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的实证研究

2012-06-06连丽虹蒋崇慧赖嫦娟郑燕媚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18期
关键词:护师区域性急诊科

连丽虹 蒋崇慧 赖嫦娟 郑燕媚

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综合科,广东中山 528400

目前,我国社区急救建设水平发展不平衡,社区急救力量明显不足,而完善的社区急救模式是保证急诊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1]。为了提高医院急救能力,提高急诊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更好地为患者服务,2010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参照国内外成功经验,对社区急救模式进行完善,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我区建立区域性社区医疗救治模式前后医院急诊患者各340例,以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前的34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176例,女164 例;年龄 6~84 岁,平均(47.4±18.4)岁。 以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后的340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182例,女 158 例;年龄 7~85 岁,平均(48.9±17.8)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分布、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别抽取30名社区医师和急诊科医师,对60名医师在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前的急救核型能力进行评价。

1.2 建设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网络

根据中山市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建设的现状,以及中山市行政区域划分、地理环境和人口密度,在中山市急救医疗中心的统一指挥下,各区结合自己的实际,建设含有社区急救、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三者有机结合的贯穿急救全流程的区域性连续性急救医疗网络。①急救效果评价:比较两组患者院前急救率,发病到获得治疗时间,急救成功率。②护师急救能力评价[4-5]:自行设计调查量表对医师核心能力进行评价,量表分为基础知识、急诊常见病急救常规、应激能力,急诊基本临床技能4个条目,每个条目包含25项内容,每项1分,满分100分。经专家测定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4,效度为0.626~0.896,符合要求。社区急救建设:目标是使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成为“准急救网点”。其作用有能弥补救护车到达前的急救空档,为社区居民增添新的急救绿色生命通道。②院前急救科室建设:负责区域内的日常急救任务,区域内急危重症患者接、送任务,负责区域内社会活动医疗保障任务。负责对区域内的社康中心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技术培训与区域内社区群众急救知识普及的任务负责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任务。③院内急救建设: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网络的核心是急诊科,加强急诊科建设,尤其是急诊建设,在区域性连续性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3 社区急救网络建设的具体实施

1.3.1 社区大众自救互救急救网络建设 在社区大众急救的框架内,组织多层面的大众急救宣传的培训;设置醒目的急救器械;设置社区内的急救流程。

1.3.2 社区医院急救网络建设 社区医院的建设是关键的环节,包括:急救人员素质的提高;急救人员长期培训和准入制度的建立;高危人群筛查;建立对讲呼叫通讯网络;配备急足够的急救器材。①急救人员素质的提高:包括基本急救技术的熟练掌握、急救新理念的学习等[2-3]。②急救人员长期培训和准入制度的建立:社区医院内部职工进行长期的业务培训,逐步建立适合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的准入制度等。③高危人群筛查:及早发现高危人群,有针对性检查家庭急救预案。④建立对讲呼吸通讯网络:通过揿压按钮即把急救的信息报告到社区急救医师,可在获得5 min以内的反应时间,得到理想的急救[2]。⑤配备足够的急救器材:除颤器械、便携式呼吸机、常规在现场可以展开的急救器械,做到在5 min内可以除颤和进行呼吸、循环支持。

1.4 评价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原始数据核对无误后输入SAS 9.0统计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建立前后患者急救效果评价结果比较

观察组院前急救率为100.00%,发病到获得救治时间为(7.5±5.4)min,急救成功率为 85.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见表1。

2.2 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建立前后60名护师急救能力评价结果比较

通过培训社区护师和急诊科专科护师急救能力评分均有效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见表2。

表1 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建立前后患者急救效果评价结果比较(x±s)

表2 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建立前后60名护师急救能力评价结果比较

3 讨论

完善的急救医疗体系是保障居健康、处理应激突发时间的有效保证。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人口老龄不断发展,家庭人口结构不断变化的今天,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笔者通过建设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网络,完善急诊就诊程序,并对社区和急诊科医师进行专业培训,逐步提高了本区域急诊医疗服务质量,特别是社区护师在急诊就诊中起到了关键的衔接作用[6],避免了以往因患者发病到就诊时间过长,而导致的救治失败的发生,急诊救治效率大幅度提高[7-8]。

本研究结果显示,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后急诊患者就诊时间明显缩短,院前急救率和急救成功率均得到有效提高,说明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在急诊患者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急救模式建立过程中,对社区护师和急诊科专科护师的培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进过培训社区护师和急诊科专科护师急救能有效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综上所述,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有助于缩短急诊患者就诊时间,提高院前急救效率和急救成功率,值得研究推广。

[1]张文武,冯旭明,田方,等.深圳市区域性急救医疗网络体系[J].中国急诊医学,2006,15(5):390-392.

[2]张小群.提升急诊科护士应急能力的应对方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2):45-46.

[3]樊落,席淑华.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0,24(5):1231-1232.

[4]李婉玲,陈少斐.急诊护士操作技能培训考核安排表的设计与应用[J].全科护理,2010,8(3):245-246.

[5]黄萍,沈红,陈湘玉,等.急诊护士急救技能能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8):10-12.

[6]梁东升,聂鹏,毛莉,等.无缝隙链接在急诊转运体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3(22):179-180.

[7]刘志学,万雷,吴文斌,等.改革医疗模式,“虚拟平台”简化急症患者诊治流程——访阜外医院心内科急重症中心副主任兼胸痛中心主任、急诊科科主任杨艳敏教授[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3):2-3.

[8]张丹,李玲.“120”院前急救电话拨打方法分析与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4):136.

猜你喜欢

护师区域性急诊科
更 正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常州同批男女护生对临床男护师带教接受程度的调查
引发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的高原MCS 特征分析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分层次管理对关节外科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透析新闻采访的独特视角与写作中的区域性特点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护士护师职业规划执行手册》在职业规划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