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晚报的新闻摄影创新
2012-06-23□郑锋
□郑 锋
(湛江晚报,广东 湛江 524049)
新闻摄影由于它的直观性,在新闻传播中更加具有公信力。读者对平面媒体的视觉诉求越来越高,不仅诉诸于理性,更加诉诸于感性。因此,体现摄影记者具有的创新意识,在版面中具有更加独特的价值。广东《湛江晚报》扩版开始,除了日常新闻摄影报道外,加大图片专版力度,打造晚报摄影专版这一品牌,从而突出专题摄影在版面中的位置和作用。
“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始终是晚报遵循的办报宗旨,本着这一宗旨在版面上突出个性化、本土化和人性化,树立以人情味、时代感、冲击力为主要特征的办报风格。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对媒体提出的“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要求,晚报在新闻摄影方面应该确立立足高度、深度、力度,不断打造新闻摄影精品,以此增强图片新闻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使晚报对读者更有吸引力。
以下是笔者对新闻摄影创新思路的几点见解:
在视觉上必须树立大图思维
所谓大图思维不只是单纯地把一张图片拉大,其含义是,新闻事件报道要有大视觉意识,敢于突破常规做大设计。要优先选用信息量大,尤其是形象价值高的本土照片更应当显赫而吸引眼球,甚至篇幅上可用跨版大照片。当然,选用图片要有大片的水准,好图做大,水准之下的图片自然不予以考虑。
还有在大事件报道中,要敢于突破。例如汶川大地震,广东《东莞时报》连续9天把头版底版打通,并把报头拉到右下角,留出足够位置放置灾难图片和大标题,震撼了广大读者。《湛江晚报》扩版后,也应该等待时机,在大的新闻事件到来时敢于突破常规,做大视觉,不放过树立新锐报风的良机。同时,坚持图片领着新闻走,才能真正做到图文并重。一个个瞬间形象的摄取,一次次成功的图片报道,已经不仅依赖摄影记者个人能力的发挥,同时也依赖后方的策划与编辑。无论是时政还是民生,只要新闻性强,具有社会感召力,触动读者视觉神经的人物事件报道中,加强策划,将那些可扩展、可延伸的、可发展的报道题材悉心谋划,精心组织实施。
增强新闻图片的感染力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这就是新闻图片所具有的感染力。要出好的作品,必须打破老套、陈旧、落伍的思维方式,必须在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手法上下工夫。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做到“三贴近”,即从心灵上、情感上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摄影记者不能只为见报而拍摄,而应该是为了打动读者而拍摄。例如,《湛江晚报》的《“灿都”掠财12.48亿》新闻图片是作者于2010年7月22日台风“灿都”在吴川肆虐时拍摄的。三名妇女相互搀扶着,却仍被强风吹倒,照片定格了倒地的瞬间。灾难中,人性中团结互助的光辉与自然的力量不可抗拒的集中体现在这张照片中。该图片以极强的感染力抓住读者的眼球。在今后民生、社会新闻等报道中,摄影记者要走进火热的建设工地,走进社区,走进百姓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拍出鲜活富有感染力,吸引读者的照片。
增强专题摄影创新意识
读图时代,新闻图片在报纸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专题摄影更具有其他报道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优势。
专题摄影要有创新性。创新是新闻摄影专题策划的亮点,策划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制定拍摄计划,给摄影记者加压,使摄影记者有紧迫感;着眼于现场的描写,就是说运用现场生动的场景充分表现故事情节,而不是通过对事件的总结来再现故事。例如,《湛江晚报》专题摄影《辛亥百年老人百岁》报道中,通过现场老人祝寿的生动场面充分体现出村民之间和谐的氛围,使主题得到升华;运用细节刻划,包括人物的姿势、生活习惯、处世态度及周围环境等等,以此突出人物个性。
要以瞬间打动读者,再现人物事件的真情实感。拍摄中,摄影记者往往只注意对人物行为的简单记录,而不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人物的个性、情感及独特的魅力,用摄影语言去表现、去定格有意义的典型瞬间。也就是说,在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中,一个好的摄影专题要富有感染力,镜头就不能停留在生活的表面,不能简单地描摹和重复,它应该融进摄影记者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感受。提倡用富有“人情味”的场景和细节,多侧面地表现主题。这其中的情感表现是决定专题能否感人的关键,是贯穿摄影专题的灵魂。例如,《湛江晚报》的专题摄影——《看守所里有温情》报道是在一场看守所里自首犯与家人见面会上,犯人与家人坐在一起共度中秋的特殊场面。当一名人犯情不自禁地抱起从未见面的儿子时,记者按下快门定格了这对父子幸福微笑。这张主打照片充分表达着富有人情味的真实情感,以此增强现场的感染力,更好地提炼了主题。法国著名摄影家布勒松说过:“在摄影中,最细小的东西也能成为伟大的题材。人间渺小的琐事能变成乐曲中的主调。”
摄影专题的选题是创新的关键。专题的题是目标,也是拍摄的着力点。如何选择主题、提炼主题,这是专题摄影成功的第一步。而谈及专题摄影的突破与创新,当然首先要在选题上下工夫。以往有人对专题摄影有一种误解,以为就是拍几张照片组合起来,就可了事,缺少专题意识。成功的摄影实践告诉我们,专题摄影最好选择富有形象感的题目来做文章,能使形象鲜活起来。专题摄影《110岁阿婆能爬树》,报道湛江市麻章区有位110岁的老婆婆,有事无事喜欢爬树,而且爬起树来轻松自如,很是吸引眼球,在读者中反响强烈。由此可见,在报道中一个好的主题,一个有生命力的主题,决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反复推敲,不断完善,才有可能出佳作精品。
专题摄影的构成创新。要知道专题摄影不是几张照片的撮合、堆砌。可以说,它是人物事件形象的综合系统工程。包括标题、说明(配文)和成组有机联系的照片,这些不同要素经过作者拍摄中的观察和角度,把握好整体的节奏感和协调性。以往晚报有不少专题摄影,还停留在一个浅层次的集合上,以为专题仅仅是一张大特写,加上几张中景,再拍个全景,其中的结构是靠堆砌来完成。严格地说,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题摄影。的确,专题摄影是一组照片拍摄完成的,但任何专题摄影所产生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组成它的每幅照片所表达的内容,更要注重其结构方式,也就是一组照片包括它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知识结构形式的最佳组合。简而言之,摄影记者要善于把握视觉节奏,把自认为拍摄的满意之作选择将其合成相得益彰的整体,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则需要修养,毫无侥幸可言。例如,湛江晚报社摄影专版《非常6十1》在结构方式上表现地较为突出。此外,摄影专版在布局上也可打破传统的平衡,不平衡恰恰给专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专题的成功,常常会得益于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和不懈的追求,归根结底要全面提高摄影者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