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传统节日文化渗透于小学手工教学

2012-06-04徐玉芳

新教师 2012年10期
关键词:纽扣龙舟传统美德

徐玉芳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超市里商品的一应俱全,传统节日的习俗已渐渐被快餐文化代替。如何在小学手工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让传统与创新融为一体,让文化知识与动手能力齐头并进,笔者结合本人小学手工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一、纸花蕴深情——清明缅怀

清明时节,人们都要去为祖先上坟扫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活动,是后代子孙感恩先祖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我们感谢他们给后人带来幸福生活的一种崇高敬意。移风易俗,文明扫墓,娇艳的鲜花是表达我们祭拜祖先的心意,亲手制作的纸花更能表达我们对先烈、对祖先的诚意。清明节前两周全校手工课都开展做纸花活动,课前通知学生自备各色花艺胶带、皱纹纸,老师准备好扎丝。课堂上,大家一齐合作,共享材料,通过画、剪、卷、粘等手段,创作了淡雅的百合、温馨的康乃馨、含苞欲放的郁金香、多彩多姿的玫瑰花、红艳艳的山茶花,一束束漂亮的花儿寄托着我们对先人的怀念。在农村,还有给祖先上坟时高挂“飘逸”一说,寓意吉祥安康。手工课上,学生用红、绿、黄三色纸,运用折、剪、粘、拉的方法,制作像拉花一样的“飘逸”。

二、粽香飘千里——端午情缘

端午节前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开展了端午手工系列活动。低年级学生用卡纸折、剪、粘成粽子,扎上丝带,在粽子上写上祝福的话语,送给长辈、老师、同学、朋友。“一粽永流传,祝福暖人心”,一只只彩色的粽子漂亮又富有个性,温暖又“保鲜”,能长时间珍藏。中年级的学生开展做龙舟、赛龙舟活动。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先从视频里观察龙舟,通过看、说、评、想等构思龙舟的创作;再利用废旧材料,如纸箱、牛奶盒、瓶盖、吸管等,运用剪、切、割、挖、插、接、粘等手段进行创作。通过小组合作,一艘艘形态逼真,色彩鲜艳的龙舟就诞生了。高年级的学生早就听闻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事——为了不让诗人屈原被鱼虾蚕食掉身体,人们则将包好煮熟的粽子扔进汨罗江中喂鱼虾。美术手工课上教师教他们学习包粽子,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选材料包粽子,再到煮粽子,都是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起锅时,粽香扑鼻,香飘千里。闻着香味,尝着自己动手包的粽子,同学们心中真是乐呀!

这一系列手工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体验了以节日为契机开展手工活动的乐趣,加深了同学们对端午节日的理解。既弘扬了传统节日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独特的创造性,使手工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与情感教育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三、爱心大传递——重阳敬老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重阳节为契机,挖掘重阳文化,利用手工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尊老爱老的教育,促使学生的手工制作与传统美德的培养融为一体的有效手段。如教学生学钉纽扣。学习穿针引线、打结,掌握钉纽扣的小窍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把这种动手创造的能力应用到尊老爱老活动中:回家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邻居老人钉纽扣;重阳节那天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社区为敬老院的老人整理衣服,送上用橡皮泥和其他手工材料制作的长寿糕,祝老人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学生在为老人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老人生活的不便,体会到照顾老人、让老人安享晚年是我们年轻一辈应尽的义务,我们有责任将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从那以后,学生经常利用双休日去敬老院。从为老人钉纽扣到洗头、剪指甲,与老人一起做手工逗老人开心,学生在传承美德的过程中领略了美,体验到成功,感受到快乐,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我们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作为中国的未来,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同时,再动手做一做,学一学,体验传统节日文化与美术课程、学生生活有效融合,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了想像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了审美意识、能力,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发展了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林梓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程思)

猜你喜欢

纽扣龙舟传统美德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为立身之本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重“义”之人
身边的传统美德
屈原 端午 龙舟
龙舟
《金娃——龙舟》
闪闪亮亮纽扣画
纽扣变变变
纽扣
玩转纽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