符合新课程精神的。如果高中阶段仍然让学生在死读书中被动接受知识,不激发其学习兴趣,不培养其学习能力,那就不是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而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
教师不解放思想、转变教学方式,就不可能将学生从死记硬背、机械应考中解放出来。围绕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一核心追求,学校教研处通过各种渠道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学校组织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全员参与历时两个月的“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比赛按照新课程的标准进行,不仅看备课是否充分,还看教师是否有策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否有智慧应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更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效参与知识的生成与探究过程,是否积极与他人合作,是否获得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经过组内初赛,各教研组推荐一名教师参加全校决赛,最后进入前6名的教师将获得“教坛新秀奖”,而连续三年获得“教坛新秀奖”的教师,将获得“教坛新秀”荣誉称号。孔小燕正是2006年黄梅一中首届“教坛新秀”获得者。
每学年的第二学期,教研处组织中年教师在全校上示范课。中年教师示范课不是走过场,曾经多次在黄冈市和湖北省获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并且于2009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蔡圣兵,说起讲示范课一点也不轻松,“新课程增加了很多活动和探究内容,上课难度大大增加。以前是教会学生怎样运用知识,更多依靠重复训练,而现在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有限的知识,更考验教师的教育智慧。”
“个体的教育智慧总是有限的,新课程需要改变教师‘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实行集体备课,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库,发挥集体智慧1+1>2的聚合效应。”教研处主任洪再松介绍了学校的集体备课制度。每个备课组每周至少组织一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务必做到有的放矢,全组成员先听一节研究课,然后集中讨论,各抒己见,据此进行二次备课,形成汇聚集体智慧又兼具个人特色的备课资料。备课资料经教学实践检验后,再进行反思和修改,最后进入教学资源库,供以后的教学借鉴和参考。
挖掘集体智慧的另一条有效渠道,就是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学校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级课题,涉及“研究性学习”“有效教学研究”“健康课堂”“导学案的开发和使用”等诸多内容,为学校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个性化的发展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
让曹瑜为一年前的选择暗自庆幸的,不仅是学校精彩的课堂,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
具有一定艺术天赋的曹瑜,从小喜欢唱歌跳舞,这些看起来与高考没有多大关系的爱好,连她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务正业”。出乎意料的是,学校竟然为她提供了“不务正业”的机会。
接连见识了学校一系列“与想象中的高中”不一样的精彩后,高一下学期,曹瑜迎来了展示才华的大好机会: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这简直是一场全民狂欢,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可以登台献艺。曹瑜当仁不让地承担了班级参演节目的组织、排练工作,指挥全班学生大合唱。合唱后的掌声还未消退,她又以一支傣族独舞《竹林》赢得满堂彩。
不是每个学生都像曹瑜一样能歌善舞,但是每一个学生都不乏这样的展示机会,因为学校还组织有卡拉OK比赛、科技手工制作、艺术展板展示、“金话筒”主持人比赛、模仿秀比赛、曲艺表演等竞赛活动,每年秋季举办为期一个月的体育节,并组建了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
不仅学生如此,教师也有类似的展示机会。副校长李树华说:“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个性特长的需求,学生有,教师也有。所以,我们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其实是在给教师一个表现机会。而且,对那些尚未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或者有兴趣但还未形成特长的学生而言,校本课程把他们引进了一扇充满更多可能性的门。这些东西高考或许不会考,但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来看,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洪再松介绍,学校目前有七大类68本校本教材,每期开设30多门校本课程。其中,结合黄梅是诗词之乡、楹联之乡的实际,由县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学校退休教师李学文编写的校本教材《语文与对联》备受师生好评,并获得了省、市专家的高度赞誉。
校本课程授课人员涵盖了校内校外,既有本校有专长的教师,又聘请了县内知名专家,如县诗词协会、楹联学会、党史办的资深会员、专家,以及本县著名黄梅戏演员、县摄影家协会著名摄影师等,专家、名家学养丰厚,授课形式不拘一格,效果显著。
每学期初,教研处向各年级学生详细推介本学期所开设校本课程,学生根据选课方案报名选修,热情很高。校本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时间统一定在星期四下午第三、四节课,地点有教室、多功能室及室外场地。学校教研处负责全程管理和评价工作,制订了管理和评价办法或方案,从制度层面上加以保障,年级组协助管理。
虽然身为理科生,但是吴观龙从不把自己局限在理化生的天地里。他喜欢读名家作品,喜欢看各种电影并撰写影评,并对人际交往有着浓厚兴趣。所以,看到校本课程选课单后,他毫不犹豫地选了《人际关系》。“从这门课里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文明礼仪、有效沟通、消除矛盾等,而且走班制也为我扩大了交际圈,便于我把学到的理论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坐在记者面前的他,有着超出实际年龄的成熟和稳重。
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实现了“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相同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具个性特色和魅力,为成长打造更广阔的基础,为生命注入更丰富的内涵,为精彩人生提供更多可能性。
黄梅一中学校大门正面镌刻着“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十个金色大字,背面是“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们说“这意味着学生走进黄梅一中学习,三年后离开学校时具备了‘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带着这种能力,学生将从这里走向精彩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