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调查与分析
2012-06-03吴建霞郭秀君杨复君周莉莉袁文慧吕艳
吴建霞 郭秀君 杨复君 周莉莉 袁文慧 吕艳
(1.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江苏 南京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南京市中医院)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1],占所有卒中的85%[2]。动脉粥样硬化(AS)是其形成的病理基础之一,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3-4]。血脂异常与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5]。本文旨在通过对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情况的调查,了解血脂异常的具体情况,为临床医护人员对脑卒中患者提供针对性的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提供一定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7月~2011年3月在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130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原发病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6],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
1.2 方法 所有病人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取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本院 TC正常范围为3.8~6.5mmol/L,TG 正常范围为0.48~1.8mmol/L,HDL-C 正 常 范 围 为 0.8~2.2mmol/L,LDL-C正常范围为1.5~3.1mmol/L。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资料进行分析。用频数、百分数、均数和标准差描述患者血脂情况,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血脂比较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若各组资料间方差不齐,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血脂情况 结果显示,被研究对象男性69例,占53.08%,女性61例,占46.92%;年龄范围在28~75岁,平均年龄为(61.59±9.89)岁,18~44岁青年人 5例,占3.85%,45~59岁中年人53例,占40.77%,60岁及以上者72例,占55.38%。
130例患者总胆固醇平均值(4.69±1.12)mmol/L,甘 油 三 酯 平 均 值 (1.91±1.07)mmol/L,高密度脂蛋白平均值(1.19±0.32)mmol/L,低密度脂蛋白平均值(2.89±0.85)mmol/L。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均处于正常范围,甘油三酯高于正常水平。血脂异常者98例,占75.4%,血脂正常者32例,占24.6%(表1)。
表1 血脂四项各项情况
2.2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血脂比较(表2)
表2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血脂情况 (mmol/L)
本次调查结果,女性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显著高于男性,而不同年龄阶段血脂各项情况差异无显著意义。
3 讨论
3.1 血脂各项分析 本次调查人群中甘油三酯(TG)升高的例数最多,其次为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总胆固醇(TC)升高。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降低。众多研究表明,血脂异常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5]。TC 是指血液中各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和,TG是血浆中各脂蛋白所含甘油三酯的总和,两者均受年龄与性别、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的影响。LDL-C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脂质危险因素,也受环境与遗传的双重影响。HDL-C被视为是人体内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7-8]。随着应用他汀类药物降TC、LDL-C治疗知识的普及推广,我国居民中TC、LDL-C的控制情况有所改善,但对TG异常增高的危害性认识与管理却相对滞后。高甘油三酯血症可引起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小而密LDL(sLDL)升高,三者在代谢上联系密切,称为致粥样硬化性脂蛋白表型(ALP)或脂质三联合征,ALP是有高度致粥样硬化的脂质紊乱状态。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在医生重视病人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的治疗的同时,也要提醒医生注意对病人甘油三酯(TG)升高的干预,共同参与对病人血脂异常的管理。TC和LDL-C男性和女性都随年龄升高,50~69岁到高峰,70岁以后稍有降低,50岁前男性高于女性,50岁后女性明显增高,甚至高于男性[9-10]。本次调查女性 TC、TG、LDLC均显著高于男性,可能是因为她们多为更年期后中年女性。中年男性和更年期后女性为重点。护理人员应指导该类患者注重调节血脂,定期检查。
3.2 通过饮食、运动指导调节血脂 血脂异常与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压力的增加,人们容易形成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节、缺少运动等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指出,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是个体策略的一部分,是控制任何类型血脂异常的基本和首要措施。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生活方式的改善。临床护理人员可以从饮食和运动两大方面对病人进行指导。
3.2.1 饮食方面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提出了10条原则: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如饮酒应限量;吃新鲜卫生的食物。护理人员可按照饮食原则向患者及家属详细阐述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及如何合理饮食。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反式脂肪酸会增加TCTGLDL-C应减少该类成分的摄入。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家畜肉类(尤其是肥肉)、动物油脂、奶油糕点、棕榈油;胆固醇主要来源于蛋黄、蛋类制品、动物内脏、鱼子、鱿鱼、墨鱼;总脂肪主要来源于肉类(尤其肥肉)、动物油脂、植物油;反式脂肪酸广泛存在于人造奶油、植物类酥油、各种糕点、饼干、油炸食品等。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坚决不食、少食该类食物。植物固醇、可溶性纤维能降低LDL-C,均来自食物,指导患者适当摄入全麦粉、玉米粉、豆角、芹菜、胡萝卜、白萝卜、冬瓜、大白菜、苹果、西瓜、梨、桃、桔子、香蕉等含植物固醇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值得注意的是,严重营养不良者,伴随血浆TC明显降低,HDL-C也降低。本调查中也有TC降低患者,对其要指导适当进食鱼、虾、瘦肉类、鸡蛋等以补充营养。另外,中医学的三因制宜原则是治病的原则。《医学源流论》说:“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凡受风寒,难于透出,宜用疏通重剂,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凡遇风寒,易于舒泄,宜用疏通轻剂。”其本旨在于说明治疗的因人而宜,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饮食调养[11]。可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选用一些药膳进行调理,如萝卜粥、薏米粥等,一般人群均可进行调养,湿热患者可食荷叶粳米粥,脾肾不足者可食茯苓百合粥,痰湿肥胖者可喝山楂荷叶茶,本虚标实者可喝首乌决明茶,痰湿患者可食三鲜饮(鲜山楂、鲜白萝卜、鲜橘皮各15g,煎汁饮用)[12]。
3.2.2 运动方面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TC、TG、LDL-C,可降低缺血性血管病危险。近年来拉丁舞、瑜珈、交谊舞、街舞等种种社会潮流显示了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人们渴望健康的良好意识。然而,能否科学、持久地进行运动更为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体力活动推荐量:轻到中等强度的10min或更长,每天数次的运动有益健康,中等强度的每天持续30min或更长的运动可促进健康[13]。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进行悉心指导,可咨询医生共同制定运动处方,中青年人可进行一些步行、慢跑、游泳、登山、球类等,生活中尽量爬楼梯、不要长时间静坐;老年人可根据年龄、性别、兴趣等选择强度相对较小的运动,如散步等,同时鼓励其适当参加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如园艺、家务劳动、购物等。中医学中也有很多关于运动养生保健的方法,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方法来调整精、气、神的和谐统一。《三国志·华佗传》中说:“摇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14]。”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太极拳集中了古代健身运动的精华,八段锦术式简单易记易学,五禽戏健身防病效果很显著,易筋经大多数动作与呼吸紧密结合,始终采取静力性用力,适于中青年[15]。护理人员可给患者播放视频,教会他们一些运动养生方法,达到祛病健身之效。
[1]章成国,张虹桥,谢坚,等.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2):832.
[2]Kathleen M Conley,Jennifer Majersik,Nicole R Gonzales.Kids Identifying and Defeating Stroke (KIDS):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Ethnic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Stroke Awarenes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J].Health Promot Pract,2010,11(1):95-103.
[3]Ben-Haim S,Israel O.Pet/ct for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maging[J].Q J Nucl Med Mol Imaging,2006,50(1):53-60.
[4]周莉,王惠萍.血脂异常与脑卒中的关系[J].微循环学杂志,2008,18(2):70-72.
[5]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6]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1.
[7]Gotto AM Jr,Brinton EA.Assessing low levels of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s a risk factor in cornorary heart disease:a working group report and update[J].J Am Coll Cardiol,2004,43(5):717-724.
[8]Duffy D,Rader DJ.Emerging therapies targeting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metabolism and 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J].Circulation,2006,113(8):1140-1150.
[9]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协作组.我国中年人群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现状及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变化趋势[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2):74-79.
[10]赵文华,张坚,由悦,等.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06-310.
[11]郭秀君.“治未病"理论在整体护理实践的运用及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1):2815-2817.
[12]张学智.血脂异常中医诊疗标准(初稿)[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23(8):716-719.
[13]常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135.
[14]王丹文,徐桂华,王会梅.传统中医运动养生研究评述[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3):73-76.
[15]国家运动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易筋经[M].北京:人民运动出版社,200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