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的临床症状和临床治疗方法分析
2012-06-15张翠丽
张翠丽
引言
青光眼是一种发病急、危害大、随时可能导致失明的常见眼病。其特征是眼内压间断性或是持续性地升高,超过了眼球所能承受的最大程度,而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功能带来损害,从而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视力减退等,最后导致失明。本文将我院眼科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情况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来自我院眼科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58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共有62只眼,其中男性患者共有37例,包括40只眼,女性患者共有25例,包括22只眼;年龄最小的患者为39岁,最大的患者为68岁,平均年龄为(57.5±2.7)岁;所有患者在入院前检查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入院时眼压在40-102mmHg之间。58例患者(62只眼)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29例患者,共31只患眼,另一组为对照组,29例患者,共31只患眼,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断指南-眼科学分册》中给出诊断:症状为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体征为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3.治疗方法:实验组患眼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眼采取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所有患者均先使用缩瞳剂快速降低眼压,手术前麻醉行球周麻醉。实验组治疗方法为在上方角膜缘内1毫米处缝上悬吊线,向下牵拉眼球,以上方穹窿为基底做结膜瓣,接着做出巩膜瓣,使其前界达到透明角膜缘内0.5毫米处,用0.02%的丝裂霉素C棉片置于巩膜瓣下及结膜与巩膜之间5毫米处,放置3-5分钟,以50-l00ml的平衡盐溶液冲洗巩膜瓣。随后在透明角膜缘处做穿刺口,切除宽约1mm长约3mm角巩膜缘组织,相应地周切虹膜,予巩膜瓣顶端间断缝合2针,线接埋入巩膜内,经侧切口缓缓注入平衡盐溶液恢复前房,再次观察形态,以庆大2万单位加地塞米松2mg结膜下注射,眼膏涂眼后包扎术眼结束;对照组先以上方穹隆为基底做结膜瓣,再做出巩膜瓣,向两侧延长,做出巩膜隧道,切除小梁组织,再作虹膜周切,整复虹膜,最后关闭巩膜瓣及结膜瓣,观察形态及前房恢复情况后,以庆大2万单位加地塞米松2mg结膜下注射,眼膏涂眼后包扎术眼结束[2]。
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眼压比较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两组均值比较采用 t检验,定 a=0.05,若 P <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反的,若P>0.05,则认为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结 果
1.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分别随访至3个月,在术后2个月及术后3个月均复查眼压显示:术后2个月,实验组的平均眼压为(12.51 ±2.78)mmHg,对照组的平均眼压为(15.01±3.17)mmHg,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实验组的平均眼压为(13.93±2.05)mmHg,对照组的平均眼压为(18.42 ±2.31)mmHg,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眼压比较
2.实验组中无1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对照组中有4例患眼出现术后并发症,经药物散瞳、抗炎等治疗恢复正常后出院。
讨 论
青光眼是一种引起视神经损伤的疾病,当眼内压增高时,可以导致神经纤维的损害,引起视野的缺损,最终会导致失明。青光眼的病因主要是房水排出过程中出现障碍,使得眼压升高;在眼球这个封闭的空间里,房水排出的通道房角阻塞,房水排出受阻,眼内压升高,眼球壁压力太大,则导致视神经损害。
青光眼可以分为急性闭角型、亚急性闭角型、慢性闭角型、开角型等类型,有原发和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急骤,表现为患侧头痛,眼球充血,视力急剧下降等典型症状,临床上疼痛会沿着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放射,眼压升高,眼球坚硬,常引起恶心呕吐等,患者会出现虹视现象;亚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仅表现为轻度不适,甚至无任何症状,可以有视力下降,眼球充血较轻,常在傍晚发病,经睡眠后可以缓解,发作间歇缩短,每次发作时间延长,向急性或慢性发病转化;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发作时轻度眼胀,伴有头痛,常也有虹视,发作时患者到亮处或睡眠后可缓解,反复小发作,早期发作间歇时间较长,症状持续时间短,多次发作后,发作间隔缩短,持续时间延长,病情进展晚期视力下降,视野严重缺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发病隐蔽,进展较为缓慢,非常难察觉,故早期一般无任何症状,当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轻度眼胀、视力疲劳和头痛,视力一般不受影响,而视野逐渐缩小,晚期出现行动不便及夜盲;先天性青光眼患者在幼儿或少儿时出现临床表现,可以出现羞明、溢泪、眼睑痉挛,少儿进行性近视[3]。
对于青光眼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关键是建立新的眼内房水流出途径,包括虹膜周切术、小梁切除术,房水引流物植入术等,疏通原来的房水流出途径如前房角切开、房角分离术、小梁切开术等,减少房水生成如睫状体冷冻、透热以及光凝术等;本次研究中发现,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分别随访至3个月,在术后2个月及术后3个月均复查眼压显示:术后2个月,实验组的平均眼压为(12.51±2.78)mmHg,对照组的平均眼压为(15.01±3.17)mmHg,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实验组的平均眼压为(13.93±2.05)mmHg,对照组的平均眼压为(18.42 ±2.31)mmHg,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小梁切除术效果明显。一般治疗,则主要是要注意用眼保健,补充营养,补充维生素B,避免长时间使用眼睛,例如,看电视及阅读。避免饮用咖啡、酒及吸烟。避免大量饮水等。青光眼的防治中可以参考祖国传统中医理论,从瘀血水饮方面来考虑,临床上能收获到一定疗效。
1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断指南-眼科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尹宝存.关于提高滤过性青光眼手术成功率的讨论[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0):238.
3 张海涛,徐亮,陈长喜,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前节形态学研究[J].眼科新进展,2010,30(2):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