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失眠症患者的中医特色护理研究
2012-06-21廖若夷张月娟
廖若夷 张月娟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 410007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是一种常见病[1]。失眠中医称“不寐”,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或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2]。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认为失眠原因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入寐。为了探讨对老年失眠症患者进行中医特色护理,现对该院2010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25例老年患者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进行中医特色护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内科住院50例老年失眠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60~79岁,平均(68.5±8.5)岁;患者全部入睡困难,平均入睡时间为3.24 h。排除肿瘤、心衰、呼衰、疼痛等特殊情况引起的呼吸困难。全部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男16例,女9例,年龄(68.0±9.3)岁;对照组,男 14 例,女 11 例,年龄(68.8±9.0)岁。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25例患者给予失眠症常规护理:①维持合适的睡眠环境,病房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保持光线黑暗和安静,室内温度不宜过冷过热,湿度不宜过高过低,让室内空气清新,氧气充足。②开导患者保持乐观、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避免因挫折致心理失衡。③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保持正常睡-醒节律,合理控制睡眠时间,60~70岁一般睡 7~8 h,70~80 岁 6~7 h,80 岁以上 6 h 便可[3];限制白天睡眠时间,老年人白天可适当午睡或打盹片刻。④避免睡前兴奋,尽量避免睡前饮食,晚餐以清淡饮食为主;老年患者睡前小便,并尽量减少睡前饮水,嘱咐家属对患者进行睡前热水泡脚,促使血管扩张,缓解疲劳[4]。
1.2.2 观察组 该组25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①根据患者具体进行辨证施护。肝实症患者,肝火虚妄,应加强患者心理疏导,保持心态平和,每日清晨饮清水1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通腑泄热;痰热内扰者可佛手片、陈皮各15 g,沸水泡茶,以舒气通降[5];痰多胸闷者严格控制饮食,少吃多餐,忌油腻,可食用山楂类果品,促进食欲;鼓励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参加适量运动,但避免剧烈运动;阴虚火旺者保持患者平和的心态,病室宜静谧、舒适,不看刺激性书刊、电视,可桑椹加冰糖煮水频服,补肾阴不足;心脾两虚者,饮食宜甘润补益食物,禁忌刺激性食物[6]。②辨证取穴进行穴位按摩,推抹印堂至神庭,印堂至太阳,印堂经鼻翼至迎香、地仓、颧髎、颊车,点按翳风、风池穴,扫散头部,拿五经;通过局部良性刺激,达到行气活血、调整脏腑功能等作用[7]。③穴位电疗。在内关、神门、间使、曲池、合谷、太阳、风池、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选出上下对称的双穴4个,也可用百会、中皖、气海、肾俞、大椎、关元、命门等单穴治疗,用下行直流电2~6 mA,感应电用小到中等量,每次20 min。④拔管。在内关、神门、间使、曲池、合谷、太阳、风池、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选上下对称的双穴,进行拔罐疗法;1次4~6穴,1次/d,每次20 min;或在临睡时,用6个真空罐,一个拔在肚脐上7 cm的中脘穴,一个拔在肚脐下3 cm的气海穴,剩下4个罐都拔在任意一侧大腿的正面(胃经),均匀排列,拔10 min,然后睡觉。
1.3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护理1个月后分别采用检测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中的入睡预备时间、夜间实际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指标测量方法参考文献[8]。
1.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经过中医特色护理措施干预后,观察组预备入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实际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3 讨论
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断断续续不连贯,而过早地醒来,醒后不能再继续睡,有睡眠不足,全身乏力,倦怠感觉;是临床常见病症,虽然不是机体器质性疾病,但妨碍患者工作、学习,还可加重或诱发眩晕、头痛、中风病等。中医理论将失眠概括为阴虚失眠、胃不和失眠、阳虚多寐、湿重多寐,并且特别强调阴阳的主导作用。
表1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s)
表1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或 χ2值P值例数25 25入睡预备时间(min)50.72±10.11 34.50±5.40 10.10<0.05夜间实际睡眠时间(h)睡眠效率(%)3.37±0.54 5.15±0.74-16.21<0.05 42.10±4.75 70.97±6.57-30.21<0.05
该研究对失眠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对患者进行对症护理,并配合取穴按摩、针灸、电疗、拔管以及心理护理,饮食调理等对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祖国医学认为经络穴位起着沟通表里内外的作用,穴位按摩能调整阴阳,使阴阳平衡,心神得平,夜寐得宁[3]。足部为三阴经之起点,又是三阳经的终点,按摩或针灸可扩张足部血管,加快血液循环,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起到安神助眠的作用。取穴按摩可调节皮质下、交感、内分泌系统,调节阴阳平衡,安神定志;配合心、肝、脾、肾以补益心脾,交通心肾[4-5]。该研究观察组进行中医护理干预后预备入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实际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了中医护理在改善老年患者睡眠中的有效性。
[1]崔美玉.中医辨证治疗失眠56例[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0):75.
[2]刘亚波.中药涌泉穴贴敷治疗老年患者失眠症疗效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36.
[3]沙丽君.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72例的护理体会[J].光明中医,2011,26(2):89.
[4]高尚社.中医药治疗失眠近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160-164.
[5]王剑,刘强国.足疗结合推拿治疗失眠60例疗效观察[J].双足与保健,2009(1):39-41.
[6]金晓芬.失眠的中医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5):107.
[7]张月娟,郑萍,李木清.实用专科护士丛书·中医护理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0-58.
[8]陈彦方.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