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错误也是“活动单”教学的财富
2012-06-24顾祥斌
顾祥斌
美国数学家哈莫斯说过:“数学家X的一个漏失或一个误述,正好是数学家Y所需要用以发现真理的东西。”在运用“活动单”进行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合理利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犯的错误,把错误转变成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一、错,使学生学会全面思考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后,笔者创设了以下两道题目:①旅游团中有22人到饭店用餐,饭店里有若干张4人座和6人座的桌子,请问可以采用哪些安排方式(第5张桌子不能有空位)?②五(2)班有48人去划船,每条大船可以坐6人,每条小船可以坐4人。请问有多少种租船方案?在读完题之后,学生经过仔细的思考,发现用列举法可以很容易地解答题目。笔者问:“同学们,为什么你们都选择先从大船开始列举呢?”学生回答:“因为从大船开始列举,列举的次数就少一些,方便解题。”并且,学生还在黑板上写出了解题过程,如图1所示:
接着,笔者问道:“请你们再用小船开始列举,看看两种列举方式有什么不同?”于是,学生又在黑板上写出了解题过程,如图2所示:
对比两张图表,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思维的火花激烈地碰撞着……有的学生说:“这道题目与我们前面做的题目不一样,所以才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列举情况。”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不是你们有什么细节没有注意到?”学生一边思考笔者的问题,一边回忆自己的解题过程,有的学生就嘀咕着:“一开始看完题目后,我感觉跟以前的题目没什么区别,所以就用以前的解题方法来解答这道题目。”其他学生也附和着。看着学生陷入深思,笔者适时地点拨:“这道题目里给出了两种船:能坐6人的大船和能坐4人的小船。但题目里有没有说两种船都要租呢?”学生回答道:“没有。”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可以租一种船,也可以租两种船。由于没有对租船的方案进行全面的思考,就直接列举,从而导致了列举不全面。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又重新进行了列举,得出以下结论,如图3所示:
通过这次的解题过程,学生也吸取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即只有认真思考每一道题目后,才能开始解答题目,不能因为与之前的题目相似,就不假思索地使用同一种方法去解题,否则很容易犯错误。在学生犯错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错误、解决错误,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错,使学生领会问题的本质
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有道例题是:“西瓜每千克2.35元,买3千克西瓜需要多少元?”笔者先让学生直接列式,然后用竖式计算。
学生列出了以下算式:2.35×3=7.05(元),回答道:“买3千克西瓜要7.05元钱。”
笔者继续提问:“请你们再验证一下答案。积的小数点点在7后面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一边拿出计算器来验证答案,一边回答:“因为小数点上下要对齐。”
笔者也不评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继续说道:“请你们再算算2.3×2.3的答案是什么?”学生列出算式:2.3×2.3=52.9
笔者还是要求学生用计算器来验证答案。学生用计算器验算后,就发现了问题:“怎么答案不一样呢?哪里出问题了?” 然后,学生展开了小组讨论和分析。“上一题小数点对齐是对的,这一题为什么不对呢?”“是不是我们计算器按错了,再算一次。”经过不断地尝试,学生们终于找到了原因:因数扩大了100倍,积要缩小100倍,积才不变。小数乘法与小数加法有着本质的区别。看着学生认真讨论的样子,看着学生幸福地享受着学习数学的快乐,笔者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三、错,让学生做题更加理性
如在学习第十一册《方程》第一课时,“活动单”上有道例题:“西安大雁塔高64米,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求小雁塔高多少米?”“活动单”的设计是:①根据题意,写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方程式,能写几种?②列出方程式并解答。③如何知道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经过自主探究,学生列出了如下几个方程式,并计算出结果:
①2X-22=64
X=64+22
X=86÷2
X=43
②2X-22=64
2X=64+22
2X=86÷2
X=43
对于这两个方程式,有些学生提出了疑问。于是,笔者趁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我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我进行了验算:左边=2×43-22=64=右边,怎么会错呢?”“X=64+22,X应该等于86,而不是43。这里应该是2X=64+22。”“有道理,这里应该是2X=64+22。”“2X=86÷2是错的,应该2X÷2=86÷2或者X=86÷2。”
在学生合作、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渗透着“活动单”教学的精髓。在运用“活动单”进行教学的课堂中,学生不断地制造错误、发现错误,也在不断地更正错误。其实,错误并不是一件坏事,认识到了错误,从而改正错误,错误就能变成宝贵的教学财富。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林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