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名50岁以下科研工作者脂肪肝患病情况调查分析
2012-06-21吴剑锋黄伊俐
吴剑锋,黄伊俐
(广州市解放军广州疗养院体检中心,广东 广州 510515)
近年来,调查发现脂肪肝在中青年人中有相当高的发病率,同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中青年科研工作者数量越来越大,在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也是也越来越大。然而,针对这部分人群脂肪肝发病率与发病原因的研究尚鲜有报告。因此,本调查通过收集来院体检的广州市50岁以下科研工作者人群体检结果进行分析,以了解这一特定人群脂肪肝的患病情况及其特点,提高这一人群的健康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到本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广州市三间高校和四所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其中50岁以下科研工作者1 986人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年龄20~50岁,平均(32.5±10.9)岁;男性1130名,女性856名。
1.2 检查内容 受检者空腹在体检当日清晨进行肝脏B超检查。并进行全面内科物理查体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调查。
1.3 统计标准 B超的脂肪肝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分会脂肪肝和的酒精性肝病学组制订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标准[1]。肥胖标准:根据2000年WHO对肥胖的新诊断标准,体重质数(Body mass index,BMI)>25 kg/m2为肥胖。常在外就餐:每周在外就餐次数>10次。常吃宵夜:每周吃宵夜次数>3次。喜食肉类:每日平均进食禽肉类在200 g以上。运动减少:每天步行及运动时间少于30 min。经常饮酒:平均每日酒精摄入量>30 g。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脂肪肝检出情况与年龄分布 受检人群脂肪肝的检出率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脂肪肝检出情况(n=1 986)
2.2 脂肪肝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男女性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脂肪肝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n=1 986)
2.3 不良生活方式对检出率影响比较 脂肪肝与非脂肪肝在肥胖和不良生活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不良生活方式对检出率影响的比较[例(%)]
3 讨论
脂肪肝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蓄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2]。近年来我国脂肪肝患病率逐年增高,由于发病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故常被忽视。但是有研究表明,5%~15%的脂肪肝患者有发展成肝硬化的潜在危险[3],所以我们对脂肪肝的防治必须足够重视。目前我国对脂肪肝发病率的调查报道不少,但在数据上有所差异,可能是因为调查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种族、收人状况、工作性质、营养状态等的不同,其结果也有一定的差异。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转型,知识经济的产出在国民经济中比例越来越大,而50岁以下的科研工作者是知识经济的支柱与主力,这一人群的健康水平将与我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广州是改革开放前沿,有着大量的大专院校、设计所等高技术单位,有着大量的科研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对这一人群的脂肪肝患病情况及易患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健康教育、一级预防提供依据。
本次调查发现50岁以下科研工作者有21.15%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较古萍等[4]报告的广州市机关干部脂肪肝发病率(7.14%)、吴汝桐等[5]报告的中山市成年人脂肪肝患病率(22.36%)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调查对象的人数、职业、年龄、性别以及地域不同有关。本次调查还发现这一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脂肪肝发病率有所增加,在男性40~50岁这一阶段,竟高达52.2%,这与年龄增长,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减退,不良生活习惯的积累有关[6]。同一年龄段脂肪肝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这与女性整体在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方面好于男性有直接关系。
该调查人群职业为广州市高校及研究院科研人员,大部分从事电脑操作工作,长时间伏案工作,中青年人又是单位的骨干力量,工作繁忙,普遍事业心强、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这一年龄段的患者多是家庭支柱,所以他们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用于工作、学习和家庭上,忽略了身体健康问题。运动时间逐渐减少,以车代步,甚至基本不运动。这一人群由于收入较高、工作繁忙,午晚餐大部分在外就餐,广州人又有宵夜的习惯,有些人因为下班较晚,甚至不吃晚餐,直接把宵夜当晚餐,餐后2 h内便上床睡觉。饮食又以甜食、肉类、油炸食品为主,油脂与糖类过多,脂肪摄入超过WHO推荐的30%的上限。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能量摄入增加,消耗减少导致能量过剩。这些过剩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积存于体内,这是中青年肥胖增多的原因。同时过剩的能量也积存于肝脏,这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是环境因素导致脂肪肝的主要原因[7]。本调查提示:肥胖,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是50岁以下科研工作者脂肪肝最常见和较为肯定的危险因素。
这一人群中发现多数为轻度脂肪肝,无明显症状,体征上也无特异性,只有体型发胖,无其他不适,容易被本人忽视,所以,定期的健康体检是早期发现脂肪肝的关键。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疾病,是可防可治的[8]。在早期发现的基础上,向其宣教脂肪肝的危害,做好健康教育。只要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注意合理的营养搭配,坚持每天进行合理、适度的运动,控制体重,有计划的减肥,戒酒,脂肪肝是可以预防或减少的,可以减轻其程度、甚至可使轻、中度脂肪肝逆转的。
[1]李治安.临床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26.
[2]王星冀,段贵芬,张 宏,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与研究现状[J].河北医药,2011,33(6):575-576.
[3]曹 爽.脂肪肝的并发症[J].肝博士,2010,35(4):12-13.
[4]古 萍.广州市机关干部体检人群中脂肪肝患病情况调查[J].海南医学,2003,14(12):105-117.
[5]吴汝桐,袁润强,王秀玲,等.中山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08,19(8):162-163.
[6]刘 群.不同人群脂肪肝患病率情况报告[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6,6(4):308-309.
[7]Chen QK,Chen HY,Huang KH.Clin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of patients with fatty liver in Guangzhou area[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4,10(6):899-902.
[8]彭莺峰,凌 云.脂肪肝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9,7(5):52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