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脑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2-06-08郑丽芬
郑丽芬
(繁峙县人民医院,山西 繁峙 034300)
临床目前尚无针对中风恢复期治疗的特效疗法,西医主要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脑细胞代谢及对症治疗,与西医潜在并发症和各种并发症比较,中风采用中医治疗的优势渐被临床重视,特别是针灸治疗,已获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脑中风偏瘫患者80例,对照组4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37-76岁,平均(58.6±5.5)岁,诊断标准均符合第四次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方案。并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病程4~17d,平均(11.6±5.1)d,28例为完全性偏瘫,42例为不完全性偏瘫,5例偏身感觉减退,5例言语功能障碍;合并冠心病26例,高血压54例;其中脑出血后遗症24例,脑梗塞56例,排除肌肉关节痛病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即给予营养神经细胞、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等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等以改善脑功能;颅内压显著升高者行相应的脱水操作,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对症处理。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取阳陵泉、风池穴,四神聪,配穴;肩髃,曲池、合谷、外关、太冲、丰隆、风市,环跳;随症加减:拘挛于肘部发生加小海、三里;拘挛在踝部发生加照海、太溪、解溪;拘挛在膝部发生加阳谷、曲泉;拘挛在手指部发生加后溪、八邪;言语不利加通里、哑门、廉泉;烦躁加大陵、内关。具体操作方法为:在对穴位行准确选择后,对皮肤行常规消毒,捻转进针,依据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每次行针疗操作时对患侧进行操作,穴位针法均采用平泻、平补法实施,行30min的留针,1个疗程为10d,在行2个疗程的治疗后,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每1个疗程结束后,安排10d的休息时间。
1.3 效果评估
采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制定),对偏瘫疗效依据运动功能计分的方法评分。具体为:痊愈:患者生活可自理、能独立行走,患肢功能有效而力差,积分达18分;显效: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肌力呈2级以上的提高,患肢功能不完全活动,积分达12分;有效:肌力提高1级以上,患者生活需人协助,可做部分功能活动,积分增加在4分以上;无效:患者患侧肌力无好转情况发生,生活不能自理,功能活动无明显改善,积分增加在4分以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40例中,痊愈24例,占60%;显效8例,占20%;有效6例,占15%;无效2例,占5%,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40例中,痊愈12例,占30%;显效16例,占40%;有效4例,占10%;无效8例,占20%,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 [n(%)]
3 讨 论
临床脑血管病比较多发和常见,具有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在中医属脑中风范畴,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医疗科技的进步,显著降低了本病的病死率,但致残率却呈上升趋势,有语言、心理、认识、知觉、情感等各方面的大脑功能障碍残留,其中以运动障碍偏瘫最为常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4]。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康复采取有效措施越早介入,临床效果越满意,在患者意识清除、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无发展迹象的48h内即可行康复治疗。现代实验证实,选择以上经穴采用针刺治疗可使脑功能在脑缺血时的损伤减轻,促进脑功能在缺血后再灌注时的恢复。并对血管活性物质在脑组织内的含量进行调节,使脑血流量得到明显改善,扩张脑血管,利于脑神经元在脑缺血后的保护[5]。偏瘫患者高级中枢对牵张反射失去了控制,而在亢进状态下导致肌协调出现异常、肌张力增高,因关节固定缺少相应活动,肌肉呈痉挛反应,肢体功能未得到有效锻炼或肢体在瘫痪后血液循环不良,均可造成关节肌性挛缩、使肌肉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阻塞了偏瘫功能恢复的进程。西医单纯治疗效果不佳。
恢复期偏瘫主要以痰瘀痹阻脉络、元气亏虚、肢体失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中医学认为瘀血、痰饮、血虚为中风之源,外邪在肝肾阴虚的情况下向经脉侵入,邪气发生瘀滞作用,使痰热上扰,经气流畅受阻,临床治疗需以调和气血、疏筋通络、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为原则,促进患肢功能恢复。祖国医学记载,中风采用针灸治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医学对中风病的定义为风夹血、虚、痰、火,对脑部造成侵扰,至使窍闭神匿、脑络阻遏、神不导气。文献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头者,精明之府的理论,经络和脏腑之气血均向上汇聚于头部,在头部施针可将颞、额、顶三区贯穿,跨越足少阳、足太阳及督脉三条阳经。纵贯全身,有对一身阳气进行通调的功能。诸阳之会,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效果,对五脏六腑的精气均可起到调动作用,加快了肢体恢复进程[6]。
本次研究中,依据上述病机,采用扶正驱邪的方法,以活血益气、补益肝肾、通络化痰为治法,选取阳陵泉、风池、外关、曲池、合谷、太冲、风市、丰隆等穴。阳陵泉肝主筋、为筋之会,五行属土,且为胆经的合穴,可起抑木扶土的效果,针刺达到息内风、祛外风功效;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腧穴,为阳维脉与手足少阳经交汇穴,可散寒止痛、清泄肝胆,搜风胜湿,为驱风要穴,可起到疏通经络的效果。丰隆、合谷、曲池为手足阳明经穴,阳明经主宗筋、多气多血,因风邪多向阳侵犯,故针对之治疗可起到生化气血、健脾益胃的效果,且依据血归包络、气纳三焦的理论,与手少阳三焦经络配合,可起到激发元气、疏风通络、对五脏六腑之气进行调理的功效,达到驱除邪气的效果。内、外关于前臂内外分布,互为表里,行针刺可透达内关,以对阴阳进行调和,以达到阳秘阴平之效。诸多穴位联合应用,在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的同时,可采用艾火灸烤配合治疗,可起到化痰祛寒、温经通络、补益肝肾的效果,使患者的临床诸症明显改善,标本兼治。
中风后遗症采用针灸治疗获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相关研究均证实,脑中风偏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可使血液高凝状态明显改善,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使组织胆固醇的积蓄量减少,脑供血状况得到良好改善,对受损脑组织功能恢复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明显改善了患者脑电图指标、脑血流及血液流变学指导。在行针灸治疗后采用头颅CT进行效果评估,证实有促进脑出血吸收,减少和消除血肿的作用。相关报道指出,中风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指标,降低患者脑血管紧张度,使血管扩和,促进脑组织恢复,针刺除可提高超氧化合物岐化酶的活性作用外,还对自由基的产生起到直接作用,通过针刺治疗中风患者,使两侧极差得到改善,进而使脑细胞功能得以恢复,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为多层次、多元集成条件下综合效应的结果,避免了降脂西药的潜在并发症和毒副作用的危险性,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脑中风偏瘫采用针灸治疗,操作简单、经济,无毒副作用,临床效果满意,明显降低了致残率和复发率,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1] 东贵荣,张宣,李丹,等.头穴针刺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针灸,1994,14(3):13.
[2] Jorgensen HS,Nakayama H,Raaschou H et al.Outcome and time course of recovery in stroke Part I:outcome,The Copenhagen stroke study[J].Arch Phys Med Rebabil,1995,76(5):399-405.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4] Traversa R,Cicinelli,Bassi A,et al.Mapping of motor cotor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after [J].Stroke,1997,28(1):110-117.
[5] 段秀珍,黄永沼.现代康复医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32-135.
[6] 高聪,蒲蜀湘,朱德仪.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