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鄱阳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禀赋评价与保护利用模式

2012-06-10王志平郑克强

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10期
关键词:鄱阳湖樟树景德镇

■王志平 郑克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生态文明和文化生态是鄱阳湖发展的重头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因而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作为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拓展生态经济区的增长空间。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和内涵

我国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概念,主要有两大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为世人代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表演艺术和文化空间);另一种观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1]。本文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理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被各社区、群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无形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民族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活态文化体系和丰富内涵的文化“生命”体[2],龙先琼提出应从历史环境遗存、传承载体、精神内质三个方面来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3],认为只有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体系的产生背景和其精神内质,才能准确理解和发掘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体现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和民族个性,代表了不同民族文化群落的精神本质和价值观念,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存在的根本依据,其核心内涵是“非物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意识形态和精神内质。物质文化遗产告诉人们过去的历史,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强调传统文化精神内质的传承和发展,承载着文字、语言、音乐舞蹈、风俗及其对应的生产方式、日用工艺品和传统手工技艺等这些直接而重要的文化内容。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禀赋评价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九江、新余、抚州、上饶、宜春以及吉安等共38个县(市、区),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基本形成了十大类别完整、四级名录齐备、资源覆盖面广、优势项目集中、各级非遗保护单位完善的非物质文化圈,截止到2011年6月,共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3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有8大类20项(见表1)。

(一)项目数量占比及类别分布情况

从项目四级数量占比上看,区域内共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市、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34项,占江西全省四级非遗项目总数的21.8%。具体分级项目占比情况 (不同级别之间存在重复)为:国家级20项(46.9%)、省级 138 项(37.4%)、市级 149 项(38.8%)、县级291项(36.4%),四级项目平均占比达40%,其中尤以国家级项目占比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项目的知名度和社会价值较高。

表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

从项目类别分布上看,区域内主要以民间文学、民间演艺(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手工技艺以及民俗为主,主要分布在南昌、景德镇和九江三市,其中南昌有民间文学17项、民间演艺27项、传统手工技艺19项、民俗23项;景德镇有民间演艺14项、传统手工技艺21项;九江有民间文学16项、民间演艺62项、传统手工技艺17项、民俗14项;其他六市由于被划入区域的范围有限,分布较少。

(二)项目影响力研判

为便于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本文以表1中20项非遗项目为分析对象,并选取国内8大类优势品牌项目(见表2)作为参照,借助网络搜索平台、知网学术研究检索以及问卷调查三种方式对这2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对比检验。

表2 国内8类优势品牌项目情况表

1.网络搜索非遗项目关注数据。本文选取百度、搜狐、雅虎、网易四大网络搜索引擎,分别对表1和表2中2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站关注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其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项网络搜索量比较大的是:景德镇手工制瓷四大网络平均搜索量47万、赣剧41万,以下依次是南昌瓷板画32万、瑞昌剪纸30万、樟树药俗28万、万寿宫庙会27万;国内8项优势品牌项目中京剧四大网络平均搜索量73万、东北二人转54万,8项平均网络搜索量达40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只有景德镇手工制瓷和赣剧达到国内平均网络搜索量水平以上,区域非遗项目整体网络关注度水平较低。

2.知网检索非遗学术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表1和表2中2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进行检索,其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项研究成果较多的是景德镇手工制瓷:期刊、学位论文82篇,报纸、会议论文48篇;赣剧分别是78篇、44篇;青阳腔分别是36篇、19篇;以下依次是万寿宫庙会35篇和20篇、樟树药俗33篇和16篇、瑞昌剪纸31篇和30篇、南昌瓷板画30篇和15篇;国内8项优势品牌项目中京剧分别是140篇和72篇、潍坊风筝100篇和75篇,8项平均学术研究成果分别是68篇和43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景德镇手工制瓷和赣剧在国内平均学术研究成果水平以上,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体科研成果不足。

3.非遗产品购买(欣赏)意向问卷调查。笔者针对表1表2中2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企业职工、政府人员、医生、学生、教师、农民、工人等,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对这2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产品是否有购买(欣赏)意向,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18份,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相关数据分析得到图1。结果显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景德镇手工制瓷的购买 (欣赏)意向百分比为75.5%、樟树中药材炮制69.4%、南昌瓷板画67.3%、赣剧65.2%、瑞昌剪纸63.5%、西山万寿宫庙会63.2%;国内8项优势品牌项目东北二人转的购买(欣赏)意向百分比高达81.3%、潍坊风筝79.8%,8项平均购买 (欣赏)意向百分比为69.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景德镇手工制瓷和樟树药俗两个项目在国内平均购买(欣赏)意向水平以上,产业化项目较少。

图1 非遗相关产品购买(欣赏)意向问卷调查对比情况

(三)总体评价

1.存量丰度高,四级名录完整,国家级项目比重大。鄱阳湖文化历史悠久,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经济实用价值、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较高,项目总数达334项,四级建档名录体系健全,国家级项目20余项,占全省近一半比重。

2.品类齐全,但区域分布不均,呈现较强的文化地域差异性。民间文学、民间演艺、手工技艺和民俗较多,主要分布在南昌、景德镇、九江三市,地域上呈现相对集中性,且与鄱阳湖地区传统文化发展脉络息息相关,多数项目对文化地域环境的依赖性较强,衍生可变性较弱。

3.少数项目知名度较高,但整体影响不广,优势产业化项目较少。20项国家级项目中景德镇手工制瓷、赣剧、樟树药俗、万寿宫庙会、南昌瓷板画、瑞昌剪纸六项的知名度较高,但与国内其他同类优势品牌项目相比,产业化发展综合实力不强,且主要集中在景德镇制瓷、樟树制药等少数传统优势项目,整体实力较弱。

4.资源现状呈现出濒临消失、发展缓慢和产业开发三种状态并存的局面。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品类如九江山歌、西河戏、武宁锣鼓等演艺艺术因其表演形式、内容节奏与现代文化生活有一定距离,失去了原有社会文化的受众基础,甚至面临消亡的困境;多数品类如瑞昌剪纸、湖口草编等民间美术由于传承人年渐衰老和文化环境变迁而难以为继,逐渐走向低迷与衰退;有些品类如景德镇手工制瓷、樟树中药材炮制等手工技艺经过市场运作和包装,融入现代市场经济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构建

(一)保护利用的主要原则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十六字总体原则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有针对、有层次性地延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拓展开发空间,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的规模效应,使之成为文化产业的新的增长点。具体来说,我们应坚持以下三点原则:

1.保护与利用并重原则

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首要原则。保护是利用的基础,而利用是更高层次的保护,两者相辅相成。积极有效的保护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价值和知名度,进而促进利用;合理适当的利用能为保护提供资金和培养传承专业人才,进而推动保护。

2.资源整合原则

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指导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是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发掘、选取和价值再造的过程,把原本分散的、零碎的、不成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根据市场的需要加以集中优化,使之形成具有较高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文化资本。

3.可持续发展原则

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核心原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涵义就是其自身寻求进步与外部产业力量的结合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保护、开发和利用资源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一种健康、稳定和平衡的产业格局中获得快速增长。

(二)保护利用的主要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是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健康发展而进行总体构想,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系统化、立体化的战略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分类建档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十种类型: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4]。分类建档模式包括建立完备的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开展全面普查,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界定归档十大品类,选定与保护非遗项目传承人以及建立典型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试点保护工程等一系列工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建档体系,四级名录体系健全,十大品类齐全,其中民间文学42项,民间演艺(音乐、舞蹈、戏剧、曲艺)131项,民间技艺(手工技艺、美术、杂技竞技)96项,民间习俗 (医药、民俗)65项,国家级传承人10人,省级传承人73人,典型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试点保护工程一个——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程,见图2。

图2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建档情况

在构建分类建档模式时应着重注意:一是发掘。很多传统文化资源由于长期散落在野史资料或民间生活中,有些甚至濒临消失,随着时代的变迁隐于历史的尘埃中或被人们遗忘,应把那些在今天仍然具有较高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非物质文化元素发掘出来,对其所隐含的文化意义与价值进行深入发掘,使之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活资源。二是筛选。不是所有传统民间文化都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考虑其是否包含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理念和思想气质,是否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三是本真性记录。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生态性和变异性特征,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形成和发展传承过程中都与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同时又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而呈现局部或整体的变异,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建档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尽量依据同质化的文化生态背景进行本真性记录。

2.层次联动模式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入市场”的情况,本文按照存在状况、资源特征和市场价值等不同要素,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划分为“静态保护型”、“市场培育型”和“规模开发型”三个层次。其中,“静态保护型”数量较多居于底层,“市场培育型”属待开发项目,数量居于中间,“规模开发型”的市场条件较充分,但目前能在产业化上做强做大的项目仍为少数,因此居于金字塔尖部。我们建议对“静态保护型”实行静态化展示;“市场培育型”实行区域内推广;“规模开发型”实行产业化经营,以期在三者的层次联动下实现非遗项目的有效保护利用(见图3)。

图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层次模式图

(1)静态保护型。静态保护型非遗项目主要包括一些地方传统习俗等与精神层面相关的内容,对其存在空间、区域性文化特征均有较严格的要求,一般不宜进行商业开发,应认真保持其本真性和完整性。如南昌祭轿、畲族祭祖仪式、瑞昌祭龙文以及一些流传不广的民间故事,可以通过建立小型民间艺术保护中心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展示、研习等方式进行静态记载,由政府出资或争取社会资金来维持其原有的特质,予以静态保护。

(2)市场培育型。市场培育型非遗项目大多体现较强的文化地域性,对原有的地域文化环境依赖性强,可在其流传区域内进行适度的开发利用,在保护传承的同时又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如樟树药俗、西山万寿宫庙会、青阳腔、九江山歌、抚州、高安采茶戏等,可以通过在当地市、县或村镇间进行展览、演出,把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元素整合在一起进行梳理、提炼,使之成为能满足当地民众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休闲产品,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3)规模开发型。规模开发型非遗项目本身就具有市场商品的活跃属性,可塑性和可变性强,甚至有的产业开发已成一定规模,对其进行规模开发,有助于形成完善的文化产业链,实现在市场运行规律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保护传承。如景德镇手工制瓷、赣剧、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南昌瓷板画、瑞昌剪纸等,可以通过市场化组织、规模化生产以及现代营销手段将其转化为日用生活用品、旅游纪念品和文化休闲等服务类产品,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3.产业带动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开发,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点进行产业项目运作,突出产业的拉动作用,产业策略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平均用力、重点不清[5]。下文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陶瓷以及中药制药三大产业带动模式。

(1)依托旅游产业,带动非遗项目发展。鄱阳湖传统渔俗文化、樟树中药炮制及药俗、药文化、仙女湖传说、景德镇陶瓷技艺、九江山歌、采茶戏、西山万寿宫庙会等,这些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成为旅游产业的特色“生产资料”,加强非遗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带动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2010年,江西省旅游产业产值增速明显,实现旅游总收入818.3亿元,同比增长35.15%,增幅居全国第4位[6];旅游总产值占全省GDP比重8.7%,占全省第三产业比重32.53%。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江西旅游产业的大功臣,一些非遗项目如景德镇瓷俗和制瓷、樟树药俗、傩舞、山歌及客家文化等已经成为江西旅游的重要攻略点[7]。近年来,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中国樟树药交会、江西绿茶博览会、南昌万寿宫庙会、南昌绳金塔庙会等一系列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些主题旅游产品的推出吸引了众多的旅游客户,在产生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非遗项目的发展。

(2)稳固陶瓷产业优势,延伸陶瓷产业链。陶瓷资源丰度和跨度与文化关联度都比较高,与瓷板画、烙画、彩绘及雕版画、印刷技艺等非遗项目联系紧密,在利用与开发过程中,应以支柱产业为战略重点,以点带线,带动相关非遗项目的综合开发,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享有“千年瓷都”盛誉的景德镇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陶瓷美术以及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等,逐渐形成以陶瓷制业为龙头的支柱产业,发展势头欣欣向荣,陶瓷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又反哺了相关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实现更高层次的生产性保护利用。近年来,经过了一路震荡颠簸的转型,景德镇终于重新雄起在中国陶瓷业界前列[8]:2011年,景德镇瓷器在全国300个最具综合价值量地理标志名单中列第六,居轻工产品类第三名;产值方面,2011年,景德镇陶瓷产业年产值达192.6亿元,同比增速32.73%,占全市全部工业产值的19.3%,成为支撑景德镇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就业方面,以2011年景德镇市制造业为例,2011年,陶瓷制造业就业人数为173136人,占制造业就业总人数的37.04%、工艺日用制造业的60.1%,陶瓷制造业职工年平均工资均高于制造业与工艺日用制造业。陶瓷产业已经具备较强的经济拉动作用,未来在稳固艺术陶瓷优势基础上,景德镇应做大日用卫生陶瓷与工业建筑陶瓷,改变落后的自产自销经营模式,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和物流链,积极拓展与陶瓷制作有关的艺术品出口交易、陶瓷艺术节庆与会展,陶瓷文化旅游等业态。

(3)推广樟树制药,打造品牌制药企业。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樟树中药材炮制和樟树药俗,利用樟树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樟树制药精选道地药材,医用疗效较高。近年来,每年一度的樟树全国药材交流大会为全国各大药市之冠,药材以及成药成交量逐年攀升,每年全国3000多家医药企业、8000余种药材(药品)参展,交易额年均达10亿元。2011年,樟树市药业年创产值超过1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6.1%,增速达30%。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已超过90家,税收超百万企业有10多家,年产值达42.65亿元,占全市医药企业产值比重21.3%;主营业务收入达80.25亿元,占全市比重22.4%;税金贡献额达4亿元,占全市比重34.6%。药业正日渐成为推动樟树工业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和财政收入支柱,未来樟树应加快形成大药业的观念[9],不仅种药、做药、卖药,更需借助传统品牌,发展药膳、药酒、药茶及其他中药保健食品、中药保健用品等相关产业;围绕实现中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发展壮大仁和集团、樟树制药厂和清江制药厂等一批兼注生产加工与营销的品牌药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推广的成功突围。

综上所述,三种模式相互关联,互为补充。构建分类建档模式能较详细地记载保存资源项目,使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案可查;层次联动模式有助于针对不同类型项目实施不同措施,促进联动效应;产业带动模式有利于树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起到行业辐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根据运作主体和实施角度的不同,三种模式可结合使用,从而合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站在文化的“高地”,注重经济、生态以及文化三者之间的联系,加强文化生态与生态经济的深度融合,有序部署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严格保护和有效利用,必将进一步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度化、多元化。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J].民族艺术,2008,(6).

[3]龙先琼.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及其保护原则的理论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18号[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9.

[5]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商业化经营[J].河南社会科学,2009,(7).

[6]邱荣飞,林坤.江西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与策略探讨[J].企业经济,2011,(9).

[7]邱瑟.跟着“非遗”去旅游 [EB/OL].http://tour.jxnews.com.cn/system/2008/06/25/002781293.shtml,2008 - 02 - 25.

[8]景德镇市瓷局.景德镇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情况 简 介 [EB/OL] .http://xxgk.jdz.gov.cn/bmgkxx/schj/index_1.htm.

[9]程永康,柳黎游.樟树市打造新药都壮大药业支柱 产 业 纪 实 [EB/OL].http://xxgk.jdz.gov.cn/bmgkxx/schj/index_1.htm.

猜你喜欢

鄱阳湖樟树景德镇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景德镇颂歌
不忘你,景德镇
问一声,景德镇
香樟树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香樟树,樟树香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鄱阳湖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