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三制”人才培养方案下的创新性实验计划

2012-06-03蒋逸仙

中国地质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三三制南京大学院系

蒋逸仙,董 婷,王 唯

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3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教育部于2006 年在全国10 所高校进行试点,2007 年正式开始在全国百所高校展开实施旨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

南京大学为主动适应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趋势,创建以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为标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培养具有国际声誉和影响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于2009年对现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做了新一轮全面修订。此次教学改革,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事业的未来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贯彻“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人才培养思路,全面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学生的“三个培养阶段”(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分别实施三个课程模块(通识通修类、学科专业类和开放选修类),最后逐步让学生清晰地选择“三种发展途径”(学术专业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

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南京大学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课程设计、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计划内工作有机衔接和结合,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探索构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

一、提升创新性实验计划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在《南京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意见》中,要求院系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相关原则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一是鼓励学科交叉。各院系应向全校开放本院系专业课程资源,在满足本专业准出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跨专业或跨院系选修课程、参加科研训练、完成学位论文。二是加强实践教学。根据各学科专业特点,设置多种类型的科研训练、实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与专业培养密切相关的就业创业训练活动,完善就业创业培养体系。

在新教改的整个课程设计中,开放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专业选修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和第二课堂(科研训练或社会实践)。其中,本科生的科研训练被明确提出,而创新性实验计划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

课程教学是大学生培养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将科研训练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到寓教于创新,真正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充分融合,能够使大学生在课堂和课程学习过程中得到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例如我校环境学院结合“城市生态学”本科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带着科研训练这一目标导向,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设置“城市生态学问题分析”、“城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城市生态学前沿进展”、“气候变化与城市生态应对”等授课专题,面向城市生态国际科学研究前沿,开拓学生国际视野[1]。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指导教师的帮助和点拨。而指导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能够摸索出新方法和新经验,并能将这些收获扩展到课堂和实验中,惠及更多的学生,做到师生“双赢”[2]。

为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南京大学还专门设立了“创新学分”。如果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顺利完成并被教育部、省教育厅评为优秀项目的,项目负责人计2 个学分。另外,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活动,只要凭获奖证书和发表论文、专利申请书等复印件到教务处登记,审核后可申请创新学分。学分的性质,根据参加活动的内容,经院系认定,可以记作专业选修课或文化素质课程学分。

二、加强创新性实验计划在专业实践中的衔接

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我们希望能够带动学生在本科阶段开始进行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初步训练,加大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参加项目的学生提供了经费支持和服务平台,人文社科类的课题大多需要进行访谈和实地调研;物理化学类课题需要在专业实验室进行实验;天文、地学课题则经常进行实地观测和野外实习。我们进行了简单的统计,2006~2010 年,有257 个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依托专业实习的部分项目名单如表1 所示。

表1 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组参加专业实习情况表

各院系的专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强调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方法和手段,而且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和实践内容。在实践活动开展之前,同学们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完成开题报告。实践过程中,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细致观察客观现象、采集有关数据标本、整理分析现象数据。考察结束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撰写实践报告,汇报实践成果,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课题的答辩[3]。合适的实践课题经过申报、遴选进入创新性实验计划。例如,我校从2006 年以来,一直组织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国内外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科考活动。不仅认真贯彻“研究性教学”的举措,更是很好地结合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将创新实验场拓展至国外,进一步强化了科学考察的针对性及学科交叉的深度和广度。

专业实践为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提供实验场地和研究对象,创新性实验计划为专业实践提供了研究性教学的一种新范式,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建立创新性实验计划与毕业论文(设计)的结合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内容,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考察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某些方面,创新性实验计划与毕业论文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需要在导师指导下开展,都有开题、中期以及最后的答辩等环节,都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南京大学没有强行要求学生将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毕业论文,但是如果同学通过开展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发现项目主题符合毕业论文要求,适合做毕业论文的,可以进行延伸。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院系毕业论文的要求,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和完善,并参加答辩。

江苏省教育厅每年组织评选本专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在2008 年的9 位获奖者和2009 年的10 位获奖者中分别有4 位是历届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同学。虽然,这些同学的毕业论文不一定与创新项目做到完全一致,但在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时候,他们都直接或间接的学习到很多的知识、提升了能力,对毕业论文工作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雪岷同学和徐志伟同学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2005 级化学化工学院的雪岷同学在王英教授的指导下,于2007 年申报了“功能化介孔钛基粒子- 有机复合抗菌材料的研究”,项目结题考核为优秀。他在王英教授实验室继续开展研究,撰写了题为《新型纳米TiO2系光催化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的毕业论文,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2006级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基地班的徐志伟同学负责的2008 年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库姆塔格沙漠矿物组成和环境指示意义”结题被评为优秀,与项目相关的题为“库姆塔格沙漠地表物质组成、来源和风化过程”的毕业论文也获得了2009 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他的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毕业论文皆由长江学者鹿化煜教授指导,而后徐志伟同学已保送攻读鹿教授的研究生。

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

从课程设计、专业实践到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进一步推进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然而,学术交流平台和创新文化的建设作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的重要方面,其作用也不能被小视。为此,南京大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1)网络氛围的营造必不可少。网站、博客、论坛的建设是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也是最有效和快捷的方式[4],可以推动创新教育的网络文化。为了配合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南京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中心创建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网。该网站的建立和维护全部由在校本科生负责,整个网站也作为项目成为2008 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之一。网站为师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为学生创新研究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同时,该网站不定期发布关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最新通知和新闻动态,并为相关同学申报项目和展示项目提供平台。

(2)为了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其他创新实践活动,鼓励院系成立创新训练分中心,同时在院系设立学生创新计划协调人,这样可以有效地连接学校和院系。从申报、答辩、经费管理、考核和科研培训等各个环节入手,在院系进一步推广研究性教学,为院系学生提供更多、更细致的辅导和服务。

(3)科学研究不能只埋头于实验室,更需要走出去与其他研究者进行交流。所以,我们积极鼓励项目组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各类学科竞赛、南京大学基础学科论坛、院系组织的学术报告会和SRTP 学社组织的“小熊论道”学术沙龙等活动。2008 年我校2 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参加了2008 年的“Intel 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并同时获得全国一等奖。我校除了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外,还给予追加经费的额外支持。

(4)我校还建立了暑期学校制度,参与创新项目的同学可以充分利用为期一个半月的暑期开展创新实验项目的研究。学校要求在此期间,各院系和指导教师要加强指导,各类实验室保证正常开放,为同学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五、结语

趁着教学改革的东风,通过将创新性实验计划与课程设计、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有机衔接和结合,使之不再游离于主流教学体系之外,而是作为改革的催化剂和推进器影响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的方向。南京大学致力于努力探索构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建立与之相应的运行机制,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探索、实践本科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1]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3-25.

[2]张研.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后效应”的来临与聚发[N].哈尔滨工业大学报,2010-11-22(1).

[3]董婷,王唯,邵进,等.南京大学国际化野外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0,(3):58-60.

[4]陈洋,闫达远,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2):93-95.

猜你喜欢

三三制南京大学院系
我校党委书记柴林一行赴南京大学交流学习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征稿简则
高师音乐院系艺术实践周实效提升策略
“三三制”政权下陕甘宁边区基层党建与乡村民意的互动博弈
适应“三三制”培养模式的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构建“三三制”推动资产合理配置和节约规范使用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三三制”解读商业模式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Comprendre et s'entend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