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莲灯:杀生者的救赎

2012-06-04陈水章

龙门阵 2012年2期
关键词:赎罪城隍庙屠户

陈水章

四川简阳石桥镇曾经有一种挂九莲灯的习俗,形式很奇特,远近闻名。每年清明节,镇上都要举行城隍出驾的游街活动——从大码头附近的城隍庙出发,上新街往南走,经福建街、陕西街转至大街,再折东转到河边的江西街、中山街,最后回到原地。游街期间,观者如蚁,热闹非凡。“城隍爷”和“城隍娘娘”坐在八人抬的轿子上,被众多“小鬼”簇拥。“小鬼”们或黑脸,或绿脸,面目丑陋,动作夸张。紧随其后的是九名头缠青帕、上身赤裸的壮汉。他们每人身上挂着九盏点燃的巴壁油灯,神情肃穆,行走无声。灯钩刺入皮肉,火苗呼呼作响,队伍似一条熊熊燃烧的肉身火龙。观者瞠目结舌,惊骇不已。忽地又听到鞭炮声响起,登场的是逗幺妹、耍龙灯、舞狮、踩高跷、吐粉火、翻跟斗等大众喜爱的传统娱乐节目。于是人们由惊转乐,喜笑颜开。事后大家议论最多、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壮汉们表演的九莲灯。

石桥镇在很久以前只是一个幺店子,随着东大路与水运业的兴盛,逐渐成为川东沱江沿岸著名的水陆交通枢纽。外地客商大量涌入,开辟出以陆路、水路为界,以省籍、族籍为特色的大片聚居区。位于东大路上的陕西街,有贵州会馆、广东会馆、两湖会馆。九大码头边上有江西会馆、福建会馆、六省公所。从鄢家梯客运码头,到海潮寺货运大码头,绵绵两三华里的河道上,“舟楫密布,日进出货物万吨……”商贸发达,交易繁忙,人口骤增。一门新兴行业随之出现,这就是屠宰业。

据石桥镇89岁的曾明光老人回忆,那时石桥有个叫桓侯帮的帮会,入会的是清一色的屠户。他们中有的专杀牛,有的专杀猪,有的专杀羊,也有专杀鸡鸭鹅兔鱼的。早期,杀生的活由各饭馆的厨师兼任。后来,随着商贸的进一步繁荣,杀生的活太多,出现了专门从事屠宰的场所──杀房。石桥有名的杀房,位于中和桥和三倒拐,均由陈氏兄弟打理。杀房经营的项目有:提供圈舍、热水、饲料等。圈舍、饲料以天论价,热水以锅为单位付费,烫槽、刮毛器、链环、桶、瓢、大秤等工具则由杀房免费提供。杀生的活儿由各饭馆的厨师操刀,也可请杀房的师傅代杀,费用另计。

石桥人信奉“杀生有罪”的传统。因此干屠宰这行的人,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禁忌和讲究很多。比如杀牛杀羊时,必须为它们戴上眼罩,以免它们看到操刀者的面目。牲畜被宰杀前,要给它们吃一顿好汤好饭,不能让它们饿着肚子上路。杀猪、杀羊的忌讳更多,这里就说说杀猪的大忌吧。

屠户最惧杀到“跑猪”和“五爪猪”。尖刀捅进猪喉,看到流了血,可一松手,那猪猛地一挣,翻身逃走,谓之“跑猪”。在杀房里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应富户之请,到乡下杀猪,由于使用高板凳,进刀部位不容易控制,常常会出现刀尖没有捅到底刺破心脏,或捅偏了没有让猪立即断气,从而出现跑猪。另一大忌是杀到“五爪猪”。所谓五爪猪,就是猪的四蹄中有一根暗趾,俗称“子爪”。子爪不易暴露,只有在刮毛或砍蹄子时才被发现。遇到这种情况,主家会主动道歉,并用四根猪蹄相赠。凡杀到跑猪或五爪猪,操刀者往往吓得脸青面黑,丢下家什,急急地朝那充满不祥的家伙跪下,求其宽恕,还要祈求主家供奉的坛神保佑。之后将手伸进烫猪的滚水中,洗掉沾在手上的不祥。此外,杀生者不能将衣物带回住处,必须留在杀房;万一要穿回家,也只能挂在屋外的墙上。

常年杀生,让操刀者惶恐。据说每年石桥镇都有屠户因不堪压力而生大病,甚至一病不起。个别严重的,还会精神错乱。一方面为了生计要杀生,另一方面因杀生而自感罪孽深重。于是石桥镇开始出现一种别开生面的习俗,即九莲灯表演。这种奇特的民俗起源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从民间流传的一些传说中,其大意如下:

很久以前,石桥一家饭馆的大厨受老板委托,上金堂赵镇买猪。大厨生性暴戾,杀生无数,尤其擅长一手绝活——活剥猪皮。他可以不靠别人帮助,用尖刀在猪前胛轻轻一旋,借着猪冲跑的惯性,眨眼间从猪背上拉下一大块毛皮。猪疼痛难忍,狂奔乱跳。大厨瞅准机会,手起刀落,“哧”的一声——又从猪背上撕下一块重约一斤的上等猪肉。传说抛入锅中的鲜肉,仿佛活的一般,还会扭动挣扎,久久不死。由于大厨的手段过于残忍,猪们见了他都会噤声发抖,有的甚至吓得当场暴毙。

这天,大厨买好猪,雇船顺江而下。行至平窝乡的猪窝沱,忽然下起暴雨。船老板提出靠岸歇息,等雨小了再走。大厨担心当天赶不回石桥,影响第二天的大包厨(数十桌宴席),坚持冒雨前行。就在两人争执不下时,忽见水中金光四射,数头金灿灿的猪崽绕船急奔。传闻猪窝沱常有金猪出没,船老板和大厨以为发大财的机会来了,便弃船捉猪。两人正兴奋不已时,忽听一阵怪叫,船上捆着的肥猪挣脱绳索,扑下河与那些猪崽混在一起,眨眼间变成一群狰狞恐怖的水怪,掀起一丈多高的波涛。二人当场被吓了个半死。

带着惊吓赶回石桥,船老板当晚暴毙,大厨则浑身长满毒疮,疼痛难忍,数月不愈。行将咽气时,忽得一梦,梦见自己浑身鲜血淋淋,被一群猪围住疯狂地撕咬。危急时来了一神人,喝退猪群,并指点他唯有焚身自赎,方可脱离此灾。大厨惊醒后,感觉身上的疼痛减轻了不少,开始久久思索梦中见到的情景。

第二天,大厨决定做一件事。他脱光上衣,命徒弟将点燃的油灯铁钩刺入其皮肉内,由徒弟们推着,去城隍庙前发大誓:此生永不再杀生。经过这般折腾,大厨身上的毒疮竟然奇迹般痊愈了。从此,石桥镇的屠户信奉此法,逐渐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风俗——燃灯赎罪。

挑选燃灯赎罪人员的程序很严格。师傅由上辈下传,负责保管神像、青帕、油灯,并审查参与者。最初,表演者按年龄大小,以“哥”相称,师傅称“大哥”,余下称“二哥、三哥、四哥……”(与当地的袍哥文化颇有相通之处),后来出现辈分混杂,便只保留“大哥”称谓。谁走前,谁走后,按辈分和年龄排序。表演者由各饭馆和帮会推荐。被推荐者,须有善心,敬畏神灵,不怕疼痛,爱护牲畜。名单报大哥认可后,参与者要吃一个月的素,并杜绝房事,停止杀生。到了表演的头天晚上,参与者还要焚香沐浴,独处一室。据说凡心诚者,油灯的铁钩刺入皮肉后,不痛不痒,不红不肿;心不诚,或在表演途中偷看女人的,则会血流不止。有心赎罪,又没被挑中者,则不需挂灯,买一把香去城隍庙前跪拜祈求即可。

燃灯表演看似残酷,但屠户都愿意参加。在他们看来,只有经过这番皮肉之苦,才有可能真正求得神灵宽恕,而且还能赢得百姓敬重。如果连续几年被选中参与,则有可能被东家高看,是厨师的有可能升为大厨,是屠户的有可能成为大师傅。当了大厨和大师傅就可以带徒弟,少干活多拿钱。大哥要选择传人,会密切注意表演者言行,暗中选择一二人加以培养。九莲灯的传人,可能终生没有一官半职,但在镇上却是受人敬重的角色。哪家有化不开的纠纷,或是帮会之间发生矛盾,有时也会找九莲灯传人从中调解。当然这么重要的角色如果易人,交接仪式也是极其隆重的。当传人感到心力不济,或是物色到了放心的接班人时,便会将象征传人地位的一个盒子交给继承者。盒子里装着屠户们供奉的行业神——一张纸质彩绘的樊哙像(也有人说是詹天师像)。交接仪式在城隍庙举行,参与过表演的人无特殊情况都要到场,镇长和各会首也要亲赴现场作证。有时,甚至当地衙门还要派人参加。

大约在明清时期,这一习俗形成定式:由最初的单人或十数人挂灯,衍变为只需九人参加;赎罪时间,由一年数次,改为一年一次;赎罪场所,也由固定的城隍庙,扩展至大街小巷。再后来,又由神鬼杀生等气氛压抑的单一内容,发展成欢乐喜庆、消灾祈福的隆重仪式,甚至掺入商业贸易等多种元素,获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石桥镇独有的这种九莲灯表演,历经数百年演变,内容和形式不断翻新,成为石桥镇独有的奇风异俗。随着石桥水陆交通枢纽和商业贸易地位的衰落,九莲灯表演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压题图:九莲灯表演)(责编:王 容)

猜你喜欢

赎罪城隍庙屠户
平遥城隍庙,中秋之月
逛镇江城隍庙街
昙花破案
城隍庙里红红的年味
张屠户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例谈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修辞译法的影响
跨媒介的叙事艺术:《赎罪》的电影改编研究
合肥 城隍庙二楼小吃街歇业
从古文中学习写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