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点导读

2012-06-14李金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2年6期
关键词:瓦松蓝天赏析

李金平

美点赏析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唐朝诗人郑谷的《菊》借瓦松的仗势无用来衬托菊花的不慕名利的高洁品质。自此世人便对瓦松没有多少好感,一直视瓦松如那些王孙公子,受人鄙夷,不上台面,与美德无缘。但鲁枢元的蓝瓦松却让人对瓦松刮目相看,其实瓦松一样让人着迷,一样让人倾慕,只要你发现它的美丽。

蓝瓦松之美,其一在于它追求与天空融为一体。在作者的印象里,一提到瓦松,就是“那古旧的老屋,黧黑的屋瓦,瓦垄间密密生长着的瓦松的丛林。那瓦松,在湛蓝的天空下晕染着一层蓝幽幽的光”。为什么作者如此惊诧于瓦松的蓝?因为“我”只能坐在洞底仰望着蓝天,而无法向它迈出一步。但“我”又强烈地向往着蓝天,这种无奈让“我”感到一丝悲哀。正在“我”感觉蓝天离我太遥远,这时“我”看到了房顶瓦垄间茁壮生长着的瓦松,茂密的针叶,坚挺地指向蓝天。正是蓝瓦松开启了我追求梦想的阀门,正是蓝瓦松让坐井观天的“我”有勇气创造属于自己的蓝天。

蓝瓦松之美,其二在于它的坚韧、不屈不挠。瓦松生长的环境相当恶劣,“贫瘠的瓦垄上没有人浇水,没有人施肥,甚至连起码的土壤都极为稀缺,有的只是烈日与暴雨、寒风与酷霜”。但是饱含生命汁液的瓦松依然辉映着蓝天,因为瓦松知道:天外有天,只有敢于迎接风雨,才能享受自然的恩惠,才能吸收天地之灵气,让自己通体闪烁着蓝光,荧荧惑惑。瓦松如此,况于人乎?第一次发现蓝瓦松的“我”13岁,当时他向往外面精彩的世界,但又不得不继续呆在井底,这个井底让“我”苦闷,因为这个井底就是“我们家”的杂物间。“我上了中学以后,就渴望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但家庭情况不允许,只能选择一个破破烂烂、原是茅厕的棚子作为自己的独立空间,独立空间是有了,但“我”感觉离蓝天太遥远,作为一个只有13岁的少年,很难想象凭借这样一个地方就能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踟蹰徘徊之际,蓝瓦松像上苍的一种昭示,让我茅塞顿开,醍醐灌顶:梦想不怕风雨,青春不惧坎坷,只要你像瓦松一样亲近蓝天,就能拥有蓝天般的青春色彩。

蓝瓦松之美,其三在于它的“酸、苦、寒”。瓦松入药,也是有据可查,但作为清热解毒的良药,瓦松的药性却是“酸、苦、寒”,并不容易让人亲近,在父亲得了肺癌后,中医先生开出的处方中就有一味“瓦松”,只是药铺里已买不到。瓦松药性不美,但却能治病救人。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人如瓦松,童年岁月的贫寒、清苦、酸辛回忆起来多少有些苦涩,但却让“我”的生命呈现出精神的华彩。

瓦松如人,人如瓦松。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在困难挫折面前,很多的人选择随波逐流,选择逃避现实,但“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我们想一想瓦松,其实,每个人都能活得像瓦松一样的坚韧、一样的高贵,只要你能接受生活的“酸、苦、寒”。

难点指津

瓦松之美在于其追求,其坚韧,其“酸、苦、寒”。但瓦松之前为何要冠以蓝字?这源于作者独特的思考。首先瓦松的色彩确实有着蓝天般的蓝色,其次更重要的是一提到蓝,就容易联想起蓝天,以及蓝天般的追求,对蓝天的追求,是瓦松给予作者的启迪和灵感,它让作者在困境中奋起,文章中写道,聊以自慰的是,我毕竟向往着蓝天,毕竟向着通往蓝天的道路跋涉过。即使在功成名就的今天,作者也只是期望着能像瓦松那样,走上屋頂,映一身蓝色的天光,也就无悔无怨了。

但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只知道奥巴马,却不知道瓦松,换句话说,现在的孩子太过舒适,缺乏生活的磨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做一个像蓝瓦松一样的人,有追求,不屈不挠,耐得住苦寒,就能取得成功,寻找到生活的真谛。

考点训练

1.蓝瓦松美在何处?

2.蓝瓦松为何冠以蓝字?作者借此表达什么主题?

附:参考答案

(见美点赏析、难点指津)

猜你喜欢

瓦松蓝天赏析
故乡的瓦松(外一篇)
炫舞蓝天
药用瓦松人工培育技术初探
消失的瓦松
臻迪无人机在蓝天中飞向未来
同在一片蓝天下
瓦松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