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2012-06-09曾顺军范志勇曹淑华
曾顺军,范志勇,曹淑华
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曾顺军,范志勇,曹淑华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佛山 528200)
观察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IL-6浓度变化。将1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40例。A组采用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治疗,B组采用穴位注射治疗,C组采用针刺治疗,D组采用牵引治疗。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VAS评分、麻木评分、IL-6浓度。A组总有效率为100.0%,B组为77.5%,C组为67.5%,D组为72.5%,A组总有效率优于B组、C组和D组(均<0.05)。四组治疗后VAS评分、麻木评分、IL-6浓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A组治疗后VAS评分、麻木评分、IL-6浓度与B组、C组和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是一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针刺疗法;水针;颈椎病,神经根型;牵引术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根,引起颈脊神经根炎症反应及颈神经根功能障碍,产生一系列症状体征。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笔者自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采用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并与单纯穴位注射、针刺、牵引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为我院康复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40例。A组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5岁,平均31岁;病程最短10 d,最长90 d,平均25 d。B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4岁,平均30岁;病程最短8 d,最长75 d,平均27 d。C组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3岁,平均28岁;病程最短7 d,最长80 d,平均25 d。D组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5岁,平均32岁;病程最短9 d,最长90 d,平均24 d。4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年龄18~65岁;②颈、肩、臂疼痛或麻木,向上肢或枕部放射;③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④颈椎旁压痛;⑤肩及上肢感觉障碍、肌力下降;⑥压颈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⑦影像学检查异常。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标准;②年龄在23~65岁之间;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椎体发育畸形、椎体肿瘤、颈椎结核、风湿等病引起的颈痛;②治疗期间仍接受其他治疗方法或服用药物;③妊娠、哺乳期妇女;④不能坚持治疗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而未完成研究规定的观察疗程。
2 治疗方法
2.1 A组
2.1.1 针刺
根据颈椎X线摄片确诊的颈椎病变部位,取相应椎体夹脊穴。据不同的疼痛和麻木区域选择不同的夹脊穴,临床发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变区域主要集中在中下段颈椎(C3-7),疼痛麻木位于三角肌、桡侧腕关节部取C4-5夹脊;位于肱二、三头肌及拇、食、中指取C5-7夹脊;小指及无名指取C7-T1夹脊;尺侧腕上区取T1-2夹脊。
2.1.2 牵引
采用可调节式颈椎牵引器,牵引角度、重量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及颈椎X线摄片结果进行选择,牵引重量从6 kg开始,并逐渐增加重量,每次增加2 kg。
2.1.3 穴位注射
当患者出现颈肩部或者患肢放射痛或麻木时,此时嘱咐助手固定患者在此牵引状态下,医师即行相应椎体夹脊穴穴位注射,药物采用鹿瓜多肽4 mL+0.9%生理盐水 4 mL,此时患者往往在操作中可感觉明显的向患肢放射感,针感向肩、臂、肘、指传导说明操作成功,每穴每次注射3~4 mL。
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2.2 B组
采用单纯穴位注射治疗。取穴、操作、疗程同A组。
2.3 C组
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取穴、操作、疗程同A组。
2.4 D组
采用单纯牵引治疗。操作、疗程同A组。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 主要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良好,能胜任日常工作。
显效 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复,能胜任轻体力劳动。
好转 症状、体征减轻,颈、肩、肢体功能均有改善,不能胜任轻体力劳动。
无效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有加重。
3.2 观察指标
3.2.1 疼痛严重程度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用长度为10 cm的标尺,两端(10~0)分别代表最疼至不疼,让患者将游标放置在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位置上,医生读出评分结果。
3.2.2 麻木评分
按照患者的麻木轻重程度分为以下4个等级(据田中靖久发表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杂志中颈部神经根症治疗成绩判定基准进行制定标准)。0分为正常,无麻木;1分为轻度,偶有麻木,很快缓解;2分为中度,经常麻木,但有间断,能缓解;3分为重度,持续麻木,无间断,不缓解。
3.2.3 外周血清IL-6
取血5 mL,置标本于3500 rpm离心机中离心15 min得上清液,将获得的标本置于-80℃冰箱内保存,竞争性放射免疫法检测IL-6的含量变化。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临床观察结果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及各组间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检验和配对检验,等级资料的组间比较则采用秩和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4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A组总有效率为100.0%,B组为77.5%, C组为67.5%,D组为72.5%,A组总有效率与B组、C组和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
表1 4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A组比较1)<0.05
3.4.2 4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由表2可见,4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麻木评分、IL-6浓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A组治疗后VAS评分、麻木评分、IL-6浓度与B组、C组和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3.5 随访
随访3个月,A组治愈35例患者中无任何副反应出现,其中有3例复发,出现上肢放射性麻木不适;B组治愈22例患者中有7例复发,出现颈部疼痛伴有上肢放射性麻木;C组治愈12例患者中6例复发,出现颈部疼痛伴有上肢放射性麻木;D组治愈15例患者中5例复发,出现颈部疼痛伴有上肢放射性麻木。经随访得出结论,A组即时镇痛疗效显著,并且远期疗效稳定,复发率低明显优于其他3组。
表2 4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A组比较2)<0.05
4 讨论
颈椎病是由颈部骨骼、软骨、韧带的退行性变而累及周围或邻近的脊髓、神经、血管及软组织,并由此而引起的一组征候群。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常见的一型,发病率仅次于颈型,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由于电脑的普及,本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式,其病因主要是在患椎钩椎关节处的骨赘伸入椎间孔内,压迫或刺激颈脊神经根而发病,尤以下部颈椎多见。
鹿瓜多肽注射液是从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的四肢骨和葫芦科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的干燥成熟种子中经分别提取后制成的灭菌水溶液。通过动物实验对X线摄片分析、组织学分析、免疫组化观察、生物力学分析等方面观察得出结论,其注射液能促使骨折处早期分泌各种生长因子促进成骨细胞出现、成熟,进而缩短骨折愈合时间[2]。研究发现,鹿瓜多肽注射液可对CⅡ诱导的免疫性关节炎大鼠血清TNF-a,IL-6,CⅡ抗体活性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缓解血管的增生、扩张及关节的破坏,而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阻止了恶性循环,从而抑制滑膜组织增生,减轻软骨和骨的破坏,最终对免疫性关节炎起到了治疗作用[3]。
常规情况的针刺、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要想获得快速的向病灶的反射感比较困难,比如针刺或者穴位注射要反复进行提插或许才能取得针感或放射感,但是一般患者往往难于忍受,而牵引下穴位注射可以取得快速有效针感。
颈椎牵引可拉大狭窄的椎间隙和椎间孔[4-5],使纤维组织复位,解除颈部肌肉痉挛,有利于神经肌肉组织水肿和炎症的吸收。牵引还可调整关节突关节的位置,有学者[6]从影像学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狭窄因素以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C5-6和C6-7为多发节段)为要,常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骨性狭窄因素的首位。一般认为“牵引角度小,最大应力集中在上段颈椎,角度变大时,最大应力逐渐移往颈椎下段,因此,在颈椎牵引时应当依据患者X线摄片及受累神经根定位采取不同的角度进行相应治疗。
针刺颈椎夹脊穴之所以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可能与血清中吗啡样物质含量有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清中吗啡样物质是内源性镇痛系统的主要神经化学基础之一,针刺颈椎夹脊穴后,可以调节神经功能,并使低于正常人血清中的吗啡样物质含量逐渐上升[7-10]。
穴位注射配合牵引的机理在于,在牵引增宽椎间孔及椎间隙的状态下,立即加以局部夹脊穴穴位注射,穴位受针刺和药物营养、牵引的三层刺激产生针感的快速传导,可以直达病所,刺激了相应的神经根,消除神经根部的水肿,同时减少了用穴,从而改善了局部的微循环[11]。
[1] 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 1993,3(18):472-476.
[2] 李章华,崔西龙,王志林,等.松梅乐注射液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9,30(1):111-114.
[3] 鞠大宏,贾红伟,吴皓,等.鹿瓜多肽注射液对CⅡ诱导的免疫性关节炎大鼠血清TNF-a,IL-6以及CⅡ抗体活性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11):817-820.
[4] Hua Y.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with Combined Electroacupunctur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9, 7(3):156-158.
[5] Wang Chongmiao, Wu Yaochi, Zhang Junfeng,. Observation on Efficacy of Acupoint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Traction for Cervical Radiculopathy[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 9(6):380-383.
[6] 张明才,程英武,詹红生,等.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狭窄因素的影像学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3):199-202.
[7] 杜宇征,李大军.不同刺法针刺颈夹脊穴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2001,42(9):534-535.
[8] 何云清,徐静.七星针叩刺配合拔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3):170-171.
[9] 吴九伟.电针加刺络拔罐治疗颈椎病的对比观察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6):403-404.
[10] 邹波.火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5):310-311.
[11] 张勇,张翠平.牵引状态下温针颈夹脊穴治疗颈椎病[J].中国针灸,2000,20(8):512.
Observations on 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Point Injection plus Traction in Treating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
,528200,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point injection plus traction in treating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and compare pre-/post-treatment serum IL-6 concentrations.One hundred and sixty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groups A, B, C and D, 40 cases each. Group A was treated by acupuncture point injection plus traction; group B, by acupuncture point injection; group C, with acupuncture; group C, by traction.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pre- and post-treatment VAS scores and numbness scores, and IL-6 concentr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groups.The total efficacy rate was 100% in group A, 77.5% in group B, 67.5% in group C and 72.5% in group D.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e-/post-treatment differences in the VAS score, the numbness score and the IL-6 concentration in all the groups (<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t-treatment differences in the VAS score, the numbness score and the IL-6 concentration between groups A and B, C or D (<0.05).Acupuncture point injection plus trac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treat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Acupuncture therapy; Acupuncture point injection; Cervical spondylosis, radiculopathy; Traction
1005-0957(2012)07-0491-03
R246.2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2.07.491
2011-09-02
曾顺军(1971 - ),男,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