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悠悠草原寄马情,二胡丝弦递真爱——蒙古族“马文化”在我国近现代二胡音乐创作中的体现

2012-06-06吴明微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二胡曲战马赛马

吴明微

(鸡西大学,黑龙江 鸡西 158100)

蒙古人喜马、赞马之情,在诗歌、舞蹈、民歌等艺术体裁中均有体现。仅在民歌中,以赞马为主题的曲目就近五分之一。人们通过这些赞马歌来歌颂马的功劳、赞美马的毛色、形容马的速度、感谢马的恩德。正如民歌《青海骝》中唱道:“我的青海骝哟,走起来如同出弦的箭;我的青海骝哟,跑起来如同出膛的弹。”因此,我们把蒙古族的文化概称为“马文化”也不为过。

二胡经过20世纪刘天华等人的改良后流传更为广泛,成为表现蒙古族独有音乐韵味、风俗民情的最佳乐器之一。论文欲从二胡音乐创作的题材、节奏旋法、演奏技巧等几大方面,分析一下蒙古族“崇马情结”在二胡音乐创作中的体现。

一、通过“题材”体现

1.赛马

赛马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从匈奴寻源,可追溯到三千年以前。据《史记·匈奴传》载: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末到二世纪初,就有赛马活动。现今的赛马比赛大多是在那达慕大会上举行,赛马场上,彩旗飘扬、鼓角长鸣、热闹非凡,至今仍是蒙古族人民最为热衷的体育竞技活动之一。

由二胡演奏家黄海怀先生1959年创作的二胡独奏曲《赛马》则是表现蒙古赛马风俗题材最为突出的代表作。作品中运用了内蒙民歌旋律,以动感多变的节奏、明快的旋律线条、独创的二胡技法,将蒙古族激烈、紧张的赛马情景以及胜利后载歌载舞、热闹欢呼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成为了我国近现代二胡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之后沈利群舍弃了原版《赛马》复三部曲式中的第二部分散板华彩段落及第三部分的再现段落,演变成为了现在家喻户晓的精华版《赛马》。

2.战马

在蒙古族的古代社会,马在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威力,特别是在蒙古族向封建制度的过度中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从古至今,蒙古族人民对良驹战马一直怀有着爱戴、赞颂之情。

著名二胡演奏家陈耀星1976年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战马奔腾》,很好地描绘了守卫在祖国边疆草原上的人民解放军骑兵战士,为了保卫祖国,苦练杀敌本领的情景。作品中将战马奔腾、群马斯鸣的壮观情景展示得淋漓尽致,奏出了人、马融合的完美画面。这部作品将蒙古“战马”形象在新时期保卫祖国和平重任中得到了新的升华,成为一首内蒙风格与军旅特色题材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3.骏马

在蒙古人民的心中,马儿早就从生产对象转变成为人自身的一部分,骏马集中了一切生物的优点,牧人们最珍贵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能骑上一匹神气的马。这样的心理积蓄沉淀了多少世纪,也就是这样,骏马的形象和对骏马的憧憬构成了蒙古游牧民特殊的审美意识,同时剽悍飞驰的骏马也成了牧人心中的美神。

在一些二胡作品中,不乏许多对骏马形象的描绘,以及对骏马奔驰时壮观之景的展示。如王国潼、李秀琪创作的《奔驰在千里草原》是一首描绘草原牧民生活情景的较出色的二胡齐奏曲。除此之外,二胡演奏家陈军创作的二胡独奏曲《狂野飞骏图》则是对万马奔腾在辽阔草原上的壮观景色的描写,乐曲气势磅礴,技术精湛,堪称现代二胡曲创作之佳品。乐曲由铜管、木管及多种打击乐器等管弦乐队伴奏,营造出强烈的音响效果,描绘了万马奔腾的雷霆之势,表现出了阳刚气十足的性格与气质,给人以酣畅淋漓的感觉。

二、通过“节奏、旋律”体现

通过运用特有的节奏音型模拟马蹄奔跑的声效最能展现马儿雄健善跑的生性特征。在二胡音乐创作中最常采用的就是“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这种音型能很好地模拟出马蹄律动的节奏,描绘出骏马奔驰的壮观场面。

如在二胡独奏曲《战马奔腾》中的第82小节至96小节(如图1)中,就是运用了典型的后十六分节奏音型连续模进上行,并配以二胡的抛弓奏法,很好地模仿了战马奔跑时的马蹄声,生动地展现了战场上马儿在旷野上驰骋的画面。

图1

通过旋律进行上的独特安排,也能很好地展现出战马飞奔之气势,如《战马奔腾》的引子中第9小节至20小节,通过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下行的模进紧接双弦三度颤滑音来模仿群马嘶鸣声,交织成一幅战马奔驰、战士冲杀呐喊的生动场景。

三、通过“色彩性技巧”体现

在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二胡曲中,“仿马嘶声”、“仿马蹄声”等模仿马匹形象的二胡技巧被称为是“色彩性技巧”。

1.大击弓

在陈耀星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战马奔腾》中,为了能更好地模仿战场厮杀时马蹄声,独创了大击弓的奏法(乐曲的124小节至137小节)。这种独特的奏法,即在二胡外弦的二分之一左右的位置上,用弓毛紧靠琴弦,上下猛击(注意弓杆不要碰到琴筒),弓毛和琴弦摩擦而产生“瘩”、“咯”之声,连续演奏就可以发出“瘩咯、瘩咯”近似马蹄的声音。

2.拨弦

在二胡中运用拨弦的奏法模仿马蹄声别具特色,拨弦即用手指拨弦来发声。在黄海怀先生的二胡曲《赛马》中的第73小节至87小节(如图2),伴奏乐器演奏主旋律,同时配以二胡拨弦技法模仿马蹄声作衬托。

图2

3.抛弓

这一技法在内蒙风格作品中极为常见,用于连续后十六分音符节奏型。后十六分音符节奏原本就善于表现骏马奔驰的音效,加上抛弓技法则更加惟妙惟肖。

如二胡独奏曲《战马奔腾》第82小节至96小节如图1。再如《奔驰在草原上》结尾处,作者就运用了抛弓的手法并伴随着力度的由强至弱的变化来描绘马群渐渐远去的场景。

4.其他

在这类二胡作品中,还有一种色彩性的技巧——“仿马嘶叫声”。刘长福在讲解这种技法的演奏中说道:通常在模仿马叫的效果时,多数人是以右手的运弓动作为主,即:以推弓的连断弓结合左指按音的下滑动作奏出马叫的声音。另外还有一种奏法是:在演奏马叫时,首先用左手的按音手指(同时保留一、二、三指)以“绰”的方式按在内弦的最高音区(而不是外弦),与此同时,用琴弓在内弦上用力按住琴弦以小臂为动力向低音方向(琴头方向)慢慢颤动提滑。这种奏法虽然比其他模仿马叫的技巧难控制些,但其声音效果更为苍劲和宽厚,也更似烈马的嘶鸣声。

四、总结

二胡作为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老拉弦乐器之一,其源起及发展都离不开广阔的民族文化土壤。只有始终坚持以民族音乐为根基,吸取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并将对民族的热爱情怀融入到二胡艺术的创作演奏中,才会散发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才能立足于民族并走向世界。

“马文化”风格的二胡作品丰富了二胡题材范围、促进了我国二胡创作的成熟发展,使蒙古文化精粹得以继承、发扬,为二胡演奏技法创新提供了平台。例如在二胡曲《战马奔腾》中,作曲家陈耀星为了更好地模仿群马奔腾时的场面,就独创了大击弓这一技法。之后,其子陈军在二胡独奏曲《狂野飞骏图》中更是将大击弓这种奏法发挥到了极致。此外,在二胡曲《赛马》中,作者借鉴小提琴拨弦的技法模仿马蹄声,成为了二胡借鉴小提琴技法的佳作。

我们在演奏此类风格的二胡曲时,要更深入地去揣摩,尤其在一些“色彩性技巧”的处理上。

例如,二胡曲《赛马》的第9至16小节的两节是单位强弱交替的重复乐句,两个相同的重复乐句,使人感到马群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地一批批跑过。演奏这小节的时候,就要求弱奏的连弓十六分音符要奏得连贯而均匀,犹如群马奔驰时的马蹄之声。但如果技巧掌握不到位,效果就大相径庭了。再如第69至71小节的快弓,是描写群马在面前奔驰而过的情景,演奏者演奏时要注意音符时值要均匀,速度要基本稳定,不要突然加速;在发音上,并不要求有很强的颗粒性,而是要走出连贯的线条感,要有强弱起伏。在演奏其拨弦段落时也应注意,拨弦音高不同时,左手按弦和右手的拨弦位置都应该有所调整。因为拨弦时只有在左手按弦处与琴码之间的二分之一处音色才是最好、最松弛的,所以,在演奏中要随着按音的不同来调整右手拨弦的位置,否则会出现一些很干的音色,就失去了作者运用拨弦技巧所要达到的预定效果。

在运用抛弓演奏技法时应注意,弓段要选用后半弓,持弓手型略微上扬以便将弓杆抬离琴筒,大指与中指、无名指配合将弓毛绷紧,拉弓同时弯曲肘关节小臂上扬抬起弓子,退弓时放下弓子,手臂适当放松,借助绷紧的弓毛压住琴筒时自然的弹跳力来完成十六分音符的演奏,要特别留意对弓杆的控制,避免弓杆敲击琴筒发出声响。如《草原新牧民》尾声处,抛弓要抛起来,力度逐渐减弱,音符匀称,这样才能很好表现马儿渐渐远去的情景。

“艺术源于生活”永远都是艺术创作的真谛。作曲家们只有融入到我国民族文化生活中,亲身去学习、了解、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才能创作出原汁原味的优秀作品。如二胡音乐家刘长福教授,他曾在蒙古生活16年,这期间不仅学习了“蒙汉调”、“爬山调”、“二人台”、“晋剧”,还系统掌握了马头琴、四胡的演奏方法及蒙古长调的演唱方法和很多蒙古族民歌。正是有过这样的学习生活经历,才能创作出《草原新牧民》等风韵独到的二胡作品。

“马文化”只是蒙古族文化的一个边角,其他的文化题材还有待我们继续去摸索、学习。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国,除去蒙古族之外,还有许多民族、地域的音乐文化宝藏等待我们去开采。二胡音乐创作也只有坚实地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中,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1]牛飒飒.胡曲《战马奔腾》与《狂野飞骏图》[J].音乐天地,2007,(06).

[2]刘长福.刘长福讲二胡曲《草原新牧民》的演奏要领[J].乐器,2006,(09).

[3]赵寒阳.二胡名曲50首详解(下)[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110.

猜你喜欢

二胡曲战马赛马
赛马
齐白石妙说二胡曲
赛马比赛
战马(中)
战马(上)
向着各自的梦想奔跑——《赛马娘 Pretty Derby》
我躲进二胡曲里纳凉
论二胡右手运弓技术在现代二胡曲中的运用
浅谈高职高专音乐赏析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以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为例
小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