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自重庆的调查

2012-06-23李佑静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妇女比例

李佑静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重庆 400020)

一、重庆女性健康现状及特征

(一)女性总体健康状况

1.总体健康状况

总体上看,大多数重庆妇女自我感觉健康状况较好,在本次调查中53.3%的妇女感觉健康状况良好,健康状况一般的为30%,感觉“差”和“很差”的比例为16.7%。感觉健康状况良好的妇女比例比十年前有了很大提升,比上一次调查上升了11.6个百分点,但与全国64.2%的妇女感觉健康状况良好相比,仍然有不小差距。分城乡看,城镇中男女健康自评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城镇女性自评为良好的比例为57.5%,但乡村中男性女性健康自评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健康状况差于男性,主要表现在自评健康状况为“较差”和“很差”的女性比例(20.7%)比男性(15%)高 5.7 个百分点。①本文数据来自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重庆部分。

2.生理健康

患慢性病(28.1%)和身体残疾(3.7%)的比例较低。在对自己有无慢性病的自评中,大部分妇女(71.9%)都自评无慢性病,这一比例仍大大低于全国(80.9%)的平均水平。分城乡看,对慢性病自评的男女差异仍然出现在乡村,乡村中女性自评为有慢性病的比例(31.9%)大大高于男性(18.6%)。分年龄看,年龄越大的女性患慢性病的比例更高,40岁以下男女患慢性病的差异并不显著,40岁~60岁年龄段女性患慢性病的比例大于男性,6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患慢性病的比例也没显著差异。分教育程度看,学历高的女性对健康的意识也更高,其患慢性病的比例低于学历低的女性。

本次调查显示,男性女性患生殖系统疾病存在明显差异,患妇科疾病的女性的比例(26.4%)大大高于患男科疾病的男性比例(3.5%)。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男女患病比例均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乡村女性患妇科病的比例达到了31.1%,这一比例比城市女性高8.6个百分点,比乡村男性患男科病比例高27.4个百分点。分教育程度看,学历高的女性健康知识更多,自我保护意识更强,所以相同年龄段,具有高等学历女性患妇科病比例更低,分年龄段看,30~50岁的妇女患妇科病比例最高,达34%以上。

3.心理健康

从表1中可以看到,总体上看,超过半数女性基本没有心理健康问题,但这一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0%),低于男性8个百分点。在面临心理问题从少到多的排序上,从好到差的排列依次是:城市男性、农村男性、城市女性、农村女性。即城市男性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农村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在自杀问题上中国所独有的现象: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农村妇女高于城市。分教育程度看,文化程度很低和高学历的女性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较高,而文化程度一般的女性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较低(如图1)。

(二)保健服务

1.健康检查

本次调查中,三年内做过健康检查的女性所占比例仅为38.5%,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和乡村分别为43.9%和32.1%,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6.2和高2个百分点。但除城镇外,总体和乡村均未表现出性别差异,说明男女进行全面健康体检的频率差不多。与男性检查费用以全部免费/报销(47.6%)为主不同的是,女性健康检查费用以全部自费为主,占49.4%,而全部免费/报销和部分自费的比例分别为38.2%和12.4%。分城乡看,城镇女性享受到的医疗保障服务更好,大多数女性健康检查费用依靠全部免费/报销,比例达到45.2%,而65.2%乡村女性的健康体检费用依靠自费。

本次调查中显示54.3%的女性近三年做过妇科检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6个百分点,做过妇科检查的比例高于做过全面健康体检的女性比例,其中近一年做过妇科检查的比例为36%,但还有31%的女性从未做过,其中87.5%做过宫颈检查,74.7%做过乳腺检查,城乡有明显差异。

表1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图1 分教育程度有心理问题的女性比例

2.围产期保健

从本次调查来看,重庆的围产期保健状况城乡差异比较大,第一,产前检查方面。城镇没做过产前检查的占比为25.4%,而乡村则高达49.1%,按医嘱做产前检查的城镇为36.9%,乡村仅为11.2%。第二,生产方式。城镇高达76.1%选择的是到医院由医护人员接生,而乡村这一比例仅为34.4%,选择由接生婆接生的比例达到了30.4%。第三,分娩费用。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均以自费为主,但城镇的医疗保障状况更好,乡村高达94.2%的产妇分娩均为自费,城镇这一比例为68.2%。

在问及女性是否做过人工流产,有47.7%的女性都做过,流产的原因主要为自己不想要和政策不允许,所占比例分别为40.8%和50.5%。分年龄看,24岁及以下的高达87.1%的女性都做过人工流产,城镇女性更是高达91.9%做过人工流产手术。这反映出当下女性未婚同居后避孕意识淡漠,或对避孕方法的认识存有误解,造成年轻女性不得不人工流产,有的甚至反复流产。

3.就医行为

本次调查发现,妇女总体的健康意识较高,大部分妇女身体有病时不会拖着不去看医生,患妇科疾病后45.2%的女性还是选择正规医院治疗,但还是有部分女性(25.1%)最近三年有过身体有病拖着不去看医生的情况,有12%的女性没去治疗妇科病。分年龄看,年龄越大的女性身体有病不去正规医院治疗的比例也越高,60岁以上的女性去正规医院治疗的比例仅为38.1%。

(三)重庆女性健康水平的主要特征

1.女性健康水平明显改善,但与全国还存在差距

主要表现在:女性健康自评良好比例有明显上升,比2000年上升11.6个百分点,男女自评健康良好比例差距缩小,从2000年的10.2个百分点下降到本次调查的9.4个百分点,心理健康和生殖健康水平也有所提高。虽然女性健康水平比2000年有明显改善,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虽然与全国的差距比上一次调查有所缩小,但还存在明显差距,女性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的比例比全国低10.9个百分点,主要差距在乡村女性上,与全国有15.1个百分点的差距,说明农村地区妇女的健康水平亟待提高。

图2 分城乡、性别健康自评良好的比例(%)

2.卫生保健服务有所改善,乡村地区改善明显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女性健康意识的提高,本次调查显示,女性卫生保健服务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第一,做过健康体检的比例提升。本次调查近三年做过健康检查的比例虽然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2000年调查近三年有18.8%做过健康检查相比,有了大幅度提升,主要是乡村女性提升幅度较大,比2000年上升了17.6个百分点。第二,妇科检查的比例上升,从未做过妇科检查的比例从2000年的64.1%下降到2010年的31%,近三年和近一年做过妇科检查的比例分别上升了33.1和21.2个百分点,与健康检查相同,妇科检查比例的上升主要来源于乡村地区女性妇科检查比例的上升,乡村地区从未做过妇科检查的比例比十年前下降了31.2个百分点,近三年做过妇科检查的比例上升了32.4个百分点。第三,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比例大幅提高。35岁以下妇女生育最后一个孩子产检和住院分娩的比例都比10年前有了大幅上升,其中乡村地区上升幅度更大。本次调查35岁以下妇女生育最后一个孩子产检的比例为9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比10年前上升17.1个百分点,乡村地区上升17.6个百分点,住院分娩比例为91.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5个百分点,比上一次上升52.6个百分点,其中乡村上升50.2个百分点。

3.健康水平、卫生保健性别差异与城乡差异显著

第一,性别差异。从整体健康水平来看,无论是生理健康还是心理健康,男性的健康水平更高,特别是生殖健康水平方面,男性患男科疾病的比例大大低于女性患妇科病的比例。虽然健康检查的比例男女差异并不显著,但与男性更多依靠公费体检不同,女性更多依靠自费体检,这也体现出医疗保障方面的性别差异。第二,城乡差异。由于重庆大农村带大城市特点,城乡之间由于医疗卫生资源的差异,也造成了乡村地区女性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服务水平低于城镇地区。主要表现在:在健康水平方面,乡村地区女性自评健康状况为良好的比例低于城镇地区,乡村地区女性患慢性病、妇科病的比例更高,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在卫生保健方面,乡村地区女性产检和住院分娩比例更低,分娩费用自费比例更高。

二、女性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1.建立模型

根据女性自评健康状况、有无慢性病、残疾与否、有无妇科病、心理健康状况等指标赋予相应权数对女性健康进行量化,从而获得女性健康的量化指标,100分为最好,结果如表2。

表2 健康量化统计

考察女性健康和变量的相关关系,计算相关系数。得到女性健康和城乡、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就医行为、每天能吃到蛋类、每天能吃到鱼/肉类、经济状况、婚姻状况、最近3年是否进行全面健康检查、最近3年是否进行妇科检查、工作/劳动环境中的水污染、过量负重/长时间立/蹲位作业、噪音、烟尘/粉尘、日常生活中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共18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1(0.000)(括号内为其显著性,以下同)、-0.328(0.000)、0.255(0.000)、-0.155(0.000)、-0.43(0.000)、0.309(0.000)、0.299(0.000)、0.181(0.000)、-0.165(0.000)、-0.003(0.960)、-0.055(0.057)、-0.035(0.317)、-0.053(0.134)、-0.009(0.795)、0.034(0.327)、-0.038(0.177)、-0.022(0.440)、0.030(0.286)、-0.008(0.776)。

根据显著性结果,女性健康和城乡、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就医行为、每天能吃到蛋类、每天能吃到鱼/肉类、经济状况、婚姻状况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表3 女性健康的相关因素

2.特征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女性健康与户籍状况、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就医行为、每天能吃到蛋类、每天能吃到鱼/肉类、经济状况、婚姻状况有关,女性健康随着年龄的增加健康程度变差,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其健康状况也越好,有病就治的女性比有病拖着不治的女性健康状况更好,收入高的女性其健康状况更好,如果想吃就能吃到蛋也影响女性健康状况;而城乡、职业、吃肉与否对女性健康影响不显著。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1.女性健康水平及保健服务的城乡差异较大

当前,重庆的城乡差距还比较大,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与城市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水平差距明显,再加上卫生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衡,城乡女性的健康水平和所享受到的卫生保健服务水平也存在明显差距。在健康水平方面,乡村地区妇女自评健康状况、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均低于城镇妇女,在卫生保健服务方面,农村地区卫生资源、保健服务网络不足,造成了乡村地区妇女有病选择去正规医院的比例更少,生育时按医嘱产检和住院分娩的比例更少。

2.女性健康意识不足

本次调查显示,女性对自身健康重视程度不够,健康意识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体检比例不高。全面的健康体检和妇科体检是女性健康防护的第一道门,但三年内做过全面体检的女性和做过妇科体检的比例较低。第二,妇科病治疗意识淡薄。本次调查显示患妇科病的女性中超过半数都认为妇科病对自己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影响,从而选择不规范的治疗方式或者干脆选择不治疗,从而延误了治疗时间。第三,性安全意识不足。近几年随着性观念的开放,年轻男女未婚同居的比例日益增高,但由于女性性安全意识不足,避孕观念较差,意外怀孕的几率不断增高,而因意外怀孕在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下盲目选择不正规的人流,很容易导致她们的健康受到终生伤害。

3.白领女性和农村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亟待提高

今天的女性身肩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双重任务,同时,由于来自社会、家庭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当代女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心理压力,本次调查突出反映出高学历白领女性和农村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白领面对社会某些方面出现的两性不公平竞争,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心理负担,而且家庭和事业的角色冲突和摩擦使她们体力透支、精力不济,经常处于心理应激状态之下,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心理疾病。

四、对策建议

1.全面提高女性社会地位,营造男女公平的社会环境

女性的健康与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营养状况显著相关,说明女性健康状况的提高并不仅是单一问题,女性健康差于男性来自于各方面的原因,更是长期以来男女差异在健康方面的体现,所以女性健康状况的改善从根本上需要建立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虽然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早已被提出,而女性在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但传统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存在,如出生婴儿性别比居高不下、党政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数量男性大大多于女性,所以,建立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首先,努力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决策层认识到男女平等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各级政府多关注区域差别、城乡差别,而对男女差别关注的较少,男女差别被掩盖在“人均”指标之下,所以,需要我们积极的宣传动员,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作用,使全社会认识男女差别的重要性,促进全社会对男女差别形成共识,特别要使党政干部对该问题有全面的认识。其次,努力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各项法律政策制定过程。男女不平等、妇女权利利益受损情况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需要从法律和政策上加以调控。男女两性是否能够平等协调发展,关键是政策的制定、执行中是否考虑了性别因素。再次,提高妇女自身素质。妇女是家庭的基础成员,妇女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下一代的素质,而且直接决定妇女健康行为,影响其健康状况。所以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对女性教育和培训的政策措施,不断探索保证女性接受平等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保证妇女获得更多的平等发展的机会。

2.推动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和卫生保健服务的发展

首先,加大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和卫生保健服务的投入,完善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转移支付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市公共卫生项目上的更多投资,并突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强化公共财政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责任。其次,建立农村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制定政策引导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通过市属各级医药院校定向招收、定向培养以全科医学为主的农村医疗机构急需人才,将农村公益性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统一支付,并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提高工资标准。适当调整农村乡镇级医疗机构中职称设置,提高其待遇。再次,进一步加大农村卫技人员培训和对口支援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卫技人员培训的专项资金投入,建立符合农村卫生工作实际的定期培训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卫生支援农村的制度,推动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3.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培养女性良好的健康意识

通过健康知识讲座、宣传手册、报刊广播等宣传方式,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妇女健康观念,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建立女性健康档案及时掌握女性的健康状况,了解女性的健康服务需求,咨询服务到家、到人,根据群众的不同需求进行女性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倡导科学文明的健身方式,提高妇女健康意识,增强妇女身体素质,利用现有体育设施,以及在社区、公园兴建和开辟健身场所,为妇女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创造条件。

4.加强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干预

首先,社会要加强对各年龄段女性、对城市职业女性、农村女性和家庭主妇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对女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通过介绍心理学基本常识和如何调整情绪、如何处理夫妻关系、如何处理亲子关系、如何更好地度过“三期”等,使女性了解自己的生理变化,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对自身的影响,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掌握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其次,建立健全相应的女性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培训和组织有经验的人员组成危机干预中心,开设心理热线,及时对女性提供必要的援助,使她们得到心理支持,缓解情绪压力,学会面对现实和建设性解决问题,减少危机事件发生。再次,积极开展团体咨询和个体咨询,如:针对受虐待、离异、患癌症、家庭贫困的妇女分别组成的团体,可以使她们在团体中发现自己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许多人和自己拥有相同的想法和体验,在团体中交流信息,分享情感,找到归属的感觉,练习应对技巧,并且间接地向其他成员学习,并得到了团体的支持,使行为发生改变。而对于深层次、不易暴露在别人面前的问题,采取“一对一”个体咨询的方式,由政府部门、群团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家庭等组成一个互相支持的网络。

5.加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

当前,虽然多数青少年虽然对青春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危害较大的意外妊娠、人工流产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与他们的性观念较为开放、发生性行为几率越来越大的现状不相适应,加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既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的需要,也是减少性病、艾滋病的传播,婚前性行为,少女怀孕,堕胎、私生子等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一方面,积极开展性健康教育。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性心理发展规律,以人格教育为基础对其进行社会价值观、性别角色、道德法制意识、个人意志品质和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等多方位的教育和培养。尤其是对女性少年要进行“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及性道德观。另外一方面,普及性科学知识。对青少年进行性科普知识、性心理学、性知识、避孕方法等宣传和教育。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妇女比例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人体比例知多少
当代妇女的工作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