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减畜,如何增收
2012-06-22张雪经济日报社
文│张雪(经济日报社)
由于气候变化、人为破坏以及超载过牧等原因,草原退化已经成了令人痛心的事实。如何既要生态,又要生产,草原向我们发问。
草原“负重”
汽车行驶在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拉德村,这里的夏季草场地毯般绵延向远方,细细看,其间星星点点伴生着美丽的小花。然而,同行的青海省草原监理站副站长王贵霖说,这种学名狼毒花的植物出现,恰恰是草场退化的一个表现。
75岁的万德先在草原生活了一辈子。“和我小时候比,现在的草场退化有点严重。”老人判断的依据是草场中多了许多醉马草,这种青绿色的植物看起来和牧草差别不大,却有轻微的毒性。狼毒花和醉马草的增多,都意味着可食牧草数量的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拉德村草场的情况绝非个案。在内蒙古、新疆等牧区,草原退化、沙化的现象同样存在。
作为世界上第二草原大国,我国目前约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有些草原基本丧失生产能力,草原生态总体上呈“点上好转、面上退化,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
专家指出,草原退化持续、可利用面积减少、生态功能弱化的原因很复杂,包括气候变化、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不可忽略的是,草原超载过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万德先老人对此的感觉很明显,“现在,草原上人多了,牲畜多了,对草场肯定有影响”。据介绍,全国牧区合理载畜量为1.2亿个羊单位,而现在实际载畜量近1.8亿个羊单位,草原已经不堪重负。
草原,占据着地球上森林与荒漠、冰原之间的广阔中间地带,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遏制草原退化的趋势,改变超载放牧的现实,为草原“减负”,已经刻不容缓。
减畜之忧
保护草原,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推动。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起,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包括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中央财政按每亩6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在核定合理载畜量的基础上,中央财政按每亩1.5元的标准对未超载放牧的牧民给予奖励等。
这项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草原生态保护方面安排资金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补贴内容最多的一项政策,至今正式实施已一年有余。
“补奖政策鼓励禁牧、减畜,这对保护草原有好处,我们牧民宁可现在少养牲畜,也要保持草畜平衡。”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旗巴彦胡硕嘎查村的乌日图那顺老人表达了对补奖政策的支持态度。
对于世代生活在草原的牧民来说,保护草原的意义无需多言。只不过草场、牲畜于他们而言,还是目前维持生计、改善生活的最重要依靠,牧民们担心减畜会让收入降低。
拉德村村民仁欠先不善言辞,对所有问题的回答都很简单,唯独谈到补奖政策。他说,尽管有挖虫草的收入,但畜牧所得是这个家庭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他家今年领到了1万多元补奖的钱。在他看来,补奖的标准有点低,“一头牦牛能卖3000多元到5000多元,补奖的钱补偿不了减畜的损失”。尽管如此,老人表示,还是会按照规定的减畜目标完成任务。
万德先的担忧更深一层。原来,这几年牲畜的卖价持续走高,牧民一般根据市场行情掌握出栏时机,决定出栏数量。如果减畜,10月底开始,各家各户就要按分配的任务量集中出栏一批牲畜。“我担心出栏的数量增加了,收购商会把价格压下来,我们一家的收入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
王贵霖说,这两种担忧在牧区很普遍。如何做到禁牧、减畜的同时,收入不减,是影响老百姓落实政策积极性的关键,也是保护草原生态要解决好的问题。
创新思路
长期以来,我国的畜牧业生产方式简单粗放,常常陷入“人口增长—牲畜扩增—草原退化—效益低下—增收难”的怪圈,牧民把增加牲畜饲养量当做增收的希望。而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草原生态也一再被破坏。
专家指出,调动牧民的积极性,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要跳出靠增畜增收的简单思路,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推进牧户、联户、合作组织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集约经营,提高畜牧业的效益,既要合理减畜又要让牧民增收。
王贵霖介绍,青海省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已经作出了有益探索:合作社统一对牲畜按类科学分群,在社员中择优选定放牧员,合作社与牧民订立放牧经济责任合同,奖优罚劣;所有入股草场实行划区轮牧,统一减畜;动员不再从事放牧工作的牧户转移到种草点、奶牦牛场等行业,从而实现减畜减人、草畜平衡、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目标。经测算,2011年梅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人均收入达到14000元,较2008年人均收入4623元增加9377元。无独有偶,四川牧区也在尝试“企业 协会 联户”的经营模式,联户家庭牧场达1300余个,牲畜数量减少了,收入却提高了。
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拉德村去年也成立了畜牧合作社。理事长华千才让对合作社有自己的设想,“合作社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让社员各尽其才,团结协作把牲畜养好,再统一销售,卖个好价钱。以后发展好了,还可以办个奶产品加工厂”。他对合作社的发展有信心,也有期盼,“我们欠缺与市场对接的能力,缺乏擅长经营的人才,盼着政府给我们牵根线、搭个桥,再多给我们牧民培训培训”。
寻找保护草原生态与发展生产的平衡点,需要政策的有力引导,更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