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寸之物,尽展中华智慧

2012-06-24胡善恩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2年6期
关键词:核舟微雕桃核

胡善恩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要数那久盛不衰的微雕艺术。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诗句,一块奇石经三琢两磨可化万里长城的缩影,一颗普通的桃核,竟能刻出一段故事,一个传奇……下面,请随我一起走进微雕的世界,看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有着怎样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

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嘉善(今浙江省嘉善县)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明朝晚期阉党横行的年代,其父魏大中因上疏指责权宦魏忠贤结党朋奸,因此被诬下狱。魏学洢由家乡入京都,想营救他的父亲,可是他的父亲却被暗害于狱中。他扶柩归乡,因父亲冤案,成天号泣,不久也悲愤而死,大约只活了30岁,明崇祯年曾诏旌他为孝子。他一生未曾做过官,但极好学而且善文,著有《茅檐集》。

《虞初新志》

清代张潮编辑的笔记体小说集。“虞初”是汉武帝时一个方士,后人将他当成“小说家”的始祖,虞初同时也成为了“小说”的代名词。《虞初新志》共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人文言短篇,计150篇,每篇后附有编者简短评语。作品题材广泛,“表彰轶事,传布奇文”,是编辑本书的用意,加上作者运用小品文的笔调来写,因而作品引人入胜。

微雕

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它不同于微刻,它刻出的是精微细小的立体画面,是一种富有立体感的阳雕微观雕刻艺术。微雕艺术“艺在微”,愈是细微,功夫愈精,价值也愈高。

大苏泛赤壁

王叔远雕刻的核舟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在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1079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并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著名作品,寄托了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微雕技艺,匠心独运”。鉴赏微雕作品,鬼斧神工的艺术作品常让我们拍案叫绝,巧夺天工的技艺更是让我们敬仰赞叹。阅读魏学洢的《核舟记》,我们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以奇巧为线,把握形象

《核舟记》解说的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全篇紧扣“奇巧”二字展开:一是巧用对比展现技艺高。桃核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长曾不盈寸”,然雕刻“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一小一大,突出雕刻者雕刻技艺的高超。二是巧运用诗句扣主题。雕刻者妙引苏轼《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诗句,不仅紧扣作品的主题,确定了雕刻人物的身份风貌,更能引发读者联想和想像,使作品具有优美的意境;三是奇人物事物各具情态,方寸之间见功力。文章介绍人物,用精当的动词,如“现”、“袒”、“露”等,将人物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描绘景物用比喻,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特别是“珠可历历数也”一句采用叠词,使人感到那颗颗念珠历历在目,让人叫绝。

二、以空间为序,把握结构

说明文介绍事物讲求条理性,文章介绍一枚微雕精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先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艺上取得的卓越成就,点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让读者对雕刻者技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接着文章紧承上文具体介绍这枚核舟。这一部分的介绍依照人们欣赏物品的一般顺序,即先中间,后两端,先主体,后末节的顺序。重点详写了核舟的中心部位船舱,人物主要停留地船头,略写了船夫活动地船尾和船背题名。详写部分细节刻画,写船舱,作者不仅写船舱、箬篷、小窗,而且展现窗上对联,连刻字的颜色也作了交代;写人物,先交代主要人物东坡,再介绍鲁直、佛印,不仅写了他们的衣着姿态,还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最后在结尾处又对核舟上的事物做了统计。这样前叙总貌,尾作归纳,中间详写的结构,不仅再现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也给读者留下了清晰的印象。

三、以说明为主,语言简洁

核舟作为古代雕刻的艺术精品,它离不开雕刻家的精雕细琢,《核舟记》作为课本的一篇范文,它亦离不开作者的精美语言。文章向人们展示一件微雕精品,介绍采用说明为主,杂以描写和议论,语言十分简洁准确。在介绍船舱部分时,作者仅用了80余字就清楚而准确地交代了核舟的形体大小、舱、窗、雕栏、刻字等5项内容,可谓惜墨如金,字字玑珠;在介绍人物时,作者用“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这一细节,就足以展现雕刻者雕刻之细微,引起读者的联想,想像出雕刻者的无微不至,技艺精湛。另外,作为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文章很注意语言的准确,文中大量运用了“约”、“有奇”、“许”等副词,并运用熟悉的形象加以对比,如“高可二黍许”等,使本文语言用词十分准确,经得起推敲。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罔不()

贻()有奇()

箬篷()峨冠()

楫()壬戌()()

2.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诎右臂支船②左手倚一衡木

③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④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3.指出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①高可二黍许 ②其两膝相比者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 ④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指出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①卧右膝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居右者椎髻仰面④箬篷覆之

5.一词多义。

①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

②而:启窗而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③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6.默写。

①最能体现王书远构思巧技艺精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中的句子。

7.核舟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8.在介绍船舱部分,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9.文中介绍船头3人,先从中间苏东坡开始有何妙处?

10.课文最后一句话采用何种表达,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艺人技艺高超,常能让我们拍案叫绝。认识了善于精雕细刻的王书远,了解了他的作品核舟,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善画者,看他笔下的画作又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士人善画

宋·曾敏行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节选自《独醒杂志》)

平凡的画作,不凡的技艺。小文刻画东安士人善画,没有正面描写,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猫的错觉来烘托映衬,进而突出了画作的高妙技艺。想一想,同样描绘事物,两文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又学到了哪些写作构思的技巧?谈谈你的收获。

一、阅读《核舟记》,完成各题。(2011年四川省成都市)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

B.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C.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D.钩画了了了了:结束,完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罔不因势象形因屏人曰:“汉室倾颓”

B.中轩敞者为舱士卒多为用者

C.而竖其左膝学而不思则罔

D.则题名其上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4.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②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知识把握

1.mǐn;wǎng;yí;jī;ruò;guān;jí;rén xū。2.①诎通屈,弯曲;②衡通横,横放;③简通拣,挑选;④甫通父,男子美称。3.①古:左右,今:答应或表猜测;②古:靠近,今:比较,对比;③古:尚,还,今:曾经;④古:挑选,今:简单。4.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卧;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③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④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5.①为:雕刻(动词);作为(介词)。②而:表顺接;表转接。③端:一头,一方;正。6.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②嘻,技亦灵怪矣哉!③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7.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8.见美点赏读一。9.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10.发表议论,说明奇巧程度,印证前文,赞扬了古代艺人的高超技艺,照应开头。

类文阅读

示例如:《核舟记》采用说明的方式,通过细致入微的介绍,展现古代艺人技艺的高超;本文采用叙述,通过猫的以假当真侧面写出画的高超等。收获,如侧面描写更形象等。

考题回放

一、1.D(了了:清楚明白)。2.D(“则”都解释为“就”。A项“顺着”/“于是”;B项“是”/“被”;C项表并列,可不译/“却”)。3.A(文章对3人的描写各有侧重,并不是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4.①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个黄米粒左右。②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猜你喜欢

核舟微雕桃核
核舟究竟有多大
“借”来的成功
着力表现事物的特征
手中的桃核
浅谈玉石微雕阴刻艺术
漫谈现代微雕艺术
微雕
心脏“核舟记”
桃核
桃核上的长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