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课堂 品味生活
2012-06-04任赞金
任赞金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学时,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开放式教学,遵循课前观察生活、课中体验生活、课后融入生活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去探究,以促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一、课前观察生活,丰富感知
新课程形势下的教育不是把教育限于课堂,而是把学习的内容扩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前“观察生活”这个平台,让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面对面”。这样不仅会拉近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同时也为品德课的教学提供了第一手感性材料。为此,教师应在课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道德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调查、积累生活材料,并借助已有的道德经验,为直奔教材的道德认知教学目标“铺路搭桥”。
例如在教学《规则在哪里》时,上课前我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询问等方法调查学校、家庭、商店、生活小区的现状,寻找那里都有些什么规则,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与自己的行为相对照。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自觉遵守规则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学生们很有兴趣,积极地去观察,自主地进行探究。学生在调查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规则的意义,没有说教,遵守规则的教育自在其中。有了课前的观察,第二天上课时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看法,个个兴致勃勃,为这节课的教学提供了许多最真实的材料。
课堂中的问题全部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学生更像是在探讨着自己正在进行的生活,因而更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课前调查活动,既丰富了课程资源,又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还激起了孩子们上课的浓厚兴趣,可谓一举三得。
二、课中体验生活,提升认识
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参与的过程,只有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活动才具有生命力和实效性。任何信念都是在实践中形成、深化、确立的。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人生的奋斗与幸福……这样才能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我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学生成为生活的实践者、观察者和反思者,在体验中明白道理,在体验中获得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如教学《我换牙了》一课,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注重引导学生健康地生活,因为健康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本单元主题为“健康生活每一天”,旨在通过卫生保健和自我保护两个方面的学习,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能力。课堂上,我设计了看录像、听同学介绍换牙的经历、讲述自己换牙的体会,孩子们在活动中消除了换牙的烦恼;学生通过吃饼干、观察漱口水,认识到漱口和刷牙对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在指导学生实践正确刷牙的体验活动中,发展了“换牙”和“护牙”的实践能力。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中开展的这种活动化、生活化的品德教育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水平,这些活动让儿童道德品行的教育不再是在抽象的文字学习中进行,而是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真正起到引导儿童生活的作用。
三、课后融入生活,引导实践
“课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方面,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应该走进教室,让课堂充满生机;另一方面,教学要走出教室,走进真实的生活天地,融入到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一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终止,而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学向课外延伸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要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天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并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消化、理解,从而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如《我是家里小主人》这一活动,是教育学生孝敬父母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来减轻家长的负担。孩子们在课堂上都抢着说自己会做这、会做那,可是在家里是否有坚持做呢?课上我就引导学生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作一些打扫房间、倒垃圾、洗碗、浇花等具体事务,让学生自己制定家务劳动计划,并让他们转交给家长一封信,请家长指导学生学做家务活,并督促孩子能够长期坚持下去,每天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评价。刚开始同学们兴致挺高,后来慢慢有所松懈。我又用每周的最后一节品德与生活课,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当评委,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每周评出“爱劳动之星”。一周一次的检查反馈、交流和评比,激励着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实践。
让品德教育走进儿童的生活,要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让孩子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不同的收获和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教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课程目标。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现实社会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为活动载体,不断丰富和发展儿童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不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