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硝烟的战场——美国空军情报处理中心探秘

2012-06-23谭顺谋

航空世界 2012年3期
关键词:情报人员情报信息聊天室

文/ 谭顺谋

空中,各种最先进的无人或有人驾驶侦察机往返穿梭,搜集各类敌区情报,源源不断地发送到后方的指挥控制中心;地面,大批作战部队兵力和装备正快速机动部署,与敌展开激烈交战;后方,闹市般的指挥中心内,大量情报人员挤成一团,在各种仪器、地图前紧张忙碌,为战场作战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支援。这是我们普通观众在现代战争影片中经常看到的一个经典画面。但很少有人会知道,这不仅仅是电影上的一个画面,也是美国空军情报处理中心日常工作中极为平常的一个场面。

前线指挥官的“智囊”

在过去十几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空军情报部门一直采用一种称之为“向后看”的作战概念。什么是“向后看”?“向后看”表面意思是指一个人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困难时,停下来,等一等,想一想,向后看一看有没有什么人可以帮忙的。在这里,“向后看”有其特定的含义,是指战场上的作战指挥官或作战人员,通过电子通信系统等联络手段,向后方的情报支援机构,即向设在美国本土或盟国的空军情报处理中心索取急需的情报信息,及时支援战场作战。

如何才能实现“向后看”呢?要使这种“向后看”的作战概念得以顺利实施,美国空军必须将远离战区成千上万千米之外的情报人员与前方战场紧密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才能及时满足情报需求。“向后看”工作原理是:战区上空的情报、监视、侦察飞机将侦察获取的相关数据、信息、图像等原始资料,传输给后方的情报分析专家;专家们接到原始资料后,立即着手进行研究分析,之后将研究分析结果和判译情况传送回战区,并等待战场指挥官的进一步请求或指示。

“向后看”作战概念作为一种逻辑手段,可以允许美国空军将所有的情报分析部队都集中在基地里面,免除了将大量情报人员和装备输送至战场的舟车劳顿之苦。而且,一旦将情报人员和装备部署至战场,还要负责饮食起居等繁重的后勤补给需求,必将为战场本来已不堪重负的后勤补给线带来更为艰巨的负担。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闪电般快速的通信系统、不断加大的带宽等技术的日新月异,“向后看”作战概念发展到今天,已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美国空军已将情报、监视、侦察系统的情报分析员直接“推向了作战,推向了前方战场”,但实际上,他们仍是在距离战区甚至有半个地球之远的基地内从事情报分析工作。现在,现代的情报分析员经常被形容为“住在任何士兵脚指头之下的地方”,可以随时随地为战场提供所需情报,而不再需要指挥官“向后看”了。

这里的战场静悄悄

美空军战场情报信息主要由一种分布式通用地面系统负责提供。该系统是由五个互相连接的情报、监视、侦察系统中心——空军情报处理中心构成。在这个系统里,美空军人员通过“捕食者”、“收割者”、“全球鹰”、U-2及RC-135等无人或有人驾驶空中侦察平台,甚至是战斗机上的瞄准具,收集原始情报数据,之后经过研究分析,甚至未经研究分析就直接输送给需要这种数据的战场指挥官。更为重要的是,情报分析员由于拥有广袤的情报知识和丰富的作战经验,他们提供给战场的已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情报数据,更是夺取胜利所需的知识和经验,完全可以称之为战场指挥官的“参谋人员”。

目前,美国空军共设有5个情报处理中心,分布在美国本土及盟国境内,为美军在全球范围内各个角落活动的作战部队提供实时的情报支援。第一空军情报处理中心驻扎在弗吉尼亚州兰利空军基地,负责为美国空军中心提供情报支援;第二空军情报处理中心驻扎在加利福尼亚州比尔空军基地,负责为南方司令部提供支援;第三空军情报处理中心驻扎在韩国乌山空军基地,负责为美驻朝鲜半岛部队提供支援;第四空军情报处理中心驻扎在德国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负责为美驻欧洲部队提供支援;第五空军情报处理中心驻扎在夏威夷希开姆空军基地,负责为太平洋空军部队提供支援。之前,第二空军情报处理中心一直负责处理、研究、发送由U-2侦察机搜集的情报,但现在更多时候是负责RQ-4“全球鹰”无人侦察机搜集的情报。

很少有人会想象得到,情报处理中心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空中作战中心,情报分析员就像在战场上打仗一样。每个情报处理中心都是一个宽大的、窗帘紧闭、黑成一团的房间,里面装备有一排一排的带多重显示仪的计算机终端及各种通信装备,由成百上千名军事情报人员紧张忙碌地操作着。有人在目不转睛地观看录像原始资料,并不时地在手上的笔记本上快速划上几笔;有人在仔细研究地图,时不时交头接耳,交流想法;有人通过头上的耳机通话,偶尔报出一长串令人捉摸不透的数据;甚至还有人正在国际互联网聊天室里飞快地打字聊天。这就是情报处理中心。这里没有战场上的火药味,但确确实实是在进行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畅游“聊天室”交流情报

美国空军所属的5个情报处理中心通过国际互联网相互链接,互通有无。但大多数时候,每个中心仍是作为一个单一的单元独自运转,处理各自负责方向和管辖区域的情报。但在需要的时候,即使两个中心之间远隔万里,情报分析员通过语音或“聊天室”聊天,相互之间可能就是几秒钟的距离,已没有了时空间隔。有时,如果一个中心遇到不能马上解决的难题,那么最便利、最快捷的办法就是转动一下椅子,直接向另一个中心的专家咨询就行了。而向用户传输情报信息的最快捷方式也是语音或互联网“聊天室”。可以说,大多数日常情报都是通过“聊天室”进行传送的。作为美空军最为机密的情报处理中心,其最基本的情报传输手段和方式竟然是国际互联网的“聊天室”,这在常人看来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难道美军就这样不注意通信保密?事实可不是这样。虽然聊天是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但这种聊天却不是无所顾虑的交谈。情报处理中心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和“聊天室”纪律。该聊什么,不该聊什么?什么时候聊什么,什么时候不聊什么?与谁聊,不与谁聊?等等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制度,约束着情报分析员的对外交流,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一旦违反规定,当事人轻则遭受处分,重则开除出部队,甚至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

情报处理中心的“聊天室”也不是普通的聊天室,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加入进来的。在“聊天室”里,每个人在特定的区域,都有一个账号,可以快速交流有什么、需要什么等情报信息。而且,“聊天室”里有一个联合终端空中控制员,将控制员的军用手提电脑、空中作战中心和其他有相关利益的机构或部队链接在一起。U-2飞行员或RC-135的机组人员也可以通过语音加入“聊天室”里,交流情报。如果不想要某些人参与,那么可以通过密码口令保护等方式进行隔断。

不过,在“聊天室”里进行的由指挥官领导的讨论,并没有层层的上下级关卡,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未经同意或批准就可以自由参与讨论。整个讨论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快速传送到需要传送的地方。例如,在一次“收割者”无人机执行的侦察任务里,聊天室里就挤满了来自内华达州的内利斯空军基地、联合终端空中控制员、合成空中作战中心和空军情报处理中心及各种不同的情报机构的代表。各个不同机构的人员提出各自不同的情报需求,相互进行协调,达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和最广泛的信息交流。

这种通过聊天交流情报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接收问题和回答问题的速度。如果采用互通电话的方式,必须一个人传达给另一个人,又传达给另一个人,非常复杂和繁琐。而在“聊天室”里,通知一个军士,就等于同时已经通知了他所在的整个指挥链。

“脚下”的情报行动

美国空军强大的空中情报、监视、侦察网络被誉为高技术作战条件下的“双筒望远镜”。而空军情报、监视、侦察系统的力量所在就是能与所有的空军情报处理中心一起协调运转,通过处理中心直接将情报数据传输给地面部队,支援地面部队作战。

空军情报处理中心可以随时满足战场指挥官的各种情报需求,以战场需求作为其最基本的生存依据。如果战场指挥官需要的仅仅是一些已处理过的情报信息,那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通常来说,需要的情报信息已经存储在情报处理中心的数据库里面,只需轻轻一按发送键就可以了。或者,刚好凑巧,情报处理中心已经派遣侦察机正在搜集有关情报数据了,只需耐心等待就可以了。如果上述两种情况都不存在,那么也不用着急,情报处理中心完全可以立即派遣一架正在空中执行侦察任务的飞机改变航向去搜集所需的数据信息。急战场指挥官所急,及时满足“客户”需求,是情报处理中心永远的任务宗旨。

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变化,“向后看”这种作战概念已显得不合时宜了。这是一种被动式的“冷战”思维,已不适合现代作战需求。“向后看”的原义是指如果一个战场指挥官需要情报,他知道从哪里可以获取。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情报人员一直保持在线状态,通过联络官,与战场指挥官主动联络,主动提供情报信息。从战场上传来请求时,空军情报处理中心的专家们经常直接与指挥官交流,或者与那些需要情报的特定者交流。他们必须确信回答的是需要回答的问题,对方询问的也是需要询问的问题。而且,为了让战场指挥官充分了解情报、监视、侦察系统拥有哪种功能、如何能帮助他们,空军情报处理中心在每个合成空中作战中心都委派了联络官,与每支地面部队师级指挥部进行联络。这种做法可以将情报专家置于“指挥官的脚下”,直接参与战场作战。

一次,负责U-2的情报人员接收到来自其他渠道的情报,称一支在阿富汗的联合部队车队将受到叛乱分子的伏击。情报人员及时通知了空军情报处理中心,中心立即协助派遣一架U-2飞机赴该地区执行侦察任务,并与车队及时取得联系。对车队的行进路线进行侦察后,U-2机转向,搜集了前方道路的雷达影像信息。确实,敌人正在前方等候,埋设地雷,以炸毁途经的车队。最终,美军在避免了一次伤亡惨重的敌方袭击的同时,又击毙了50名敌人。很明显,这不是一次前方需要的情报支援行动,但来自专家的情报支援及时发现了埋伏,并立即将预警情报传送给了车队。当时,该车队也派驻有一个联合终端空中控制员,他可以随时呼叫联络空军情报处理中心,展开协调行动。

在2007年至2008年间,空军情报处理中心共参加了305次部队联络行动,协助地面部队实施作战。此外,情报处理中心还300多次协助发现简易地雷装置。可以说,将情报处理中心的分析员称为“没有武器的作战员”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

浓缩世界的电子墙

空军情报处理中心分析员都具有极其丰富的情报分析经验,善于在接到情报请求后的数小时内,研究以前积累的、现成的图像资料,并提炼出所需要的情报信息。之后,对这些图像进行扫描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各种不同的传输渠道传送给需求方。如果拥有足够带宽,那么最快捷的方式就是使用网络,传送高分辨率的图像数据。目前,空军情报处理中心拥有世界上任何人也不可能拥有的最大型的服务器和大量的数字扫描仪。

2001年至2005年间,时任空军参谋长曾提出由空军作战中心创建一面数据墙的蓝图。这种设想是修建一个可以覆盖整个任务区的大型数字地图,指挥官只需点击需要知道的地区或分队,立即就可以得到最新的相关情报。这个地图是实时的,由计算机自动进行更新。不过,目前这个设想还没有实现,但不是美国空军没有能力实现这个数据墙的设想。事实是,美国空军已拥有多种手段可以实现数据墙设想,但问题是,用雷达图像来覆盖光学图像的过程需要训练有素的分析员。例如,简易地雷装置是埋在特定的地方的,这就需要训练有素的分析员来进行分析。

实际上,对一个区域进行分析及利用所有可能取得的数据如温度、电子光学影像、红外线、微波等,这种工作是非常专业化的,空军情报处理中心通常还必须雇用富有经验的前美国空军人员作为顾问,从事那些最为细致的情报分析工作。因此,仅仅凭数据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时甚至会成为一个累赘。出于这种考虑,美国空军暂时搁置了数据墙这个设想,待时机成熟时,再将其付诸实践。

猜你喜欢

情报人员情报信息聊天室
新形势下图书情报人员的知识能力培养有效方法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情报人员培养现状及其思考
基于个体优势的情报人员胜任特征评析
歌剧聊天室 洗洗晒晒,又是新一天
歌剧聊天室 永远盛放的雪绒花
图书馆情报信息服务的创新发展
对公安情报信息意识的思考
图书馆情报信息服务的创新发展
百万级SUV聊天室(5人)
如何培养图书情报人员的个人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