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壶过眼录--康乾时期紫砂壶艺简史

2012-06-08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2年4期
关键词:壶底公分珐琅

文/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 艺术学院)

清代,宜兴紫砂陶业承明代发展之势,更加发达。

紫砂壶的名气愈来愈大,不但文人们喜爱,在此风行的影响下,小市民、宫廷显贵、边疆富家乃至外国人均喜爱上它。据《扬州书舫录》卷四记载,清代扬州就有专营紫砂壶的店铺,颇受各阶层人士喜爱。受文人影响的人很多,各层次的人都有,他们以文人的风格为依托,文人喜爱的,他们就喜爱。但又以小市民、巨富的附属阶层,以及一些小康的农民(包括地主)数量特多,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要求,朴素、单纯、高雅的文人风格,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喜好富贵气;而市场的需要,就是紫砂业发展的方向。同时,紫砂壶市场变大了,因为清代人把茶视为与吃饭同等重要的事,无论富贵贫贱,无不每日用茶。

袁枚《随园诗话》中记云: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之物,和柴米油盐一样重要,各层次人都用茶,其对茶壶的审美要求自然也就不同了,于是,清代出现了三种风格不同的紫砂壶。

其一仍然是传统的文人审美情趣风格,为讲究内在气质和单纯朴素风格。并发展为在壶体上大量题诗题文,作画钤印;即更讲究“文心”。

其二是富丽豪华、明艳精巧的市民趣味。在紫砂壶面上用石绿、石青、红、黄、黑等色绘画山水人物花鸟等;或施以各种明艳色彩的釉色,或嵌金镶银,甚至装制金银提梁等。

其三是包金银边或装玉的外销风格。市民风格的壶也有嵌银的,但多数是嵌花纹、嵌字,外销到泰国或西欧等国的壶则多包金银边、加金银提梁等,风格也明显不同于市民风格。当然,二者也有相近处。

图1 东陵式壶 陈鸣远

图2 蚕桑壶 陈鸣远

图3 岁寒三友壶 陈鸣远

第一种风格可以叫“文人风格”或“文人壶”,类似绘画中的“文人画”。第二种风格可以叫“市民风格”或“民间壶”,类似“民间画”。第三种风格只是为了满足国外买主需要。“文人壶”上也绘画,但只以刀刻,不施彩,不破坏紫砂壶的朴素高雅气质。三种风格的壶,仍以“文人壶”为主流、为代表风格,且大家名流仍然在文人审美观指导下,创作“文人壶”。富丽明艳的“民间壶”始终居次要地位,有的只是应买主需要特制,制陶名手有时也偶尔为之,但只是为了销售。

重要的是,文人们时时控制紫砂壶的发展,并亲自参与设计,或亲自和制壶者合作,使紫砂壶的主流一直沿着文人欣赏的朴素风格发展。故俗而艳风格风行不久,便又渐趋消失。

明代紫砂壶的形式基本上是仿古,有很多壶手即明白刻写“仿古”字样,这正如明代的绘画雕塑。明前期的绘画以“浙派”为主,都是仿南宋院体的;明中期绘画以“吴门派”为主,都是仿“元四家”的;明后期绘画以“松江派”为主,又是仿董、巨、“元四家”至“吴门派”的风格。中国艺术发展到元代,已有大量成功作品遗世,明人可以毫不费力地摹仿。明人仿前人之作乃因为已有大批遗产可供摹仿,加之明代艺术开始商品化,作者需要制作大量商品,故无暇去创新。但明人并不以仿古为目的,他们在仿古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加入自己的想法,有时仍有一定的创意。所以,明人仿古之作,一眼便看出是明人作品。

清人作品欲以仿古为目的,如清代以“四王”为代表的主流画风,即以酷似古人为最高原则,他们提出“可以师古”、“力追古法”、“宛若古人”,并以古人“脚汗气”为荣。清人一直沉浸在怀古的气氛中,风靡一时的“考据学”其实就是“怀古”,就是在旧纸堆里讨生活。所以,影响所至,紫砂壶也以怀古摹古为目的。

但清代中期,江南社会产生了一些变化,即曾经被摧残了的资本主义又一次兴起,而且更甚于明代,一些大商人、大贵族、大地主可以控制市场的兴衰,可以左右一些城市的经济、文化之发展。他们在朝廷势力之外又形成一个“王国”,而且生气勃勃,很多知识分子便依附这股势力,借以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发挥自己的性灵,舒展自己的个性。譬如和袁枚同时的“扬州八怪”,他们敢于辞官不做,摆脱朝廷的束缚,到扬州去卖画为生,他们的画都有自己的个性,与风靡一时的“四王”仿古画风截然不同。

紫砂壶的制造也同此风。清中期,在仿古的气氛中,却出现了“曼生十八式”。“曼生十八式”虽然也未完全脱离仿古,但样式简洁,壶身上刻了很多铭文,颇有一股新鲜气息。

清代的壶又开始大量销往国外,而销往国外的紫砂壶形式又有所改变。

图1是陈鸣远的作品,一般人都称之为“南瓜壶”,其实应该叫“东陵式壶”。因为壶上明白刻着“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鸣远”,下钤印“陈鸣远”。壶高十.五公分,口径三. 三公分。现藏南京博物院。

陈鸣远是顺治至康熙间(约一六五一至一七二二)人,名远,字鸣远,号鹤松,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宜兴上袁(一作上元)村人。在紫砂壶史上,陈鸣远是清初第一大家,也是时大彬后最著名的壶手。紫砂壶的制作,到了陈鸣远,又是一个新的里程碑。他继承了明代文人壶造型的朴素高雅大方的民族形式,又着重发展了写实的自然型形式,使壶艺为之一新。此外,陈鸣远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他在壶上刻的字,都有很深的含义,而且他的书法也具有晋唐风格。

这把“东陵式壶”确是南瓜形,但是他并非仅仅仿造南瓜,其中更寓有深意的。“东陵”即秦始皇时代的东陵侯召平,其人品甚好,安贫乐道,《史记》卷五十三记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一说瓜有五色甚美,仿东陵五色瓜而制壶,本有慕其人高雅之意,题字更见作者心迹。他还在另一壶上刻字云:“汲甘泉,瀹芳茗,孔颜之乐在瓢饮。”也表达了他安贫乐道之情怀。

图2蚕桑壶也是陈鸣远的作品,高六.七公分,口径四至四.八公分,壶底有印章“陈鸣远制”四字,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壶身扁圆折腹,腹下部素面,上部则雕蚕食桑叶状。壶盖即一片桑叶,上卧一条全蚕,其他蚕半藏半露在桑叶中,十分生动。壶泥基本上白泥微黝,调砂,其色更似蚕。这是陈鸣远仿自然形式的优秀作品之一。

陈鸣远有一把“岁寒三友壶”,见图3。高仅四. 五公分,壶底刻“陈鸣远”三字。陈仲美有“束竹壶”全仿竹束,陈鸣远仿之但加以变化,把竹改为松竹梅,文人画中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寓在艰难处境中见朋友节义之意。此壶之把是一松枝,壶腹上还作有松针,壶身由竹段竹叶和老梅干组成。壶嘴和壶腹之间还有梅花。这就是“岁寒三友”。一把壶在手,不但可以饮茶,还令人产生很多遐思,它寓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而不是简单的工艺品。

图4莲形银提梁壶也是陈鸣远的作品,通高八公分,现藏苏州文物商店。壶身作一莲花蓬形,共八片莲花,壶盖作莲蓬形,上有六颗莲子,皆能活动;盖钮似一大莲子,亦能活动。壶嘴上饰荷叶。提梁(配银)似一藕节。此壶盖和壶口结合十分紧密。腰部一大莲花叶上刻“资尔清德,烦暑咸涤,君子友之,以永朝夕”,下有“鸣远”二字款,并钤印二方,上曰“陈”,下曰“鸣远”二字款,人论茶有“清德”,唐裴汶作《茶述》云:“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情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至和。”宋徽宗《大观茶论》也说:“茶之为物,善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道和......冲澹闲洁,韵高致静......”日韩人士则认为茶德“和敬清寂”、“清静和乐”、“和静清虚”。总之,茶德以“清”为中心,所以陈鸣远题“资尔清德”,意即资予你清德;“烦暑闲涤”,即谓烦闷、暑燥都全可涤除。下二句意为君子以此壶为友,以致朝朝夕夕。这一题,壶的意义就不同寻常了。

图5四足方壶也是陈鸣远的作品。高十. 三公分,口径六. 七公分,现藏上海博物馆。壶有四足,矮而宽大,显得敦实厚重。壶体方中见圆,方圆兼具,古朴大方。腹上刻字曰:“且饮且读,不过满腹。为禹同道兄,远。”下钤印“陈鸣远”。这已完全把绘画上题字的形式搬到壶上来,可知此壶乃是陈鸣远为朋友禹同特制的。

陈鸣远的壶遗世并不太多,但赝品却很多,这恰恰说明他的影响之大。汪文柏《陶器行赠陈鸣远》云:“陈生一出发巧思,远与二子(时大彬、徐友泉)相争雄。茶具方圆新制作,石泉槐火鏖松风,吁嗟乎,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君不见轮扁当年老斫轮,又不见梓庆削锯如有神。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吴骞说:“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得鸣远天鸡壶一,细砂作,紫棠色,上锓庾子山诗,为曹廉让先生手书,制作精雅,真可与三代古器并列。窃谓就使与大彬诸子周旋,恐未甘退就邾营之列耳。”吴骞并记陈鸣远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沿览。常至海监馆张氏之涉园,桐乡则汪柯庭家,海宁则陈氏、曹氏、马氏,多有其手作,而与杨中允晚研交尤厚。陈鸣远得到这些文人的延誉,声望更高,以致当时有谚云:“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争求鸣远碟。”历史的评说陈鸣远与时大彬并称,也有把陈鸣远和时大彬、供春并称“紫砂壶三大名手”。《桃溪客话》中论陈鸣远壶“形制款式无不精妙”;“予目中所见及家旧蓄教器,意谓即供春、少山(时大彬)无已过远。”他甚至认为供春、时大彬也不能超过陈远(鸣远),可见陈鸣远声誉之高。

圆月壶是清康熙年间作品,款署元盛,元盛之名无考;又刻“此缶伴名士”,即是说这个壶伴随着名士。壶是个扁形,两壁似两个大圆月,泥白伴微珠,其他部分栗色。像这种样式的壶十分鲜见,虽非正宗,却颇新奇。

图4 莲形银提梁壶 陈鸣远

图5 四足方壶 陈鸣远

图6 玲珑八竹壶 陈鸣远

图6玲珑八竹壶,无款,高十三公分,宽九·一公分,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属乾隆前期作品。壶嘴、把仿竹竿形,壶体作八根大竹段式,但竹段镂空并成竹叶形。乾隆期间,紫砂壶大量向市民销售,为了迎合小市民情趣,各种花样都渐渐出来了。但这个壶并不俗,它是单一的栗色,整个形状还算雅致。镂空技法古已有之,原始社会的陶器中就大有存在,至宋大为发展,清代乾隆时达到顶峰。

图7平肩如意壶是邵茂林的作品,高十八·二公分,做于雍、乾之间,壶底有印“邵茂林制”。铁栗色的壶颇敦实古朴,但壶上却用石青、石绿、红、黑黄等颜色绘画青绿山水;壶盖纽四周画为意纹。古朴和富艳相结合,也是雍正至乾隆期间为迎合富商、市民们的情趣而造的,故这个壶应为“市民壶”之一。但其形制并不俗,山水也画的不错。

图8是著名的圣思桃形杯。高七公分,口径十公分,杯托高三·五公分,直径十四·五公分,现藏南京博物院。杯身以半桃为其形,折枝桃叶为把,并以曲枝桃叶和花为饰兼作足,制作巧妙,技艺超绝,历来被称为传世紫砂器中之杰作。桃杯上刻有:“阆苑花前是醉乡,拈翻王母九霞觞。圣思”(印文“圣思氏”)。

托杯是近人裴石民所作。其杯托上铭文是“圣思相传为修道人,姓项,能制桃杯,大于常器,花叶干实,无一不妙,见者不能释手,二十年前,简翁得此于燕市,归而宝之。杯底叶小损、微跛,名手裴石民,时方以第二陈鸣远名于世,善为前人修旧,昨年,用黄宾虹老人之意,为供春壶重配盖。今岁复以鄙请,为此杯加一外托,中虚而涵纳之,趾乃定,遂为之记略,兼扬其绝艺,以光于陶史为二美。”

圣思姓项,我曾对这位项圣思作过详细的考证,引用大量的资料,惜皆毁于大火。现资料已无,无心再考。但可将大概线索书写如下:

项圣思是嘉兴人,明末清初有一位著名画家项圣谟,嘉兴人,是著名收藏家项元汴的孙子。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除了收藏古代字画外,也收藏古琴、古器,他曾收藏一张十分名贵的古琴,上有“天籁”二字,遂名其收藏室为天籁阁。他也参与紫砂壶的设计、监制。项元汴有六个儿子,孙子更多,皆为饱学之士,项圣思可能是项圣谟的兄弟(拙著《中国山水画史》一书中,第七卷第七章第五节中,对项圣谟作过专节介绍)。

如果这个考证可以成立,则圣思只是在杯上题字,或者是设计者,而不是造器者;杯上的题字也和项圣谟的书法极肖类。项元汴有六个儿子,长曰德纯、次德明、德新、德成、德达、德宏。项圣谟在题自己画中曾称德新为伯,可见项圣谟在项氏诸孙中年龄不会太长,而项圣谟死于清初顺治十五年,若项圣思是项圣谟的兄弟的话,则他应也是明末至清初人,故此杯应是康熙年前后之物。从项氏家室去考证,他不会亲自去造壶。从杯上题诗的内容和落款来看,他只是题字者,未可窥其是亲自制造者。

再次声明,以上仅是笔者设想,一直未得确证,也只是给深入研究者提供一些讯息而已。

图9大圆只壶是王南林的作品,高十四·八公分,仿明代的传统形式。但工艺水准有所提高,壶的神韵有雍容华贵之感,形态也颇端庄,皆高于一般,信是当时佳作。雍正至乾隆年间,大部分紫砂壶还是这一类仿古的传统型。所谓平常心是道,“看似寻常最奇倔,成如容易却艰辛。”这类貌似平常的大圆只壶,做成可不容易,没有三折肱的身手,做不到这般精致的工艺水准。

图7 平肩如意壶 邵茂林

图8 桃形杯 项圣思

图9 大圆只壶 王南林

图10莲子大壶,潘虔荣的作品,高十一·六公分,口径八·一公分,壶底刻款:“岁在辛卯仲冬虔荣制时年七十六并书。”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据《宜兴县志》载,虔荣姓潘,字菊轩。又据高熙《茗壶说.赠邵大亨君》一文中有:“……近得菊轩掇,并苍老可玩。”(《邵氏宗谱》卷十六),可知他和邵大亨同时人物。壶底刻“岁在辛卯”知其做于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年),“时年七十六”,知其生于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年),则他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

这把壶一向为制壶的高手及大师们推崇备至,其精湛高超的艺术均为大师们惊叹;壶身全素,光洁如鉴。技艺的功底全显于外,火候若有一毫不到,则必窘相大露。犹如画素描,人体最美,也最难,画出来也最见功力。此壶全无缀饰,则更见其功力精湛;与大圆只壶一样,其形态神韵,端庄又雍容华贵,可谓天姿国色。《荀子》云:“《礼》《乐》法而不说”,此壶如之。

图11六方兽钮壶是由在南海的沉船中打捞出来的。原船是乾隆十五年(一七五零)左右,从南京运往欧洲的一艘货船,其中主要装载中国的瓷器和陶器。这把六方兽钮壶就是打捞出的一个完整的壶,当是乾隆之前的壶,高十三公分,宽二十一公分。就壶的大体形式而论,仍是当时仿古的常见作品,但壶盖大,兽钮似狮犬,虽柔媚但生动。

图12梨形壶也是从南京运往欧洲的沉船中之物。与图四三“六方兽钮壶”为同时打捞出来的。壶底刻有“玉香斋”三字。也是雍乾时期仿古之作,其形似梨,做得颇精巧。

图13提梁壶是乾隆年间邵旭茂的作品,高二十三公分,口径十二·三公分,现藏宜兴紫砂工艺厂。壶底有上下二印,上曰“荆溪”,下曰“邵旭茂制”。此壶虽为仿古之作,然造型浑朴,气势雄伟,工艺精湛,泥质细匀秀润,色泽沉着古朴,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佳作。

图14竹节提梁壶是清乾隆年间陈荫千的作品,壶底有印“陈荫千制”。高十六公分,口径宽七·四公分,纵六·七公分,提梁、壶嘴、钮、束皆作竹形,提梁和壶盖之间的大空间,以及钮、盖之间的小空间形成对比,既和谐又见变化;技艺也十分精妙,使壶体有珠圆玉润之感。加之几根重要的线条刚拔流畅、分明,更使此壶神采奕奕。

图15抽角菱花壶高十六公分,壶底有一大印:“大清乾隆年制”,无作者姓名。此壶是三形结合,以线条清晰明快见长。块面转折又配合恰当,愈显其英姿飒爽,精神风发,有一种精明强干之感。

另有蔡乾元的粉彩珐琅彩六角壶作品,高十五·五公分,壶底有印“荆溪蔡乾元制”。紫砂胎上满满的天蓝色珐琅彩,金黄色饰纹,红黄绿黑色画山水;可称明艳堂皇。这种珐琅彩始于康熙时代,雍正乾隆时更盛,主要充内廷秘玩(供皇家专用)。珐琅彩开始用于瓷瓶,底部有“古月轩”字样,俗称“古月轩瓷器”,后来也用于紫砂陶。由于珐琅彩很昂贵,除了宫廷外,须是富商才可能购买;不过,一般文人多不喜欢这种富艳的风格。很遗憾作者手边无此壶图片,故无法令读者一睹其真貌。

图10 莲子大壶 潘虔荣

图11 六方兽钮壶

图12 梨形壶

图13 提梁壶 邵旭茂

图14 竹节提梁壶

图15 抽角菱花壶

图16珐琅彩汉方壶高十九公分,是乾隆时期的作品,壶底有“澹然斋”一印。珐琅彩始于康熙时景德镇窑,由清宫廷造办处珐琅作的画师以自炼或西洋的珐琅料,在白瓷上作画,再入炉烘烤而成。珐琅彩料的主要成份是硼酸盐和硅酸盐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白色易融的珐琅料中,加入适量金属氧化物色素,即成具有色泽的珐琅彩。最早多是模仿铜胎画珐琅,在色地上彩绘;雍正时则多在白地上彩绘,后来也用在紫砂壶上。乾隆时又创珐琅彩与粉彩并用在一器上之新法,但珐琅彩到了乾隆后期至嘉庆时期,又大不如以前了。这把“珐琅彩汉方壶”以点彩方式为之,彩绘工整富艳,乃精品之一,是乾隆前期或之前物。

图17粉彩山水竹节壶,壶底有“汉珍”一印,为清嘉庆时期所造。紫砂壶上用青、绿、黄、红、白、黑等色绘画山水;山水境界高雅,山中有村庄,水中有小舟,是一个隐居读书的胜境。盖上有一只三腿蛤蟆,蛤蟆张口似很劳累。据说这只蛤蟆为了争食而不断地奔波忙碌,竟累断了一条腿,其意在喻告世人不要为了钱财而忙碌,免得断了一条腿。明人文震亨亦曰:“得一日闲,便是吾福。”人生应清闲些,看看艺术品、读点画、饮点茶,何妨不就从紫砂壶开始呢!

图18斛菱方壶高九·四公分,壶底有印“乾隆年制”。壶的造型很美,从下向上,愈上愈小,盖呈长方形阶梯状,底加足,肩圆削,也是方中寓圆,方圆兼备,但以方为主,整体予人以十分稳重端庄之感。壶上镶嵌金属字,另一方面绘画《山村图》,这在当时也是一种特殊的形式。

图19泥绘开光壶,高十公分,黄泥色,制于康熙雍正之际。壶取方形,盖钮把体足皆方形;底和把几道弯曲,既见变化,又相呼应。壶上泥绘山水,极简洁,又草草。壶的造工也不刻意求精,但粗服乱发中却不失高雅娴静之态。

图20合菊壶,高九公分,口径七·三公分,无款。壶腹中部凸起一弦纹,弦纹上似一覆菊,弦纹下似一仰菊;二菊相合,故名合菊。菊瓣凸起,瓣与瓣之间用竹刀刻出浅线,再加工;壶盖似一菊蒂。造型优美精工,神韵清疏秀彻,不失为雍乾时佳作。此壶现为私人收藏。

图21加彩壶,高八公分,口径七公分,现藏泰州市博物馆。壶身圆柱形,盖钮底皆圆形,唯把上圆下方,统一中见变化。紫砂壶体上以深浅蓝珐琅彩满绘花纹。盖上绘花卉、如意纹,壶口下部一周绘回纹,回纹外一周是如意纹,腹部绘花卉卷草纹,近底部绘变形道瓣纹。紫砂壶是栗色沉着,珐琅彩明艳,形成鲜明对比。这类壶大多为迎合富户或宫廷需要,或销往国外之用。

图16 珐琅彩汉方壶 清

图17 粉彩山水竹节壶 清

图18 斛菱方壶

图19 泥绘开光壶

图20 合菊壶

图21 加彩壶

图22是外销粉彩花卉纹壶,高二十·五公分,宽十八公分,壶底有二印,一曰“荆溪”,一曰“邵元华制”。约做于康熙年间。紫砂胎外着粉彩花卉,颇富艳。这类销往国外的壶当然不能和传统的“文人壶”相同,因而在壶身和壶盖上彩绘了很多花卉,实际上和“民间壶”的风格差不多,以迎合国外买主的需要。但乾隆之后销往国外的壶也有所改变,以镶金银为主,这说明宜兴艺人也在了解国外买主的审美要求。

图23外销贴花六方壶,无款,高十公分,宽八·五公分,烧成于康熙年间。六角形基本上是传统形式,但壶体上贴花,即做坯时用泥捏好花纹贴在壶上烧成。壶肩和足镶金属镂空纹,壶嘴包锡,钮和把也用金属链连起来。

图24外销贴花富贵多子纹狮钮壶,高十一·一公分,宽九·八公分,雕狮镂花,富丽堂皇,把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思想带到国外去,但不知外国人能否接受?

紫砂壶于康熙年间开始销往国外,乾隆时大盛,其间形式也有所变化,它在国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英国人仿宜兴紫砂壶的作品很多,图25是英国人仿宜兴的贴花人物壶,高十·八公分,宽十·九公分,成于十八世纪中,但外国人不遵循“三平”原理,壶把和嘴仍是英国壶的传统。德国人仿宜兴紫砂壶的作品也很多,其中有一把贴花壶(见图26),高十五·五公分,宽七·一公分,有一种高爽感,但洋气仍然十足。其壶流分三级,靠近壶腹处是一龙头状,龙头口中又吐出一半身小龙首,小龙首上包金片,小龙口又衔一壶嘴,再包金片、镶金边。壶把的形式是中国的传统式,但其上纹饰是德国的;壶身上的纹饰一半是中国的,一半是德国的,纹饰中有人头像,似佛,又似天主,不可辨、壶呈铁栗色,包金亮黄色,形成鲜明对比。然中国传统习惯,喜欢和谐一致,二者区别,立览可见。此壶成于十八世纪初,德国人用于泡咖啡用。

图22 外销粉彩花卉纹壶

图23 外销贴花六方壶

图24 外销贴花富贵多子纹狮钮壶

图25 仿宜兴的贴花人物壶 英

图26 仿贴花壶 德

仿宜兴紫砂壶最像的是荷兰,其贴花、加彩都和宜兴壶神形俱似。日本人的紫砂壶更是完全出于宜兴,这说明宜兴紫砂壶此时已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壶底公分珐琅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炉灶用热水壶节能改造研究
为什么底部有孔的壶不漏水
品茶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无铅珐琅釉料制备与画珐琅工艺试验研究
笼 子
签约42家 中国珐琅盛典首站告捷,成功起航!
弗得一窥画珐琅
玩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