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现状水利工程体系防洪除涝能力浅析
2012-06-17黄海霞陈兵
黄海霞 陈兵
摘要: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抗灾能力弱是困扰灌云县的瓶颈问题,突出表现在骨干河道排涝标准偏低,洼地强排设施和封闭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区域性工程未得到彻底治理等。本文结合灌云县实情对灌云县水利工程体系防洪除涝现状进行了分析,为今后兴修水利提供依据。
关键词:水利工程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灌云县已初步建立起防洪、防潮、除涝、灌溉和降渍五套水利工程体系,基本上达到“能排、能引、能提、能控制、能调度”的水利要求,对保障和促进工农业生产以至全县经济建设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要实现水利防洪保安,仍需加大水利投入。
1基本情况
灌云县总面积约1542平方公里,地处沂沭泗流域的最下游,南有新沂河、中有古泊善后河、东临黄海,历史上是山东沂蒙山区的洪水走廊,水系紊乱,水利失修,洪、潮、旱、涝、碱、渍等灾害时有发生。
1.1防洪方面修筑新沂河北大堤68.6公里,设计行洪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行洪能力达到7000m3/s,基本根除洪水灾害。
1.2防潮方面沿海修筑挡潮海堤约32公里,兴建了五图闸、图西闸、善后新闸、烧香河南闸、燕尾挡潮闸、烧香河北闸、五灌河挡潮闸、车轴河闸等八座排涝、挡潮闸,特别是通过1998年至2008年两轮海堤达标工程的实施可以防御50年一遇高潮位的侵袭,基本消除了潮灾。
1.3除涝降渍县境内先后开挖和疏浚干支河道19条,兴建节制闸、套闸16处,先后开挖和疏浚大沟150条、中沟874条、小沟8357条,修建桥、闸、涵各类农田水利配套建筑物8450座。善后河以南地区建成了叮当河一线、官沟河一线水位梯级控制体系,实行三级控制,全县低洼易涝地70%得到初步治理。
1.4农田灌排体系据统计,全县目前有各类蓄水工程(塘坝)29处,有效库容114.4万m3;各类建筑物2.76万座,泵站1088座,装机39522kw;渠道长度4109.8km(其中防渗长度565.7 km);灌云县现有排水沟(河)约6665.05km,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提水灌溉及洼地强排系统。
1.5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期间完成了伊山、东王集等15个乡(镇)127个行政村28.3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共新建水厂10处、管网延伸7处,极大提升了农村生活供水保障能力。
1.6治碱方面全县原有盐碱地七十多万亩,通过洗碱改制,现已全部改良治理。但是由于灌云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利工程建设滞后现状,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至2005年,该县连续遭受暴雨、特大暴雨侵袭,全县大部分地区六年内有三年受暴雨侵袭,受灾惨重,损失巨大。特别是2005年8月的雨涝灾害更进一步暴露出我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抗灾能力弱的瓶颈问题,突出表现在骨干河道排涝标准偏低,洼地强排设施和封闭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区域性工程未得到彻底治理等。加快全县境内重大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步伐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2现状水利体系存在问题
2.1防洪工程标准低
目前,灌云县境内的流域性河道新沂河的防洪标准仅为20年一遇。区域性河道古泊善后河排涝标准不足5年一遇,上游客水下泄,河道水位抬高,普遍高于沿线地面0.5~0.8米,对沿线洼地形成较大的威胁,同时增加圩地面积。县内骨干河道部分不足5年一遇,涝水出路严重不足,排水不畅,在近几年出现的较小的暴雨洪水中,都出现高水位、大防汛局面。
善南地区两大排水口门之一的埒子口,由于东陬山闸下至埒子口16公里长的引河严重淤积,古泊善后河和车轴河高低水同出一口门的矛盾日益突现,凡遇善后新闸高水河排涝,低水河的车轴河闸和烧香河南闸则根本无法运行。
2.2病险工程多
灌云县水利工程大都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程老化失修。建设标准低,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涵闸工程13处20座。县管涵闸多年缺少维修经费,日积月累形成了很多工程问题。特别是节制线上的东门、同兴、界圩三座闸,均为圬工材料砌筑,经几十年运行,破损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全县水情调度和汛期的排涝。
2.3城市防洪能力严重不足
灌云县县城腹地面积15.4公里,地面高程3.5米左右,是全县重要的工业、商贸、科技、文化中心。城区入海主要排水河道—东门五图河排涝标准不足5年一遇,内部主要排涝河道局部淤积较为严重,城区地下排水管道纵横交错,但排水断面小,形成县城整体排涝标准不足10年一遇的现状。
2.4区域治理投入力度不大
近年来,虽然依靠流域治理工程中安排实施一些项目,初步改善地区排涝状况,但由于原有规划项目未能全部实施,至今对跨境河流没有统一协调治理,因洪致涝问题仍突出,影响整体效益发挥,使区域防洪排涝能力下降。
2.5水利投入经费不足
由于我县地方经济仍不发达,长期以来水利投入严重不足,建设资金严重短缺,通过2006年至2008年三年海堤达标工程的实施,沿海堤防达标工程至2008年全面完成,但一些重要的控制工程、入海口门及河道尚未得到全面治理,涉及征地拆迁及工程经费规模大,因此,治水政策有待完善,必须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
3发展思路和建设标准
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除害与兴利相结合,开源与节流并举,从现有基础出发,尤其要重视开源节流,在确保防洪保安、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三大主要目标的同时,运用科学发展观,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为和谐社会的全面小康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水利现代化的要求,继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洪涝灾害的标准,着力加强已建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管理,适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强化依法行政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防洪安全保障,建立水资源有效供给机制以及良好的水环境。
3.1建设高标准的工程体系
3.1.1区域防洪除涝标准灌云县水利治理基本分为三大块:叮当河以西片,主要为西部岗岭地区(不包括穆圩乡);善后河以北片,主要为板浦、东辛农场地区;善后河以南片,指叮当河以东,新沂河大堤以北,善后河以南地区的1012平方公里范围。善后河以北地区涝水由烧香河口新建烧香河北闸排泄,已基本达到5年一遇,叮当河以西涝水大部分投机排入古泊善后河。由于埒子口淤积严重,目前我县善后河以南片存在问题最为严重,该区域内骨干河道均应按5年一遇标准进行全面治理。
3.1.2农田除涝标准提高圩区排水能力,全部达到5年一遇标准,平原区超过5年一遇标准,力争将县内农田全部建成高产、高效田。
3.2城区防洪排涝工程
目前,灌云县城继新沂河、叮当河等高水河道分别按标准治理后,县城已达到20年一遇防洪能力,未来几年结合新城区建设,对城区排涝河道按规划排涝标准实施,改造城区地下管网建设,完善城市排涝管网体系建设,同时利用城区景观建设,将工程水利建设转化为资源水利、生态水利,为灌云县城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打造“山水灌云”,建设优美的人居环境。
3.3非工程体系建设
在提高全县现有水利工程防洪除涝标准的同时,努力做好以水文气象监测、洪水预报调度、抗洪救灾指挥、行蓄洪区管理和洪涝淹没保险为主要内容的非工程体系建设,提高整体综合防洪除涝能力。
结束语
水利事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运用科学发展观搞好我县的水利建设,为灌云的经济建设安全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简介:
姓名:黄海霞,性别:女,职务副主任,学历本科,职称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工作。
姓名:陈兵,性别:男,学历大专,职称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及建设管理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