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复垦学”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理念探索

2012-06-03马守臣刘昌华

中国地质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土地理论

王 锐,马守臣,刘昌华

河南理工大学 测绘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土地复垦学是研究土地破坏的产生机制、演变规律及其恢复利用的政策、理论、方法、管理和技术的学科,其核心问题是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与生态恢复,涉及土地、采矿、生态、环保、测绘、水利、土壤、生物等多个学科,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据统计,截至2007 年仅矿业开发占用和损坏的土地面积为165.8 万hm2,其中尾矿堆放90.9 万hm2,露天采坑52.2 万hm2,采矿塌陷20.3 万hm2。为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的顺利实施,促进破坏土地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切实改善,我国于2011 年3 月5 日颁布实施新的《土地复垦条例》,藉以大力加强土地复垦工作。但是,当前土地复垦管理机构和从业公司存在不健全、人员少、基础工作薄弱、基础支撑不够等问题;同时,土地复垦基础理论、技术与管理等仍需进一步加强研究。为了更好落实《土地复垦条例》的各项要求,必须切实加强土地复垦机构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因此,对土地复垦方面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土地复垦学”课程也成为许多高校尤其工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测绘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和特色课。

“土地复垦学”课程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土地复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另一方面掌握土地复垦的规划设计方法,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在教学中结合当前需求和学生专业背景,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进和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需要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和不断总结。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就目前“土地复垦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教学体系及教学理念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当前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复垦学”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科交叉众多,课程内容针对性和系统性不足

土地复垦基础理论涉及多方面知识,但是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当前开设“土地复垦学”课程的有土地资源管理、测量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其中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主。由于各专业学生知识背景不同,且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特长也不相同,教学中往往只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讲授,教学内容缺乏知识的系统化以及专业针对性。学生学习过程中常感觉知识点缺少联系,只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学起来稍感吃力或缺乏兴趣。

2.实践教学薄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欠缺

由于考察经费、安全保障、协调管理以及基地是否典型等问题的存在,学生集中到矿区或其他生产建设单位实地参观考察土地破坏状况及土地复垦情况的机会很少,从而对本课程中的土地复垦对象缺乏直接印象,不能根据调查发现存在的实际问题,缺少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原因等方面的思索。因此,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应用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岗位需求,在学校掌握的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还需要进行二次培训。

3.教学与考核方式相对单一,课堂教学过程缺乏生机

目前,教学中基本上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将抽象的描述形象化,同时,能容纳大量的信息。例如,利用图片等形式可以直观地呈现各种土地破坏类型、对环境的危害及复垦效果,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是,仅仅依靠图片、动画等还不能够完全展示全局的土地破坏状况以及采用的复垦技术措施等;也由于信息量庞大,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是观看课件内容,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少互动,无暇思考,时间一长容易疲倦,非学习性行为增多。

另外,课程考核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也是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重要指挥棒。传统的课程考核多采取一次性期末考试的方式,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引导学生重视实践的过程,造成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只靠期末突击,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更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讨

1.拓展性课程体系改革

每一轮教学计划修订都在尽量压缩专业课程的学时,多数高校“土地复垦学”的学时为32 或36 学时。那么,若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以最有效的土地复垦学知识教育,必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理论- 实践”两个层面构建土地复垦学课程体系(表1),课程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突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避免一味重视理论性和片面追求技能性两个极端。

因此,在现有的教学基础和条件下,按照“课程背景-理论基础-技术体系”的思路介绍理论知识;同时,加大应用实践环节,增设2 周集中实习时间,分别进行野外考察调研和室内规划设计。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鼓励其中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开展拓展性学习,在课后开展土地复垦相关的调研,以对土地复垦学整个领域有更深入的认识。总之,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让学生熟悉土地复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过程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表1 “土地复垦学”课程内容体系及学时分配

2.教学内容探讨

在理论教学环节,正如上文提及,土地复垦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宽,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对其他课程涉及的内容尽量避免重复,从追求全面系统到突出重点难点的转变,并尽量讲授当前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学习土地复垦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熟悉土地复垦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该专业其他课程,成为具备土地复垦学理论与技术知识结构的综合型人才。本课程一般在大学四年级上半学期开设,根据培养计划,此时学生已经修完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村镇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法学、土壤学、生态学、农田水利学、基础测量学、MapGIS、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课程。因此,在讲授基础知识部分时,除了补充介绍开采沉陷学的基本原理和常用预测方法外,不必要详细讲授土壤学、土壤重构理论以及生态学(包括景观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全部知识,而应该重点阐明土壤肥力、物质循环理论、生物与环境关系、生态平衡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等在土地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中的作用。土地复垦规划设计中,重点介绍土地破坏分析和适宜性评价方法,同时以课后作业的方式,进行土地复垦预算编制学习。

在实践教学环节,根据笔者所在学校条件和教学要求,制订了以“马村沉陷区—中站森林公园—城西缝山针公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基地的考察路线,首先在马村矿区让学生了解开采沉陷对土地的破坏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然后在中站森林公园考察沉陷区复垦后土地生态环境,在城西缝山针公园考察采石对土地的破坏情况以及绿化复垦后的效果,最后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焦作项目区考察大型水利建设工程对土地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考察过程中,开挖土壤剖面观察记录不同类型条件下土壤剖面特征,并采集土壤在室内分析其理化性质。通过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加深对采矿及其他生产建设活动对土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的认识。

三、教学理念的探索

1.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多媒体教学不是教学的本身,教师上课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两门工夫,一是信息选取的工夫,二是吸引学生脑球而不是眼球的工夫。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助于生动形象展示一些土地破坏状况,但是课件中堆积太多的信息,也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劳。因此,教学中以学生为主,老师起引导作用,利用设问式、讨论式教学,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习与思考积极性;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重点和难点讲授为主,对学生能够理解自学以及网上容易查询到的知识点应尽量少讲,以课后作业、预留思考题等形式,有意识地让学生课后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和拓展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2.进行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土地复垦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知识仍在不断研究和总结中。因此,教学中要更新教学内容,把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这可以和学校开展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步步高大学生科技攀登计划”等科研项目结合起来,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相关实验分析,例如,进行土壤水分、土壤质地、煤矸石理化性质等方面测定,开展生土培肥、矸石风化、植被调查等研究;对破坏土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进行土地复垦管理、土地复垦效益评价等研究。使学生知识来源与能力培养多元化,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

“土地复垦学”的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通过调查和体验,开展节约土地和保护耕地、环境保护和生态重建等方面的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既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又注重人文素质教育,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胡振琪.土地复垦学研究现状与发展[J].中国科学基金,1997,(1):17-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环境公报[EB/OL].[2011-07-20]http://www.cigem.gov.cn/ReadNews.asp?NewsID=14697.

[3]高正夏.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体系及教学理念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09,(3):80-82.

[4]董维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多元拓展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69-171.

[5]王金满,白中科,师学义.“土地整理与复垦”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设置的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8,(2):46-48.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土地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我爱这土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