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市报时事新闻报道的困境和突破

2012-06-23齐英华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2期
关键词:时事新闻时事版面

□齐英华

(潍坊晚报,山东 潍坊 261041)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抢占了传统媒体一部分受众;同时,新闻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无论是全国性的报纸还是地方性报纸,对重大事件、热点事件都会在重要版面重要位置进行报道。相对于全国性报纸,地市级报纸由于地域、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存在信息源单一,报道出现缺陷性。但是不是因为这些局限就固步自封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通过比较五家报纸对“我首艘航母入列”的报道,就地市报时事新闻报道存在的困境略谈看法,并寻求突破的方法。

面临困境

新闻同质化。同质竞争主要是内容层面的,这一点已不可避免。南方报业集团社委、《南方都市报》总编辑曹轲曾提出,“到一定阶段会有差异化,但不能取代基本的模块,算是新一轮的高层次的同质化。”在当下,新闻信息不可能由某一家媒体垄断,网络也让信息传播跨越了地域的限制,无论是全国性报纸还是地市级报纸,面对重大新闻事件时的敏感度是一样的,就算是日常时事新闻,在热点的把握上也是大同小异。地市级报纸一般不允许异地采访,时事新闻多采用新华社稿件和央视报道,所以,内容雷同不可避免。

时效性弱化。我们可能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过去搭乘公交车会有人翻翻报纸,如今都在低头看手机,手机报、手机杂志、手机上网,公交车里还会有广播,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很多。纸质媒体前有广播、电视的堵截,后有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追击,又受自身出版周期的限制,时效性已不再是纸质媒体的优势和特色。同时,根据有关规定,稿件必须要有确切来源,既使网络有什么疯传的消息,如果没有见报稿,央视或新华社也没有播发,也会弃之不用,等第二天再用时,实际是晚了两天,强调时效性已不现实。

解读能力差。时政新闻,缺少解读,尤其是国家部委出台一项新政新规,往往是新华社的消息通稿,权威解读要么来得很晚,考虑到付印时间就不发了,新华社要么干脆没有解读。解读方面一直是我们的弱势,这反映在自采的本地新闻中也较明显,原因之一是缺少或没有找到相关的专家学者,这可以算作是人才资源的缺失。

针对这一点,其实我们也可以培养自己的专家顾问团,从高校或相关部门邀请名家大家,建立自己的团队。当一项新规出台时,让他们出来解读,还可以结合本地情况,符合贴近性原则。

寻求突破

挖掘背后新闻。地市级报纸应该从消息、动态新闻转向深度报道,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关注事件背后的事件,发挥纸媒的版面优势,做足“深度”文章。《潍坊晚报》的版面设置考虑到信息量和深度的关系,开设了《新闻超市》版,能刊发国内国际新闻二十余条,拼的是信息量,其他时事版则全部用来做聚焦,聚焦国内外重大事件、热点新闻,在与新媒体的错位竞争中彰显特色。

面对海量的信息和有限的版面,地市级报纸只能进行有目的的筛选,抓大放小。一些热点新闻,如神九飞天、南航空姐被打、“表哥”杨达才等一系列事件新进展,首艘航母入列、湄公河惨案开庭、中东反美浪潮、APEC会议等我们都进行放大。舍得版面,花费大力气,尤其是国际新闻,观察分析评论同时跟进,形成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在报道神九飞天时,除报道当天发射的动态消息外,揭开幕后的新闻,用好新闻背景和链接,中国下一步的航天计划,关注全球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从时间的深度和地域的广度上进行比较。新闻链接的目的在于帮助受众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加入具有可比性的材料,受众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整体情况,增加阅读的兴趣,增强服务性。

提前搞好策划。要搞好时事报道,策划很重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导蔡雯在她的专著《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中认为:“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虽然主要由新闻编辑人员集体操作,但它又与编辑人员日常从事的编辑、组版这些微观编辑业务不同,它在更高层次上把握媒介新闻传播活动的整体运作,对媒介产品的定位,形态、质量和风格作出决策和设计,并组织实施。”

对于可以预知的事情,及早下手做策划,早在2012年年初,山东《潍坊晚报》就当年大事进行筛选,对“两会”、神九、中国共产党十八次代表大会、美国大选、美国好奇号登火星等重大事件着手策划,力争在横向上开拓新领域,在纵向上加强权威性和纵深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稿件很有限,往往新华社只发一个三四百字的小通稿,网络上也是寥寥数语,重复的无效信息很多。那么,除了与当地媒体约稿,尽量多搜集资料,做新闻链接,避免单一稿源也显得相当关键。

新闻报道要有贴近性,时事报道更得注意角度的选择,特别是那些更能吸引本地受众的角度,能做落地的做落地新闻,与地方新闻有效地互动,增加可读性。“都市报的本质是市民报纸,也就是以市民生活为出发点,反映市民价值观念的。在中国大陆,比较其他类型的报纸,都市报介入市民日常生活的程度最深。”

盘活版面资源。进行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时,力求在版面编排上创新,强调设计元素,用好新华社图片、图表及东方IC的图库,强化视觉冲击力。我国首艘航母入列,各家所能用的图片是一样的,就是新华社发的那几张,但编辑处理成图解,既创新,又形成独家,使受众对航母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在日常时事报道中,有时稿件选定,但没有现成的图片可用,那就强调制图,发挥编辑的主动能动性。《潍坊晚报》9月5日刊发以色列媒体披露的消息,称美国政府与伊朗私下有约,如果伊朗和以色列开战,美国不会干涉。当时的情况是没有现成的图片,编辑就在地图上做文章,将伊朗和以色列的国土用红色线描边,并放上两国国旗,又巧妙地在两国之间放上核心提示和美国的国旗,既有效地利用了空间,又把三者之间的关系很好地展示了一下,可以说很有创意。

巧妙利用网络。网络信息缺乏深度,虚假内容较多,尤其是在某一消息满天飞的时候,其实受众还是希望通过传统媒体得到确认,这是网络传播的劣势,也正是传统媒体“控制事实”,真实反映的优势,地市级报纸应该好好利用这一优势。但我们不能以此否认网络传播,可以将其作为信息获取的平台。

微博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但微博上的信息是碎片化的,个人生活状态的描述等无意义的信息造成拥堵,信息泛滥不可避免。面对突发事件,官方微博往往会及时作出回应,而且现在有关部门也乐意通过微博发布信息作回应,编辑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有价值能引导受众的内容,让原本碎片化的内容形成整体,达到深入报道之效。地市级报纸也要利用自己的官方微博这一平台,让受众认可,从而引起受众的关注。

地市级报纸都有自己的网站,但有些媒体采取独立经营模式,这固然有诸多好处,那是否可以考虑,报网互动报网沟通呢?重大事件,新闻报道往往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样的新闻是动态发展的,需要及时跟进。报纸的一个弱点是互动性差,尤其在连续报道过程中,往往只是纯粹报道。报纸是否可以利用网络,与受众形成互动,让静的报纸动起来?把受众的一些声音加入到版面中,针对热点进行讨论,把话语权交给受众?这样不仅使受众的知情权得到体现,而且容易引起他们对事件的关注,从而关注这张报纸;网络也可以转载报纸刊发的内容,在真实性上做文章。

有人认为,时事新闻编辑就是从新华社和其他报纸找来稿件,编辑一下,放在版面上就行了。这是一种误读。这一误读导致报社在人员安排时会选择新手或能力相对弱的人,时事编辑归属感不强,工作量考核低,用现成稿件的情况的确存在,但更多时候需要时事编辑“百里挑一”,从纷杂的稿件中挑选出有新闻价值的稿件。也需要策划,整合新闻资源,尤其在遇到重大新闻时,更是新闻素养的体现。只有重视时事新闻,才能更好地激发时事编辑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时事新闻时事版面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时事半月谈
巧借社会时事新闻 助力儿童美术教育——以课例谈随机教育对儿童情感培养的积极作用
时事政策
版面撷英
那些读新闻的人生
版面“三评”看得失
时事新闻版面编排浅议——以湖北日报时事新闻版为例
漫画时事
漫画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