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状元县”光环下的教育困局

2012-06-06王飞

读者·原创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会宁学子移民

文 _ 本刊记者 王飞

2009年,新浪教育频道联合新生代调查机构共同发布了“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报告指出,“当前社会,教育是中国人改变社会地位唯一有效的手段”。对于这一点,会宁学子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

会宁位于甘肃中部的黄土高原贫瘠之地,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这里胜利会师。会宁是古丝绸之路重镇,素有“秦陇锁钥”之称。然而,这个县自然条件严酷,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离开家乡,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是很多会宁人的愿望,也是现实无奈的选择。

会宁民风淳朴、文风昌盛,自古就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是会宁老百姓堂屋里常见的一副对联。

1957年前后,38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右派”教师被下放会宁,他们当中不乏北京、上海的大学教授。会宁人没有把这些老师派去田间地头劳动,而是“当做一笔财富用起来了”。这些“右派”教师中的许多人从此扎根会宁,改变了众多会宁学生的命运,会宁教育也由此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个春天”。“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这是会宁引以为傲的教育精神。高考制度恢复以来,会宁累计走出近7万名大学生,其中有5000多名硕士和1000多名博士。

会宁一跃成为西北“高考状元县”。高考在带给会宁光环的同时,也真切地改变了很多家庭的命运—学子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服务社会,再反哺家乡。这种模式被称为“教育移民”,会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一部分人的生存发展和脱贫致富的问题。

然而,受惠“教育移民”的人毕竟是少数,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会宁目前的高中升学率是40%,在农村这个比例还要低一些。外出打工、就读职业学校是大多数不能进入高中的孩子的选择。

在中国,职业教育尚处于“非主流”地位,“进去学不到东西,出来找不到工作”是大多数人对职业教育的看法,这在会宁也不例外。会宁高级职业中学教师张克青坦言,职业学校目前培养的仍是低层次技术人才。尽管学校每年都会联系企业为学生安排就业,但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在工作半年后就无法坚持。除去生活不适应,收入低于预期、无休止的加班也是导致他们离职的原因。

相对而言,在农业难有保障、基本没有企业的会宁,考大学几乎是年轻人最好的出路。然而,近年来,“教育移民”也和“劳务输出”一样遭遇了现实的瓶颈。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学子无奈返乡谋职;而高企的房价和物价又让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背负了沉重的负担,改变家庭命运的梦想遥遥无期。

但是在会宁,从来都没有“读书无用论”生存的土壤,无数学子和家长仍在高考的路上奋力拼争。谁也无法否认,会宁只是中国应试教育的一个缩影。只是因为在这片贫瘠的土地,年轻人追寻幸福的途径如此稀缺,才让生活显得格外残酷。

有人认为,在2000年以前,“教育移民”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务之急是发展地方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对于会宁乃至更广阔的西部落后地区而言,教育最重要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甘肃省特级教师、会宁二中校长张神明曾经这样说过:“我们减少了文盲,推进了整个贫苦地区的发展。即便这些学生毕业后无法跻身白领,他们获得高学历教育之后,将来从事蓝领、灰领乃至返乡务农,也将拥有更高质量的接受与认识能力。”

猜你喜欢

会宁学子移民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移民火星
新时期会宁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百年潮
会宁民歌融入中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策略
杏林组曲·学子赋
我在会宁等你
仲云学子 不忘初心
内陆移民(外二首)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