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2012-06-25徐建良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化工类高技能产业结构

潘 勇,许 宁,徐建良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教育部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职教育必须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近几年来,江苏省致力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主导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兴高科技产业,其中涉及到化工类的重点发展产业有新能源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纺织工业等。因此,区域经济内化工类人才的需求类型、数量、层次和能力要求等会有重大调整。由于高职教育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必然会影响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等。因此,研究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具有很好的实践价值和时代特征。

一、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的调整重点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强规划引导,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形成江苏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生物智能装备、核电装备产业及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薄膜电池等内容。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和新型金属材料等十类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重点培育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新型化学药、生物试剂、医用材料、生物环保和生物能源等产品集群。

(二)全面提升主导产业

加快提升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推进实现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石油化工产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品,重点改造提升盐化工、煤化工、海洋化工和农用化学品,提高产品的精细化率,以炼油为基础,以乙烯为重点,建设大型乙烯生产基地,打造大石化产业链。

二、当前化工类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理论上说,高职教育应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人才市场需求,对专业设置和专业规模作相应的调整,使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一致。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周期一般为三年,使得高职院校对专业结构的调整总是比产业结构的调整“慢一拍”,往往存在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短缺”和部分专业“人才过剩”问题。产业结构升级后,行业发展的调整速度快,技术更新周期变短,产品升级速度加快,专业设置和人才需求量的预测较为困难。目前高职教育缺乏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不能及时适应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使得其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一致性增大。当前,新材料、新能源、石油化工等产业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对口的高技能人才,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没有及时作出响应。例如,在新能源产业中,光伏产业链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十分旺盛,江苏省有多家企业投入高纯多晶硅生产线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但目前省内高职院校缺少直接对应的专业设置,新能源专业开设明显不足。在新材料产业中,重点发展的产业链如光电显示材料产业链、纳米材料产业链和半导体照明材料产业链也没有直接对应的专业。

我们对本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和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2009年至2011年,受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影响,石化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化学医药产业等重点发展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这些行业所接收毕业生的数量分别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是25.1%、22.7%和29.8%,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年数据下降可能与当年的金融危机有关)。其中,石化行业和光伏产业是江苏省重点发展产业,一些石化企业正在针对传统工艺进行技术升级,而以光伏产业为主的新能源产业是新兴产业,二者对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另外,每年到化工类高新技术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递增,化工类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新材料产业、新领域精细化学品产业和化学医药产业等领域。这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已经对人才的供需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当前化工类高职的专业设置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表1 本校2009、2010和2011届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分析表

(二)专业设置过细,难以适应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

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影响着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规模,而产业结构的升级会加快区域经济对人才需求的类型、规模和层次的需求变化。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是教育与社会需求接口的反映,其专业设置应该随着社会对相应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而调整,专业划分过细,学生所学的内容就越专,就业的口径也就会越窄。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2004版)中,化工技术类专业包括八个专业:应用化工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高聚物生产技术、化纤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炼油技术等八个专业,化工类高职这种过细的专业设置已经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后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变化。同时,专业方向过于狭窄不利于学生将来在各种职业间的迁移和转换。

我们对本校2011届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有机化工技术专业和精细化学生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工作去向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虽然大部分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属于化工技术类方向,但每个专业都有大约50%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属于化工技术类大专业下的其他专业方向,例如,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中从事精细化工、有机化工、石油化工和材料化工方向的毕业生比例分别是10.2%、9.1%、13.6%和9.6%。由于各专业的知识内容、能力训练目标和课程体系存在一定差异,这说明化工类高职的专业设置不能很好地对接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

(三)人才培养的层次不能满足产业升级的人才需求

产业结构升级后,随着一些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岗位分工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迅速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生产一线涌现了许多与高新技术有关的职业岗位,这些岗位对操作人员的知识水平、综合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要求普遍提高。另外,随着岗位设备的更新换代及生产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原有的一些工作岗位对知识技术层次要求逐步提高。例如,新材料产业、新领域精细化学品产业和化学医药产业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需要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以及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对生产一线员工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还要求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岗位适应性,既能适应当前岗位,又适应未来转岗需求。

目前,化工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高级技工相当缺乏,尤其是高级技师和技师更是严重缺乏。而当前化工类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化工生产一线操作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等级是化工操作中级工,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操作人才的专业定位已经明显落后于产业升级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人才需求。

(四)人才培养忽视了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要求

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社会的需求,也要注重学生个体的需求。产业结构升级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导致工作类型和工作内容更新速度加快,工作流动加快,职业更换十分平常,要求个体的知识、能力和观念的经常更新,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目前高职教育功能过于强调为学生的就业服务,把职业教育当做就业教育,强调职业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缺乏自我提升的能力,难以适应知识更新和技术发展。

同时,高职教育的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学制固定,培养层次单一,学生的专业方向、职业资格等级在入学时就已经基本确定,学生不能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专业方向或者职业方向,不能灵活地选择职业类型和层次,不能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课程模块和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年限和学习方式,不能体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要求,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凸显。

三、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一)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升级,打造化工技术大专业

高职教育为了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必须不断地调整专业设置,但调整专业设置必须对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进行相应调整,专业调整过于频繁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专业设置必须兼顾灵活性和稳定性。

现代化工企业内部产品种类繁多,涵盖多个专业方向,既有无机类产品,也有有机类和精细类产品,化工类企业对用人需求还是具有较宽专业基础的“化工技术专业”或者“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因此,可把原有能力要求和课程设置相近的一些化工技术类专业合并,构成一个宽基础、专业涵盖面广、就业适应性强的大专业——化工技术专业。在大专业基础上下设多个职业方向,职业方向对应区域经济内的重点产业链,职业方向可以根据产业链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整,保持专业设置的灵活性。高职学生入校后按大专业进行培养,不再分专业,全部按大专业学习相同的基础课程。学校定期发布化工各产业发展动态和各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就业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学习。

在大专业的模式下,学生有较宽的专业基础,并能结合相应的职业岗位自主选择某一专门化方向,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可以根据行业的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和数量,及时调整所开设的职业方向及相应规模,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能较好地协调发展。

(二)对接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使得化工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现有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高技能人才向技术技能型人才或技术应用型人才靠近。2011石化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指出,我国石化企业的生产过程正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迅速转化,企业需要大批掌握新知识与新技术、迅速适应本行业工作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工程师、技术员、技师)和高级技术工人缺乏,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内部因素之一。

为了研究产业发展后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我们对本校116名化工类专业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些毕业生主要在新能源类企业和石化类企业工作,工作时间是1-2年。

表2 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六门课程

表3 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六种能力

调查发现,在认为最重要的六门课程中,传统的化工类专业的核心课:化工原理、化工生产技术和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排在前3位(表2);在认为最重要的六种能力中,学习能力、故障处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排在前三位(表3)。调查结果反映了产业结构升级后化工类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其人才需求不是简单的熟练操作工,而是专业基础比较厚实、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能成功处理生产故障和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我们认为,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面向现代化工企业生产操作一线,专业基础较宽、专业操作技能良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技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跨岗位工作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能够在生产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解决生产操作难题,能较好地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和革新。

(三)融入产业要素,重构高职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培养适合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主要是通过课程实施而实现的。这要求高职教育应该根据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相应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及时把产业结构升级后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等融合到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

根据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划政策,有多项关键技术在化工行业推广应用。例如,新精细化学品产业链(基础化工原料——中间体——电子、油田、造纸、水处理等专用化学品)推广应用柔性生产装置技术、原子经济反应工艺技术、新型高效精馏技术、化工耦合集成技术、新型单元反应技术等;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有机氟、有机硅、碳纤维—氟塑料、硅橡胶、碳纤维制品)推广应用有机硅、有机氟、碳纤维及延伸产品和纳米材料的高性能、多功能研究应用技术;煤化工产业链(煤—甲醇、二甲醚—醇醚燃料、醋酸及衍生物)重点推广应用煤气化工艺、煤液化工艺、煤制甲醇生产技术、煤制烯烃生产技术等。因此,化工类高职教育在课程体系开发和构建时,必须考虑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因素,密切关注产业结构升级后重点产业链的技术内容,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将这些关键技术的知识理论及时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保证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技术进展及地方产业紧密相关。

课程体系的架构应该采用“大专业平台+职业方向模块”,大专业平台主要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属于共同学习的课程;职业方向模块主要由职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组成,其内容关注产业结构升级后专业或行业的技术要求,将职业资格取证与常规教学有机对接。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不同的“职业方向模块”,确定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能力培养目标,以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四)完善并落实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是一种有较大灵活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它允许学习者自主选择课程模块和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年限和学习方式(例如可半工半读或分阶段完成),对学习者主要实行以目标管理,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高职教育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应该在原有的学年学分制和传统学制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完全学分制或2.5年至5年或更大范围的弹性学制。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学习内容和学业年限,为实施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利的运行条件,以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另外,学分制实施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地缩短或延长学业年限,学分制的弹性选课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由于弹性学制的灵活性,必将增加教学过程管理的难度,对于课程体系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学籍管理和考核管理等方面带来很大的挑战,目前弹性学制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需要研究相应的实施方法。

[1]潘丽.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6):5-6.

[2]宣春霞.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升级对接实践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2):185-188.

[3]吕宏芬,王君.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关联性研究:浙江案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67-72.

[4]金潇明,周劲松,文益民,彭跃湘.湖南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55-58.

[5]代洪涛.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下弹性学制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92-95.

猜你喜欢

化工类高技能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产教融合下高校化工类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培养方式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浅析化工类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优化化工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探索
关于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