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
2012-06-06穆洪琴
穆洪琴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感悟是老师引导学生对零碎的、表面的感受进行归纳整理、比较综合,真正内化教材知识,形成理性熟悉,进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用把平时在教学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归纳出来,让同行们一起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阅读;感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42-01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理念已深深扎入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内心。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让学生读读说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或得到了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还可以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等等。我觉得感悟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感悟不仅仅是表面的、零碎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对零碎的、表面的感受进行归纳整理、比较综合,真正内化教材知识,形成理性熟悉,进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如何让表面单一零碎的感受转化为理性多元深层的感悟,我认为老师的“导”起了很大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师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以选择为策略,引导学生选择各种有效的信息资源及方法,促进学生多元感悟、深层感悟。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学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师指导做;学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乐意去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也明确的指出了语文课和语文老师的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笔者认为:让学生走进生活,让语文走进学生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主要途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也明确的指出了语文课和语文老师的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无论是一个学段,还是一个学期,或者是一篇课文,他们都包含有许多散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的问题设计也要善于从大的方面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抓根本,抓关键的学习。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就做得快,做得好。学习也是一样,因此我认为师者的“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反复诵读课文是感悟的基础。在诵读中引导学生选择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用心去体会词语的妙处,悟出课文的意。但是学生毕竟在阅读理解方面能力有限,往往需要老師的“导”,点拨学生尽量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来理解课文,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燕子》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读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再向学生提出质疑:“凑”字在这里体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通过对“凑”的理解,“凑”体现了作者对燕子的描写形象生动。燕子的外形特征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感悟文本。《燕子》一课中“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一句,一般我们都说“几根电线”这里为什么要用“几痕电线”?学生通过查字典很快理解“根”是量词,指长条形的东西,比如“一根绳子”,“一根电线”,但他们还不明白“痕”的用意,于是我让他们读这句话,并在黑板上画了两组线,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作者当时所处的地段,学生终于明白了,“几痕”写出电线的隐隐约约,看不清的特点,也能体会到作者当时因为是站在地面上,电线很高,两者之间的距离很远,“几痕”反映了从远处看到的电线若有若无的情景。
3.朗读中学会多疑多思。新课程提出“语文素养”的培养,表明语文教学光靠文本知识、理解文本语言文字所呈现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我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同时学会多质疑,学会多思考,从语言文字中发现更精彩的内容,如《燕子》一课中“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燕子停在电线上的情景比作“正待演奏的赞歌”这样的比喻你认为贴切吗?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我让学生学着刚才我用画的方法,自己动手在电线上画上从远处看到的燕子应该是什么样子,学生画了一些圆点后。从而明白那些黑点在电线上就如同一个个五线谱。
4.选择媒体,再现生活,多元深层感悟。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心理学探究表明,生活经验越多,语感就越深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这样,阅读就能见文生义,见义生情,语感也被诱发出来。体验生活经验,有的可以直接回忆生活场景,有的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课堂演练促成。学生的生活经历究竟有限,即使他们的生活经历已储存在记忆中,也不可能马上调动他们直接正确有效的生活体验。因此,更多的体验生活,必须通过各种媒体再现生活。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录像、图画、音乐等的渲染,使学生对生活和文本的体验更为深刻。
总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